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江民俗舞蹈“鲤鱼化龙”传承困境与重构策略研究

2020-09-06林碧映

现代交际 2020年14期
关键词:重构

林碧映

摘要:“鲤鱼化龙”,是阳江民俗舞蹈,也是一项独具特色的舞龙活动,在现代文化强烈冲击下,面临多重现代危机,主要有文化阵地萎缩、信仰的弱化、文化主体的扩大、文化认同疏离、传承人断层、经费短缺等问题。通过研究,对“鲤鱼化龙”的重构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鲤鱼化龙”舞资源化、商业化,向体育转化,传承人、传承队伍的培养,为地方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鲤鱼化龙” 传承困境 重构

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072-03

舞龙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几乎遍及大江南北城乡节日文化空间。《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详细记载了我国各地近百余种舞龙的形态,单是广东省就有中山的醉龙舞、新会沙龙舞、罗定香火龙、湛江东海人龙舞、阳江“鲤鱼化龙”舞等;它们千姿百态,根植于民间土壤。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舞龙有不同的表演程式,鲜明的地域特点和乡土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根植于传统乡土社会的民俗文化,在现代化、经济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民俗意义。笔者以阳江“鲤鱼化龙”舞为例,探讨在人口变迁及外来文化冲击下的发展现状、传承保护问题,让民俗文化在城市中生存并发展,在城市化和城市文化中寻找一席之地。

一、阳江“鲤鱼化龙”舞概述

(一)“鲤鱼化龙”相关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南粤某地有一个水深千尺的古石潭,潭内生活着一条鲤鱼,天天喷雾吐珠,从不间断,逾千年而成龙。终在一天早晨,潭内突然烟波滚滚,一声巨响,鲤鱼突出火红的龙珠变成一条青色的巨龙,腾空而上,阳江“鲤鱼化龙”舞就源于这个美丽的传说。在古代传说中,鲤鱼跳过了龙门,就会变成龙,《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据《阳江县志》记载:“舞龙必先舞鲤鱼,取鲤鱼华龙之象,以求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舞龙由笃信演化为娱乐,相沿成习。

(二)“鲤鱼化龙”舞艺术风格

“阳江鲤鱼化龙”舞有一套完整的程序:缝龙、班龙、祭奠、采青。舞龙之日,将龙从庙中请出来,缝上首尾,用柚子叶为龙身洗礼,将鸡血为龙点上双目,寓意生龙活虎。“鲤鱼化龙”舞的鲤鱼长一米多,用篾扎稠糊,精工描画而成。鱼肚皮处可以开合,表演者套着“鲤鱼”在鱼肚内操作整条鱼游弋,鱼口开合喷烟,鱼尾摆动。鲤鱼变龙后,仅用龙头和龙尾两节,互不连接,表演者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左右盘旋、穿插、盘回、上下翻滚,既不脱节又千变万化,一场完整的舞龙要有四五十个大汉才能完成。

(三)“鲤鱼化龙”舞程式特征

阳江舞龙的传统已逾200年,每年春节,一支支生龙活虎的舞龙队便涌向城市、乡村。广场、庙宇、街头巷尾、祠堂、商铺都成了他们的大舞台,给春节更增添了一层喜庆热烈的色彩。舞龙时,由五条鲤鱼穿梭游弋,翻腾跳跃,灵活奇巧。舞到高潮时乐曲一变,红鲤鱼忽然口喷烟火,凌空一跃变成一条青龙,与四条金鲤鱼嬉戏,穿插着“龙戏彩珠、双凤朝牡丹、天姬送子、鸡公狮舞、鱼跃龙门”等民俗舞蹈,在锣、鼓、钹、笛伴奏下,时而跳跃,时而俯冲,或口喷烟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蔚为壮观。最后龙张巨口,把龙珠衔住,喷出火焰,跟着一声“咚锵”,整场表演才算全部结束。汉代张衡《西京赋》中的《百戏》对龙舞做了生动的描绘:一阵“鱼舞”之后,出现了飞腾回旋的“龙舞”。阳江的“鲤鱼化龙”舞同汉代的龙舞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二、阳江“鲤鱼化龙”舞发展困境

“鲤鱼化龙”舞是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1986年入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199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城市之间》在南海影视城的演出,由中央电视台拍摄播出,受到各地观众欢迎。阳江地处粤西,农耕社会单一的生存条件使人民对大自然的“赐予”没有抵御能力,只能依赖“天”,因此孕育出传统节日、祭祀舞龙的地方信仰,以祈求丰年、避邪纳福。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发生激烈冲突,“鲤鱼化龙”舞文化根植的经济生活土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影响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活空间,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这种古老的“集体狂欢”的年节民俗活动,如今只能成为一种“记忆”,一种“缅怀”。

(一)“鲤鱼化龙”舞传统文化阵地的萎缩

阳江“鲤鱼化龙”舞受到社会结构和生存环境,以及自身存在形式的限制,它的社会存在基础越来越薄弱。如果把“鲤鱼化龙”舞比喻成血液的话,其现状就好比一个人在大量失血。一方面,隨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鲤鱼化龙”舞习俗不能改善舞龙人生活,也不能以此谋生。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创业,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滞留在城市;留守在农村的非老即少。青壮年作为舞龙基础载体的流失,严重削弱了内生力,加剧了舞龙文化阵地的萎缩。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使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人逐渐离开土地进城居住,有的村落成“空心村”。农耕文化的远去,原有的乡土文化空间的瓦解熄灭了农民群众参与的热情,丧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就逐渐丢失了舞龙习俗延绵的氛围,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也就遭到破坏,传统的舞龙习俗日渐消失。

(二)信仰的弱化

“鲤鱼化龙”舞是文化单一的农耕社会一种娱神、娱人与愚人的习俗,承载着阳江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人们在年节、庆典、祭祀时,通过舞龙人神共欢,将祝福和期盼融入其中,娱人娱神,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随着工业化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靠土地吃饭不再是农民唯一的谋生方式,由“靠天吃饭”向农业现代化转变,农民不再受制于土地,对自然灾害的畏惧心理逐渐消失,不用通过舞龙来愉悦神灵。新的意识和观念的产生,使农民远离传统,对年节、庆典、祭祀等传统仪式的热情渐渐减弱,与祭祀活动休戚与共的“鲤鱼化龙”舞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

(三)文化主体的扩大

全球化、现代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处于现代都市文化,生活、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鲤鱼化龙”舞的功能与人的需求之间发生断裂。一方面,作为传统的民俗,“鲤鱼化龙”舞固守着内在的坚持,用一句话来形容,即“千年跳一舞,一舞跳千年”,年年相同的表演形式,相对稳定的表演程序,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对舞龙的娱乐功能需求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外来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依托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在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界限的汇聚与信息传播中获得知识与信息,感受异质文化的冲击,电视、智能手机成了农民休闲时光的娱乐工具,大量城市影像进入农村,逐渐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同时削弱了传统民俗的延续,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的生活,正被全球化认同的冲突性趋势所塑造。”

(四)文化认同疏离

过去的阳江农村是以氏族为村落单位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个人生活区域是家庭和宗族所在地,娱乐生活处于比较贫瘠的真空状态。承载着娱人功能的舞龙,既是村民在年节里聚集、交往的活动,也是村落实力的展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谋生,长期独立生存奋斗;在城市化和市场思潮影响下,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人情越来越淡薄,与人交往越来越功利化,每个家庭越来越独立,年节里更喜欢小范围聚会,或是把节日当作休息日,不参加传统的节庆民俗活动,节日信仰在减弱,节日仪式在简化,节日习俗在消失。再就是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年轻群体受西方文化的侵蚀和现代都市文化的感染,对西方节日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本土的传统文化节日;他们更易接受外来的新奇文化,奉外来文化为“文明、现代、新潮”,视本土文化为“传统、保守、落后”。环境的变化,价值多元,导致人们对“鲤鱼化龙”舞产生了认同功能的疏离。

(五)舞龙传承人断层

在阳江,“鲤鱼化龙”舞重要的播布区——阳西溪头镇白土村。在鼎盛时期,曾有5条大龙,村里家家户户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小孩,都善于舞龙。在白土村流行一句话:“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现在拉出一支舞龙队伍都不容易,会舞龙的已清一色是老人。因现实的问题,农民不愿意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学不能解决吃饭问题的“无用之物”,进城务工的农民、“空心村”的老幼妇孺、走向城市的年轻人都难以承担起“鲤鱼化龙”舞的传承重任。当追求富裕成为农民压倒一切的生活目标、经济成为农村生活中的强势话语,利益驱动就会淹没一切农村传统习俗文化价值,乡土文化也就失去了“造血功能”。传承、保护传统习俗文化必须有一定经费的投入。尽管“鲤鱼化龙”舞是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经费得不到保障。组建一支专业舞龙队伍,需要物力、人力、财力,经费的短缺是“鲤鱼化龙”舞最大的困境。

三、“鲤鱼化龙”舞现代重构路径

“鲤鱼化龙”舞深陷传承发展的困境,主要是失去了原有的民间土壤;社会环境、地域文化、文化喜好的改变,使其渐渐失去原有活跃的生命力。要让“鲤鱼化龙”舞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存在,还民俗于民间,应通过现代化构建,让“鲤鱼化龙”舞获取新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活力与生机,从而获得持续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文化相协调。”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民俗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外源动力的推动。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资金、人力、物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政策支持,引导企业支持“鲤鱼化龙”舞的保护,筹措社会资金,使“鲤鱼化龙”舞有充足的经费,以便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其次,打造“鲤鱼化龙”舞保护推广平台,利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推广“鲤鱼化龙”舞,从新的一代、从小朋友开始,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鲤鱼化龙”舞,将逐渐被人淡忘的民俗文化保护起来。最后,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舞龙活动,如舞龙比赛、舞龙展演、舞龙文化讲座等来扩大“鲤鱼化龙”舞的社会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二)“鲤鱼化龙”舞资源化、商业化

民俗在当代必须适度商业化,只有这样才能推广并获取它的价值。资源化利用和市场开发,是大多数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1.整合资源,文化旅游相融合

阳江因特定的生存环境,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疍家文化、咸水歌、织网捕鱼、祭海等极具海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将“鲤鱼化龙”舞和这些民俗进行资源整合,从传统的环境中抽离出来,打造成具有阳江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南海开渔节”“阳江国际风筝节”“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和庆典活动,宣传阳江民俗、特色风光,不但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还能使游客体验阳江的民风、民俗,傳承阳江民俗,带动交通业、饮食业、旅游业的发展。很多著名的旅游胜地,除了美景,往往还与各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体生活相结合来吸引游客,如广州珠村的“乞巧节”就被打造成了广州“乞巧文化节”,成为广州市传统民俗文化品牌。

2.打造“乡字号”特色品牌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制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生态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规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谈到了“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不断推进和细化的政策,为乡土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支撑和更为具体的方向指引。

阳江“鲤鱼化龙”舞重要播布区——阳西白土村,农、渔业资源丰富,周边环境优美;将舞龙文化、乡村田野生产、休闲民居、风俗节庆和周边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综合开发,从地域文化角度和舞龙文化角度立体交叉、协调融合,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多元化的乡土文化旅游,把乡村旅游作为“鲤鱼化龙”舞重构的现代手段,创响“乡字号”特色品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都市人在寻求远离都市的自然和乡土情韵,传统的民俗文化成为都市人休闲生活的新景观和旅游休闲的新趣味。

3.开发舞龙文化产业链

文化保护与经济循环互动,是现代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使“鲤鱼化龙”舞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舞龙、赏龙、制龙、龙工艺品等与龙文化相契合的特色品牌,建立集商演、商品、娱乐、竞技、体验于一体的舞龙文化产业,将“鲤鱼化龙”舞的民俗文化资源市场化,拓宽舞龙的发展路径。如重庆铜梁大力发展铜梁龙舞产业链,形成了从龙灯制作、舞龙商演、技艺传承到文化旅游的文化产业“一条龙”,全区龙文化产业直接经济效益近億元。

(三)将“鲤鱼化龙”舞向体育转化

1.营造浓厚的舞龙文化氛围

利用是保护的动力和延伸。“鲤鱼化龙”舞要长久发展,必须建立突出自己的特色活动,通过定期举行舞龙比赛,邀请市内外民俗文化类的舞龙队伍进行交流比赛,让“鲤鱼化龙”舞走上舞台,走入城市,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参与。鼓励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形成自上而下的行动,将“鲤鱼化龙”舞打造成阳江市民俗体育文化品牌。

2.与大众健身相结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高血脂、高血压、亚健康等现代文明病危害着人们健康,有健身需求的人群越来越多了。以健身为突破口,充分利用“鲤鱼化龙”舞娱乐、表演、健身的功能,融入现在红火的广场舞、排舞等元素,创新舞龙的新形式,迎合大众健身娱乐的需求。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健康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扩大“鲤鱼化龙”舞参与群体,增强人们对传统习俗文化的认同感,为自身的传承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四)培养“鲤鱼化龙”舞的传承人

1.注重传承人的培养

民俗文化的核心是人的传承活动与过程,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传承人老龄化、传承脉络断裂是制约“鲤鱼化龙”舞发展的主要因素,保护、传承“鲤鱼化龙”舞要着眼于人的培养。首先,政府要从资金、政策、制度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从传承人的生活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帮扶。其次,培养传承人,不单要“留住人”,还要“发展人、带新人”,以“传帮带”活动,通过帮技术、帮项目等培养“鲤鱼化龙”舞新一代的传承人。只有对传承人全面的帮扶,才能让他们安心担负起“鲤鱼化龙”舞的传承责任。

2.推广“鲤鱼化龙”舞进校园

学校是推广和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不少地方依托本地高校将传统民俗文化作为选修课,引导年青一代传承发展地方民俗文化。阳江可以借助中小学或地方高校的平台,推广“鲤鱼化龙”舞进校园,作为兴趣班或选修课,让众多在校生感受阳江传统民俗文化,把学校作为“鲤鱼化龙”舞的学习园地。

四、结语

民俗是城市的记忆,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是城市文化记忆的传承。以“鲤鱼化龙”舞为例的研究,有助于弘扬和发展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为阳江其他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可行性建议。阳江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软实力,借助“鲤鱼化龙”舞来重塑城市的民俗文化,重建城市的民间信仰,增强城市文化的丰富性、异质性,维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叶春生.广府民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2]阳江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陈慎光.鼍城故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

[4]阳西县委宣传部.品味阳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5]胡敏.重庆铜梁舞龙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6]梁立启.人龙舞传承发展的态势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8.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重构
变革思维模式重构教育新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的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的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