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校本研修
2020-09-06杨晓艾
杨晓艾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自身丰富性的内容,其实也是其对于学生技能提高的特殊要求。我们要积极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从基础做起,在汉字的书写和认识上能够展开更多的阅读、写作教学。让学生在教师优质教学方式的引导下,真正在专业的水平上去攻克难点,去积极反思,去运用经验,使自身能力提高的更加具有步骤性。同时让自身更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良好氛围的创建过程中,形成同等效率的自我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校本课程 研究方法
对于校本课程的不断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我们虽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但是对于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要更加的重视。同时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给予更多引导性的能力培训,使他们对于知识的收获效率更加的提高。同时对于知识的实践运用更加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学生自身学习压力大以及课程发展不均衡等综合问题,要积极首先了解学生内心,然后从教师和学生双方进行共同的能力引导改变,使校本研修的工作能够正常的进行下去,发挥出它本有的引导作用和深刻价值。
一.校本教材特征分析
首先我们进行小学语文校本研修的工作,要积极对于校本教材进行良好的分析,语文校本教材是真正从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出发的。我们要尊重校本教材的培养思路。在大的方向引导下才能对于学校具体的情况进行良好的分析,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真正的把握自身成长的优势。积极发挥校本教材本身的科学教育性,学生虽然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培养自身更加成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但是在一个整体教学质量更高的课堂内学习,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如何将校本教材的知识点真正的与自身的心理特征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价值的发挥,达到最大的层次。其次,校本教材是非常灵活的。虽然小学语文教学的依据更多的要遵从校本教材的引导方向,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专业深刻理解,我们要从实践能力的出发点上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再引导他们全面发展自身,灵活运用教材的引导知识。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束缚和过分的知识压力。第三,校本教材具有时代引导性。随着教材不断的更迭,校本教材自身所展现出来的教学目标也在积极地发生变化,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真正的将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且自身能够接受社会以及地方性综合的特色引导,使他们的教学能够和生活不断地联系在一起。既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也让他们对于实际生活中教材知识的运用不断的促进和创新。
二.构建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自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丰富的语文学习方法给予学生才是真正使他们得到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合理措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語文课程的开放和活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语文课程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去进行自我知识储备的积极措施采取,为学生日后的进步奠定能力挖掘的基础。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的构建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如果教师单单从教材出发去进行知识的传输,势必会让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过早的失去兴趣的促进。许多学生在拿到语文教材之后,他们对于后面的内容都会提前阅览。而如果教师完全依赖课本教材的话,他们并无法使知识的延伸得到更有效地拓展。所以,使校本课程积极地运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不断学习的同时接受到教师自身丰富性的课外拓展,使他们的知识远远比教材之上的容量要大的多,在适宜的时候进行更多内容的引导,也让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不断的提高,让他们有一种宏观的视野去进行更加准确的思考和自身能力的积极调用。
2.多种教学模式运用
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改进是具有很好的引导方法的,虽然我们一直坚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是如果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良好的展现,便需要校本课程的始终坚持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并利用他们的好奇心,需要校本课程自身对更多的教学模式去不断利用。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受到校本课程自身的新鲜感。让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过程能够更加活跃的付出更多的思考。也就是说,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既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积累。但是对于更多新鲜内容的认识,也能够得到丰富的满足,使他们愿意去不停留地进行知识的获取。
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校本课程自身设置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基于学生的不同差异化表现,展现出了他们自身的过多需求,这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所以,教师要积极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性的支持,使他们自身的需求,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满足,让他们的参与度大大的提高,让课堂的教学质量因为他们的参与所构建的氛围更加活跃,所进行的沟通和交流更加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环节的设计真正的符合学生的内心,使课堂教学的质量能够在学生参与的前提下真正的发挥出校本课程的更多光彩。
三.落实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
1.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为主导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对于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虽然核心素养的改革刻不容缓,但是通过校本课程的积极利用,可以更好的促进效率的快速提升。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要同样重视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培养。因为语文自身的丰富内容决定了它所要承担的更多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的得到发展。在健康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回馈对于校本教程的继续研究提供更多的经验。
2.以多样化教学方式为依托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所以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都要积极的进行全部的沟通和交流,依据学生的个性和共性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原有教学方式上进行有效的灵活多变改进,使多样化的教学能够符合学生听课的习惯,让他们对于知识的拓展和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同时积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还可以使学生的兴趣更大程度地运用在开发自身潜能的过程中,让他们的潜能又积极地运用在自身生活实际的理论实践运用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通过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自己满足自己的知识需求,同时也更加尊重教师的引导。
3.建立有助于学生交流的学习平台
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我们在有限的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联系学校共同建立一个语文学习的论坛,让学生拥有一个发表自身看法的自由平台,让他们在这样的平台上进行更多的交流,共同的进步。不仅对于校本课程进行的效率可以提供更多的经验,同时也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多的从自身出发进行提高。比如说我们的小学生都有寒假和暑假,长时间的不接受教师的引导,势必会造成自身一些行为习惯的错误养成。而通过交流的论坛可以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更多能力的提高,在有效交流和沟通的前提下使自己的生活不断的丰富,真正发挥起合作的重要意义。
4.完善研修制度
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要积极地与其他语文教师进行合作和交流,虽然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但是我们要从学生自身的共性上获得学校的积极支持。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而有效的研修制度可以使学生接受语文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加制度化。既能够采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学习方法。让教师在制度的引导下,更加使校本课程的促进不断的长久。让语文自身的特殊性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自身的专业化成长能够在更多优质课程资源的分享上和优秀科学制度的完善上,成为自身成绩进步的保障。
5.拓展课程空间
我们要尊重语文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从课程的重点出发进行有步骤的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在丰富语文内涵的熏陶过程中,同时去进行自我学习方法的不断尝试。既有利于形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变化能够及时的做出良好的反应。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校本教程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拓展课程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不同活动的积极参与,以丰富多彩的一些形式去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他们的能力在更加细化的氛围内得到落实。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也可以更加增强针对性的培训力度,使校本课程研究的积极作用由大变细的利用起来。
6.提高教师教材开发意识
我们要始终清楚,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的责任都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尽到的。所以教师自身要有清楚的教学意识,只有这样才会使自身优秀的教学能力运用在培养学生能力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让自身对于校本教材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认识。在不断开发的过程中,贯彻运用在实际的教学行动,使学生不再接受自身传统教学思想的错误影响,让校本教材的真正作用运用在学生学习的系统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也要积极培养自身的校本教研研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校本教材的运用不再受到限制。
7.完善教材开发评价體系
我们对于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要始终贴近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让他们敢于去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校本教材具备更多独立自主性。因为校本教材的使用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从学生出发进行校本教材的积极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使自身教材的内容与义务教育规定的教材大相径庭,要积极采用合适的评价体系,对于教材的使用和不同的篇目进行良好的标准评价。使校本教材的使用更加的科学,使学生利用校本教材的质量能够更加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校本课程的不断研究使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引导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身的需求,实实在在的进行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的重新确立,使语文内容对于自身的影响真正的发挥出来。而教师也要积极承担校本意识上的引导责任,让校本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落实语文知识的有效平台,使校本引导在小学语文更多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徐伯荣,沈旭林.开发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7).
[2]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9):29-35.
本文系2019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村小规模学校校本教研的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号:GS[2019]GHB0473。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