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当代价值

2020-09-08张兆麒

理论观察 2020年6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异化

张兆麒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理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6 — 0032 — 03

1844年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把非对象化的劳动和私有财产联系起来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这些论述成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重要内容。而正是由于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性的阐释,马克思完成了从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变,为后来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关系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批判资本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1.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一般来说,人们劳动以及获得劳动产品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并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一方面终日在工厂里生产劳作,另一方面却境遇悲惨、食不果腹。针对这一奇怪的现象,马克思指出:“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它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1〕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拼命地劳作,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劳动时间普遍超过了必要劳动时间,可是他获得的只有少得可怜的工资,而剩余劳动价值却被资本家强行占有。工人进行劳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它对工人的束缚、制约就越大,也就越来越不属于工人而成为敌对的力量。工人不但无法拥有劳动产品,反而被劳动产品制约。

2.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应该是人们的自由并且有意识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然而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中,工人进行劳动是被迫的、强制的,而非自愿的。对于工人来说,劳动不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满足需要所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它让工人感到不幸、感到痛苦。因此,只有停止了劳动,工人才会觉得身心愉悦。

劳动让工人的身体和内心都变得畸形,让工人受到机器的束缚并丧失自由,让工人不得不放弃解放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机会。劳动不再是人的属性的积极表现,而成为了动物性的、受人奴役并缺乏能动的活动。工人只需要进行极其单调和极其容易的操作,人的自觉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劳动犹如瘟疫,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3.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对人的思考的终极境界,马克思批判地借用了费尔巴哈“类本质”的概念,在对比人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基础上,提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2〕,人的本质通过自由且有意识地活动来体现,人通过改造对象世界来证明自己是类的存在物。

然而,劳动者的类生活被异己的、外在的劳动剥夺;创造客体世界和改造无机世界的活动被贬低为满足人体生存需要的手段;自然界与人的本质变成了对人来说异己的力量。这样,人便不再具有属人的性质,主体意志无法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化为现实,人与自身(即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相异化。

4.人与人相异化

上述三种异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别人相对立。这种异己的对抗,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极不对等的关系之中。工人一无所有,因此他不得不像售卖货物一样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获得与劳动极不对等的、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计。而资本家,站在劳动之外,支配工人的生产活动,占有非自身创造的产品。很显然,两个对立阶级的关系变得如此物化、非人化,以至于无产者已然变成了最低贱的商品,成为了资产者赚取剩余价值最为廉价的工具。

工人的劳动让自身感到痛苦和不自由,但却给资本家带来无限的财富和幸福——只要工厂的机器不停止转动,只要贫穷的工人没有获得解放。这种敌对的力量必然会促使阶级对立日益激化,直到工人运用由资产阶级锻造的武器——工人自身,消灭一切剥削、压迫和不平等。

二、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在《手稿》中运用大量的笔墨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并且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异化劳动做出了深刻的批判。与国民经济学家将现代经济生活视为一种自然的、永恒的存在不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入分析是基于当前的经济事实,即异化的劳动现象,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中得出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并对两者关系作出阐释。一方面,“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3〕。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作用,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

当然在《手稿》中,马克思的思维还不是十分清晰,他忽略了作为外化活动而产生的私人占有与资本主义建立在剥削基础上对他人财产占有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私有财产并不会导致异化劳动的产生。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物,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使自身的本质得到实现。劳动的全部产品,作为私有财产,必然产归劳动者所有。只有当私有财产的实际归属与对象化活动发生背离,即资本家占有并支配工人的产品时,劳动才会异化。因此,马克思在这里提到的私有财产,是指包含不合理因素的个人占有。

1.扬弃不合理的私有财产所有制

在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辩证关系当中包含着异化劳动的扬弃途径,对此做出如下分析:

首先,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在国民经济学条件下,劳动的对象化过程无法产生理论上的效果,工人作为劳动的主体不能占有劳动的产品,生产过程本身也是工人非自愿的活动,他表现为类本质的丧失。夺取产品、支配工人的异己力量不是神祗与自然界,而是活生生的人——不从事生产活动的资本家。资本家不仅拥有自身的财产,而且还以各种方式剥夺、占有工人的财产,这使得工人成为了资本的附庸。

其次,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结果。如果一个人想占据别人的劳动,那么必须首先占有别人的劳动对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资本日益集中在资本家手中,而工人既无社会地位,也无生产资料,只有当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付出劳动,受到资产者的奴役——工人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属于资本家。这是一种冷酷无情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毫不掩饰的阶级剥削。很显然,只有当消灭不合理的私有财产,变革极端化的所有制,劳动者创造出的私有财产能够归其本身所有,劳动的异化基础才会被消除。

2.进行现实的共产主义革命

不同时代的理论家都对共产主义做出了论述,其中不乏有浪漫主义色彩和空想主义色彩的把握与阐释。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摆脱了旧有思想的束缚,反驳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和“真正的”共产主义。他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它以公有制为基础,是工人阶级通过现实革命所能实现的社会形态。

利用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受支配的工人在异化的劳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贫穷。异化劳动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只能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资产阶级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异化的扬弃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为了加快现实的改变,必须进行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具有现实意义的革命,逐步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的自我异化将会获得积极的扬弃,人的本质能够真正的复归。共产主义社会是扬弃异化劳动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受到异己力量的束缚和奴役。在异化条件下,劳动者不再拥有自由的意志,而失去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并最终使自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附庸。工人在劳动中不是创造幸福而是创造不幸,不是发展自身而是在摧毁自身。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异化的社会制度基础已经消除。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元思潮的冲击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异化现象仍然存在,这就需要用异化理论的批判内容来指导社会现实。

1.为社会主义社会更加注重使用价值的生产提供合理遵循

交换价值的生产注重商品的数量,使用价值的生产注重商品的质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化,实现利益最大化逐渐成为商品生产者共同的目标,一味追求商品的数量、牺牲产品的质量成为在不影响商品交换的前提下获取高额利润的手段之一。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是利益驱动的使然,也是商品异化的必然。

近年来,商品质量问题日渐凸显,商品交换价值的增值和人的发展逐渐背离,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的物质需要,而商品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即满足人的需求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说商品质量决定生活质量。无论何时,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不应该以牺牲人的自身发展为前提。市场经济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运作,但是目前市场监督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一要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商品质量检测力度和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倡导质量第一的生产理念。二要建立商品质量监督机制,鼓励人民群众和各类媒体积极举报和曝光商品生产者的违法犯罪行为,让生产在阳光下进行。简而言之,商品的生产必须要从追求交换价值转变为追求使用价值,以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类发展的统一。

2.为社会主义社会牢固树立劳动者主体地位提供路径指引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劳动者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应成为社会的主体。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唯GDP论业绩,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某些企业强制要求员工加班,超负荷工作是职场常态。社会财富的积累本应该服务于人的发展,而现在人本身却变成了经济发展的工具和牺牲品,这势必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和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个社会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要以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前提。因此,一方面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让辛勤奋斗的人得到公众的尊重与肯定,让积极劳动成为时代最鲜明的价值导向和舆论主流。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让劳动者的智慧得以迸发,力量充分涌流。同时让劳动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劳动,在劳动时得到合法的保护,并在劳动后享受到合理的劳动报酬。物质方面有收入,精神方面有尊严,这才是处于主体地位中的劳动者的应有的模样。

3.为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效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不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的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民生领域短板较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问题持续阻碍着人们实现更好生活的步伐。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国家的繁荣和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基础上,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劳动者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财富的受益者,如何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因此,要在坚持公有制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改革分配制度。缩小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适度调节过高的、不合理的收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做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绝大多数人不愁吃不愁穿,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分配中凸显劳动的主体地位,在共享中彰显劳动的社会价值,确保劳动者真正享有劳动成果,使其在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归化与异化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