APP下载

传统与现代:符号互动理论下社区读书会的四重维度探究

2020-09-09刘炯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0期

刘炯

摘 要:读书会是以增添传统与现代元素、切入特色虚实场域、形成相互理解和共悟、进行角色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团体。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以符号互动理论作为依据,进行烙印文化名片、建构特色场域、打造认知标签、刻画人物形象等多维符号互动,阐释社区读书会将如何扎根本土、植根现代。

关键词:传统与现代;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社区读书会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0-0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沁入书香使全社会保持活力、向上向善。达尔文曾说过:真正的人文素养并不是表象知识的获得,而是更深一层的人文思考。“全民阅读”掀起一股社会浪潮,讀书会作为阅读平台的重要载体,自然也会打造独特的社会符号去迎接这波热浪。为响应时代号召,湘潭市雨湖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开展了“三社联动·仁与社区学院”服务项目,该项目落地于雪园社区,作为项目的特色内容——“仁和园读书会”在社区学院逐渐成长起来。与传统高校图书馆的读书会相比,不同之处是本文结合笔者参与服务项目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在符号互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化符号、场域符号等多维度对互动进行雕琢,以社区居民作为阅读主体,打造出结合传统与现代特色元素的社区读书盛会。

一、读书会的相关研究与符号互动理论的阐释

随着社会的变迁,读书会从初创到如今的面貌,算得上紧跟时代步伐,无论是管理主体范围方面,还是阅读对象方面,都与时俱进。常昕与陈丹按照组织主体进行类型划分,认为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内部机构、出版社或机构、传统主流媒体等主导了读书会;[2]田红伟描述了高校图书馆内读书会在定位、阅读形式、管理制度等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分析指出了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发展策略;[3]冯若楠指出在夕阳红读书会当中通过创新阅读主题和活动的创新,精准定位老年人的阅读需求与服务。[4]

符号互动理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认为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找到意义的途径是进行实践性的交互主体活动。米德是符号互动理论的开创者,他倡导将个人经验与认识置于社会大背景中;赫伯特·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核心是意义、自我等情境认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库利进一步丰富了“符号互动”理论,提出了“镜中我”理论,在“主我”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互动,形成“镜中我”。除了典型人物的代表思想,部分学者从现代社会视角出发,提出了个人观点和想法。邹佩耘和周安平利用拉康“镜像”理论,通过虚实场域切换,获得众多角色认知,寻找合适的学习共同体,进行数字化的场域符号互动。[5]石腾峰与曹爽指出在家庭早期阅读中,通过亲子阅读、家长身份、阅读环境与角色游戏等多重符号互动来彰显阅读价值。[6]笔者将运用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对社区读书会进行分析。

二、符号互动理论下社区读书会的四重维度分析

社区读书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眼中,但它的转变不止体现在阅读范围和阅读对象上,还通过社会符号等多维度互动来展示它的活力,主要维度分为:

(一)打造个体化和社会化糅合的认知标签

米德对于社会心理学体系以及社会哲学方面的贡献,在于突破了自笛卡尔以来意识哲学的局限性,为当代社会认知的深层次研究和转型提供了理想基础和动力支持。[7]对于读书会的印象,一般人看来就是高校读书会——具有固定的阅读场地、阅读对象具有针对性、阅读内容相对稳定,以特殊标志建构着人们的思想。对传统观念中的社区印象,它的功能主要是稳定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提供社区保障,社区居民缺乏对广义范围内的社区读书会的认知,高校读书会所具有的特点,在仁和园读书会也有。除此之外,社区读书会还链接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种资源,利用社工+志愿者引领的方式,通过区域化党建联动,凸显社区读书会的优势。在《心灵、自我和社会》中米德提到意义理论——作为这种社会活动的某些阶段之间的关系而存在于那里的某种东西的发展;它既不是对这种活动的某种心理补充,也不是人们从传统角度设想的某种“观念”。[1]这与现代哲学讲究身体知觉——运动能力的认知思维形成前后照应。社区居民将焦点聚集在对自身的关注中,注重“主我”的个体化发展,忽视了对“客我”的认识。但个体间的姿态互动才是社会交往的开端。“仁和园读书会”的阅读居民也意识到这一点,与其周末宅在家自娱自乐,还不如在社区读书会里给个人的大脑进行“充电”,每周周末的读书时间,也成为了社区居民最幸福的时刻。在阅读盛会中,各类思想百花齐放,社区居民吸收精神粮食,进行语言沟通,针对他人态度与评价,做出“客我”反应,打破思维的枷锁,在阅读乐园中找到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的统一,打造糅合个体化与社会化的认知标签。

(二)烙印“风”“雅”“趣”文化名片

米德最初的思想是体现在哲学上的,但哲学论证过于繁琐,忽视对结构的解释。经过后人的挖掘,发现他的社会心理学中也包括哲学传统和色彩,有些思想灵感甚至来源于冯特。作为民族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冯特重点关注的是“语言、神话与习俗的发展法则”。[8]人们的心理和发展认识是在文化的作用下,受到的语言等跨主体的影响,文化对于人类有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常观念中,当提及传统文化,人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更多是“风”“雅”这类具有深厚底蕴的标志性文化。受一定时期社会制度的约束,社会利用“风”“雅”文化对人们进行思想灌输,在当时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社区读书会最初的课程内容也都是以“风”“雅”文化为主,社区中老年人是主要阅读对象,但未能达到社区读书会阅读对象广泛的活动目标,主要是阅读内容没能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传统的文化元素已经满足不了时代需求,需要对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在“风”“雅”文化的基础上,将“趣”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典型的“趣”文化有视频文化、自媒体文化等,通过烙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名片,让社区读书会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丰富了阅读读本的精髓和内涵,也提升了自我价值。社区读书会通过链接学校与社会组织的力量,利用大学生和社会工作者的优势,邀请年轻人群加入,引入“趣”文化,丰富读书会的课程内容,为读书会的发展注入活力。

(三)刻画“书香达人”的身份和形象

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提到个体具有突现的自我的社会创造力,“主我”会根据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进行调整,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必须有某种可与之作斗争的东西,因为自我在加入一个确定的群体是最易于表现他自己。[1]依据笔者的调查,湘潭市雨湖区风车坪社区打造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和古朴的民居小巷,以营造“书香社区”作为目标,引起了外界对于该社区的关注,“书香社区”也成为了风车坪社区的代名词;提起科普,人们不禁想起了湘潭市雨湖区“湘大社区”,它作为全国科普示范性社区,以“科普社区”的头衔引领着当地的特色。而作为地理位置处于劣势的雪园社区,“仁和园读书会”在此诞生、成长、壮大,可谓是经历了多重阻力。了解到地域特色不突出这一困惑,读书会的负责人主动找到项目主任,与社区进行沟通,讲述了食品行业的发展模式——选择明星人物的客体与食品品牌符号进行社会互动,利用明星效应向受众传播品牌内涵,使受众依据自身对明星客体的经验符号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接受、使用品牌[9],这一发展模式给予了社区读书会启迪作用。社区读书会利用每次阅读机会,开始探寻和挖掘典型人物,挑选出一位代表性的“书香达人”,使这位“达人”积蓄居民力量,利用名人符号,将读书会在社会推广开,给予其他地区借鉴的经验。撕下了曾经社会人赋予社区居民需要被照顾的标贴,用事实证明他们也是社会发展的促进者,通过角色和身份的互动,他们也是撬开社区资源的一股驱动力。

(四)建构特色的本土化与现代化场域

米德认为人类作为一种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决定、相互依存的,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参与并涉入到过程中实现有机体和环境场域的交流。根据笔者在“仁和园读书会“的调查访谈,了解到这一类群体并不局限于线下讨论,他们利用自媒体的网络平台,在虚拟空间进行虚拟共读,不仅在现实空间中获得“客我”的反应,在网络空间中也可以做出“客我”的反应,阅读形式多样,经过多途径获取“客我”反应,再通过“主我”反思,“客我”与“主我”也可以在场域内找到意义的存在;令我更为震撼的是,社区读书会的成员定期开展以党建引领的“支部游学”阅读活动,将阅读场域从书本转移实地,对书本上描绘的名胜古迹进行实地探访,在名人故土上感受文人风采,凝视着那斑驳的墙面,轻踩着每一块具有年代感的沥青石块,呼吸着富有哲学气息的空气,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人生啊!杜威曾说过,意义的产生源于交流。相比较传统的阅读场域,现在社区读书会更为注重虚实空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阅读区域建构,通过社会主体的相互交互作用,让社会有机体在交流中,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仁和园读书会”已初步建构了一个本土化和现代化场域符号,它也代表者读书会的阅读场域朝着新颖化方向发展。

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不一样的社会符号,“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思潮。文章立足于“仁和园读书会”,从认知符号、文化符号、人物角色符号、场域符号四重维度对社区读书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符号互动理论的支撑,实现社区居民在自我、心灵和社会化方面的意义,扎根本土化,植根于现代社会,为以后社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喬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

[2]常昕,陈丹.探析我国读书会运行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9(6):29-32+67.

[3]田红伟.大学图书馆读书会发展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4):12-14.

[4]冯若楠.夕阳红读书会:精准阅读推广服务[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12):41-44.

[5]邹佩耘,周安平.读书会虚拟与现实交互研究——基于镜像理论的视角[J].现代出版,2019(3):33-37.

[6]石腾峰,曹爽.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的家庭早期阅读[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28(2):117-120+140.

[7]何静.心智与符号的具身性根基——从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8]林远泽.姿态、符号与角色互动——论米德社会心理学的沟通行动理论重构[J].哲学分析,2017(1).

[9]蔡绍硕,周启月,孙勇.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食品行业的品牌塑造与传播——以甄稀冰淇淋为例[J].新闻传播,2019(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