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叙事教学法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运用、基础、困境和道路

2020-09-08姜帆

理论观察 2020年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姜帆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叙事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6 — 0073 — 0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单行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于2019年11月15日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党中央一直重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纲要的印发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高扬奋斗志和爱国情的民意的顺应、呼声的回应。因此,对于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推动思政工作者尤其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研究,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政理论课的过程中探索和实践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才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身体力行。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的实践立场,尝试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运用生命叙事教学法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探讨。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运用生命叙事法的基础:德育叙事的理念和实践

发端于口耳相传的事件讲述的叙事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形态和方式,“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1〕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探究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转向的背景下,关注包括内容选择、方法设计、情境创设、师生交流互动等在内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叙事教学方法在道德教育的研究中得到突显。“德育叙事往往是一种融情节性、戏剧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叙事形式……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2〕可见,为了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即产生德性水平的提升以及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能力的建构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实效,教育者在德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德育叙事。在德育叙事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对话互动,主要围绕道德事件开展共同分析、讨论,发掘并提炼出道德事件背后隐含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而启发受教育者的道德觉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爱国主义是一个政治、法律和道德规范体系〔3〕。“爱国”是每一位公民,特别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广大学子所应追求和遵循的一种个人层面上的大德,而爱国主义教育即是为了培育受教育者养成对执政主体、所在民族和生存地域的认同和情感,在本质上首先是一种热爱国家的道德观念的启蒙。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初在重新论证国家合法性基础的需要之上,在清朝末期建构民族国家的进程中被发起。〔4〕目前,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载体中,记录和讲述爱国主义人物生平故事、展现其伟大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操的语言文字、影音视频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为了道德启发与觉醒的德育叙事与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天然通约,同时以道德故事讲述为载体的德育叙事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爱国主义人物故事和爱国主义行为重要事件的叙事实践的一脉相承。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运用生命叙事法的困境:宏大叙事的思维惯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教育和革命教育的特点突出;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期间,爱国主义教育覆盖的内容得到了延展,包括国家自然风貌、传统科学文化成就、中外爱国名人等,但在具体的教育形式和操作层面仍然停留在单纯地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赞美、对革命先烈的追慕宏大理论的话语叙事上,缺乏引导个体培养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微观且多元的渠道。

当前,在由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等部委联合推荐的百部爱国主文教育影片中,革命历史题材占66%,其他占34%;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中革命历史题材占66%,其他占34%。以上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图书和影片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字和图像叙事的资源。但是,在这些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运用和叙事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种无需论证且不可怀疑的基础性、本质性、确定性的叙事,它强调一元和权威主义的逻辑,并对偶然、异质、多元、差异加以边缘化”。〔6〕这种把爱国主义思想和观念真理化、把爱国主义人物脸谱化的叙事是典型的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思维的惯性容易造成爱国主义的模范行为与个人社会生活间的割裂,使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走向扁平和丧失真实性,进而导致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实现方面知、情、意不统一的现象。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中宏大叙事的思维惯性一定程度上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在大学生的个体生命与承担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使命之间建立连接,进而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造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和实践突破上的困境。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运用生命叙事法的道路:建构从生命到使命的认同系统

生命叙事是在生命道德教育中提出的一个特指的叙事概念,“即指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而生命故事是指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中所形成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体验和追求,生命叙事具有自我性、日常生活性和生成性等特征。”〔6〕从教学方法角度看,生命叙事属于德育叙事教学方法的范围,其在道德观念培育方面最突出的叙事策略是一切从生命出发,在生活体验中通过情感激发促进个性化的道德观念的生成。这种教学方法的明显优势是利于开发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潜能,借助师生和生生平等对话交流过程发挥隐性道德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在切身体验产生情感的基础上形塑起来的道德观是促使学生道德行为知行合一的重要思想基础。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而言,具有独立生命体验和反思能力、即将进入社会生活领域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学生是适合应用生命叙事教学法的教学对象。

为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在教育系统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党组于2020年印发了《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我们可以注意到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叙事范式从宏大叙事思维向“注重学生个体情感表达,在体验和共情中形成爱国主义认同”的叙事策略转变。这种转变首先关注到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其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从教师主导的爱国主义教育真理性、脸谱化、一般性知识讲授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党、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理论认同和理性爱国意识的养成方式进行拓展。所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迎来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运用生命叙事法开展相关工作的创新契机。为了把握这个契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运用生命叙事教学法的道路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育人主渠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运用生命叙事教学法,在思政理论课课堂上建构从生命到使命的思想认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全国统编教材包括爱国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为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很多一线思政理论课教师选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法或融合多种教学资源的讲授法等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课堂教学。但是,不论采取哪种课堂教学模式或方法,其实都是对最大限度发挥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学优势的教学方法的追求。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学最大的优势是有一个相对高效的提升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思想形成高度认同的教学环境,这个教学环境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此部分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主动地促使自身对爱国主义思想的阐释论证和学生的聆听及自主思考同步,进而引导学生生成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这样才能利用好课堂教学优势。

思想观念的阐述方法有很多种,能让人沉浸其中、思潮涌动的方法一定包括叙事。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讲出富含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好故事,用严密的逻辑问出启发学生深思的好问题,让学生了解一个又一个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模范人物在从普通走向崇高、把平凡生命活出有意义的光彩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和成熟过程,这就是个体生命承担起伟大使命的生命叙事。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他人生命成长的线索中看到个性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发生,从而能够在跨时空感受被讲述的人物的生命价值观的基础上,感悟到从生命到使命转换魅力,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爱国主义思想的认同。

其次,运用生命叙事教学法,在思政理论课第二课堂上建构从生命到使命的情感认同。在2019年3月18日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情掀起新高潮。很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采取了通过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加强和改进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各种举措。其中,一些高校已经把本校的各级思政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平台和思政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中心。

在思政理论课第二课堂中,推动爱国主义思想向情感转化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机制更加便于运行。根据高校思政理论课课程教学安排,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三门课的第二课堂中组织教学沙龙、小型研讨会、无主导漫谈等教学活动,教师运用宽松、自由的对话空间真诚分享并引导大学生讲述“我和我的祖国”的生命故事。通过立足于个人生命历程、咀嚼个人生命体验的生命回顾和叙述,教师和大学生可以更加透彻地体悟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内涵和本质,从而消除爱国主义模范人物和爱国主义思想观念和个人具体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最终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分析个体对党、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情感根源,达致情感认同。

最后,运用生命叙事教学法,在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建构从生命到使命的理论认同。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扎根中国大地,把课堂建在社会实践里。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大学生直接观察和体验到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载体和现实成果,而且还有机会在自身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行合一的积极效应,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认同和信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设有两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同时很多高校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上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生命叙事的现场实践教学,例如,在革命纪念教育场馆中,教师讲述参与这段革命历程的革命人士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召下做出的爱国主义所思所行,和学生一起采访场馆管理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了解以上理论和生命事迹如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精神动力之源和发挥着怎样的影响。又如,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生命關怀、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对服务社会期间和被服务对象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进行生命叙事,在表达和记录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生命应当使用在哪里以及产生对青年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

〔参 考 文 献〕

〔1〕〔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M〕.张寅德,译.载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9.

〔2〕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2,(11).

〔3〕杨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M〕.北京:中华书局,1989:72.

〔5〕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

〔6〕刘慧,朱小艾.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J〕.上海教育科研,2003,(08).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