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罗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观察
2020-09-08黄擎轩
黄擎轩
(化州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广东 茂名 525100)
肺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最高,肺癌患者多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要类型,本病患者有超过50.0% 的人在诊断时即为晚期,晚期患者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病灶,仅能够通过放射治疗、化学疗法等方式延缓病情发展[1]。近年来,抗肿瘤靶点治疗是现阶段临床中使用率最高的手段,此种方式能够针对靶向细胞进行治疗,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功能、抑制靶细胞信号传递,对其他细胞功能损伤小,因此使用率高。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本次针对安罗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的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58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分为两组。患者入院后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患者无手术指征;均接受过一线治疗而后病情进展者;患者预计生存期超过2 个月;患者无安罗替尼过敏表现;患者无妊娠、哺乳期人员;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
观察组:患者年龄平均(48.1±6.5)岁,男性患者18 例,女性11 例,鳞癌20 例,腺癌6 例,其他3 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平均(47.9±6.8)岁,男性患者17 例,女性12 例,鳞癌19 例,腺癌7 例,其他3 例。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淀粉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安罗替尼治疗。12mg 安罗替尼口服,一日一次,治疗2 周后停药1 周,3 周为1 个疗程。当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耐受者或不良反应时要给予调整剂量,当药物剂量降低至8mg/ 日时仍不能耐受者给予停药。患者治疗周期以2 ~14 个为主。
1.3 观察指标[2]
对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情况进行评估。按照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4 个等级。疾病控制率= 完全缓解率+ 部分缓解率+ 稳定率。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患者生存期。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情控制情况统计
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情控制情况比较(例)
2.2 患者生存期统计
观察组患者生存期超过6 个月、超过18 个月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时间在12 月以上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比较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均为1-2级不良反应,无3-4级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肺癌在临床中的发生率非常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癌症,也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因素。非小细胞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类型,患者多在疾病晚期明确诊断,导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人数剧增[3]。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癌症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与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相关,因此若能够阻断其信号通路则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分化[4]。但针对多种未检测到的信号、基因驱动或晚期患者来说,药物的选择十分重要。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是早期靶向治疗药物之一,例如尼达尼布等,但此类药物单独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联合化疗治疗。安罗替尼是我国研发的多靶点受体TKI,主要针对WEGFR、FGFR、PDGFR 靶点,其能够抑制血管形成相关激酶的功能,进而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长,达到广谱抗肿瘤的作用,且其具有较高的风险可控度。
安罗替尼也能够针对V E G F 家族蛋白功能进行抑制,而VEGF 家族蛋白是诱发肿瘤血管生成尤其是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其能够刺激血管下游信号通路传导,进而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血管生成[5]。而安罗替尼可对此种信号传输进行抑制,进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而此点也正是抗肿瘤靶向药物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次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更高,患者生存期更长。证明安罗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能够达到较高的疾病控制率,且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在表2 中可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均为1-2 级不良反应,无3-4 级不良反应,证明安罗替尼作为二线治疗药物不仅具有较好的疾病控制水平,同时具有较高的风险可控性,能够避免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痛苦,属于一种安全、可控的治疗药物,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