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融合背景下图书出版的质量把控问题研究

2020-09-06方明

传媒论坛 2020年13期
关键词:图书出版

方明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各类信息获取渠道的传播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此情形下相关的信息质量保证情况却不尽人意,这也诱发了图书出版界很多关于图书质量管控的新问题。基于此种情况,相应管理者必须强化出版物的整体质量管理机制,优化出版物的全线制作流程。从强化出版物质量管理意识、构建高效出版物管理机制、打造高素质的出版物质量管理队伍出发,以此来推动新时代出版物管理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在认真总结问题中了解新时代面临的相关挑战,使得整个图书质量管理流程更有实效。

关键词:出版融合;图书出版;质量把控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3-00-02

出版物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有效媒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它起到了最为基础的作用。伴随着近些年来出版融合趋势的不断深入推进,目前出版物的种类、形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它对于人们获取信息的相关方式做出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未能同步健全机制、强化流程管理的前提下,因出版融合导致出版物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也并非个案,这造成了通过出版物获取信息的成本逐渐增加。基于此点,相关的工作管理者也亟需在坚持推进出版融合的同时,迅速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化解出版流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提升出版物质量。

一、出版融合背景下图书出版质量管理影响因素

(一)质量管理意识传统淡薄

就目前的出版融合发展方向来看,影响出版物整体质量的因素主要由质量管理意识、质量管理机制以及质量管理人员的相关素质所组成。意识作为行动的先导,它对于人的日常行为有一个指引以及规范的作用[1]。

相关出版社对于出版融合背景下的出版物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关乎后期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它能够在宏观角度下影响出版物的整体出版效果。基于市场发展情景,一些出版商为了满足自身经济利益,往往只注重数量方面的刻意增加,并没有了解出版物质量的相关作用重点。这样的错误意识也导致了出版物差错率的不断增大,从而进一步影响出版物的整体发行质量,形成恶性循环。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很多出版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主体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他们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合规范的行为。

(二)质量管理机制青黄不接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各类大数据的发展也支撑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提升。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也由此变得更为多元化,相关的工作管理者在强化图书出版管理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可以借由新时代的管理模式在有别于传统工作范畴内对整个出版物的质量进行把关。此外,他们还可以借助一些新型的互联网软件来提高整个质量管理的效率,这促使质量管理机制变得更为有效以及多元化,它成为了影响出版物出版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例如一些出版单位在出版管理过程中就会通过使用黑马软件来进行出版物内容的校对工作,这样的软件工作模式降低了人工校对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它也为出版社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投入,增加了校对的正确率。

(三)质量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出版物质量得以提升,但相关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却仍然应该从作为实施主体的管理人员来的积极性方面出发。

从事质量管理的相关人员在素质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整个出版物质量的影响程度也是较大的。融合出版时代呼唤融合出版人才,与时俱进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队伍的“装备”迭代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出版中,我们同样经历过这样的问题,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人员往往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将一些细节落实到位,按照相关的质量标准以及质量规定来进行质量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出版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这也保证了整个工作运行的有效性。但如果是由一些低素质的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工作,那么他们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是不理想的,质量难以保证。低素质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些重要意识以及科学化行为,这会导致整个出版物的出版质量大大降低。

二、提升出版融合背景下图书质量管理的相关策略

目前,出版产业在聚合、出版媒介在融合,业态在不断更新,模式在不斷优化,图书出版的门路广了,机会也多了,从业人员的想法也多了,心思也就难免变得杂碎了。图书质量管理的基础性、系统性、战略性愈加明显。做好融合背景下的图书质量管理工作,着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精品意识成为一种单位文化

眼下,出版业承担的历史使命、文化使命也是空前的。出版物作为文化的载体,让精品意识成为出版单位的一种文化是极其重要的。精品好书是近些年来一直强调的,它不仅体现在基本的思想内容上,也体现在内容的字里行间和装帧设计细节里。作为图书的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或者是技术编辑,都要以精品意识为导向,以出好书为荣,抓好流程管理,精细打磨,仔细推敲,精益求精,方能对得起自己作为文化匠人的身份。

(二)让质量管理意识转变为治理意识

时代的不断发展让出版物变得更为多元化,这也给出版社的相关出版活动建立了更为良好的先行条件[2]。质量在出版市场内的整体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出版社只有通过实际改革,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利用好现有的制度并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方法,去重视出版物的质量管理,提升自我管理意识,引入精品意识,那么整个出版社的管理质量才能够得以提升。图书出版社要严格依照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从选题策划、稿件组织、编辑加工、设计制作、制版印刷等流程都不断强化流程质量管理意识,实现从强制到辅助提升的目标,强化品牌荣耀意识来提升出版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让质量管理机制进一步体系化

在出版融合发展的宏观背景影响下,影响图书质量的因素也日趋多元化,这也给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基于此种情况,管理者也必须在工作过程中寻找更为有效的技术路径,以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为参照目标,健全机制,并使机制体系化。除了继续优化《编校质量考核办法》《图书编辑部门目标责任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以外,全面贯彻落实中宣部引发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对围绕构建高效的质量管理机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媒体的融合发展,出版社在开展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工作时应该从傳统的管理工作中进行突破,在强化传统人工质量管控方式的同时,引入新兴技术岗位绩效管理规范。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之下革新管理理念,力求管理工作能够做到高效快捷。另一方面,管理者还应该借助目前的新型科技应用好技术手段来加强对于专项管理内容的检查,以此来提升整个管理过程运行的相关效率。

例如在进行图书的校对工作时,除了利用人工进行系统的审核之外,相关人员在书稿发排前和付印前还可以借助一些智能化的新型软件进行审校。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完成出版物的质量提升,这能够确保整个出版物的管理质量,完成整个出版工作的简化创新。

(四)让人才队伍不断迭代升级

人才是支撑出版社进行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出版社积极培养或引进新型人才,通过一定的科学策略来完善人才体系,整个出版社的质量管理队伍才能变得更为强大。

首先,面对日常的管理工作,出版社应该在分析市场前景的发展领域下明确自我市场定位,适当引进一些具有高素质和创新思想的新型人才,为后期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人才补充。

其次,在引入管理人才之后,出版社也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强化实训工作,全面由“培训”向“实训”转变。通过创新优化的管理来加强整个队伍素质的提升,在进行常规化的知识技能训练基础之上进行实训考核,为员工的质量管理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的条件保障,促进队伍的不断迭代升级。

三、总结

出版物的质量已成为出版融合背景下整个媒体业态的一大有效依托,它是整个出版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重点内容。当前出版物的信息传播方式仍然呈现着多元化,相关出版单位的管理者必须在清楚出版物质量管理问题的基础之上强化管理人员的相关意识,构建高效的管理程序,打造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以此来完成整个管理质量的创新,使得日常的管理工作能够融入整个出版社的运行流程之中。以此来推动出版社的有效提升,完成整个信息市场的创新构建。

参考文献:

[1]陈晶.媒介融合背景下图书出版业的数字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数码世界,2017:123.

[2]郑建丽.媒介融合背景下图书出版业的数字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15,000(008):31-33.

[3]李书伟,柳青.基于图书出版的项目质量策划与控制[J].科技与出版,2007(7).

猜你喜欢

图书出版
图书出版项目化管理的模式、机制与控制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西班牙出版业发展现状
出版产业链视角下的图书质量建设
全媒体时代图书策划的传媒化探索
出版业微信营销路径思考
浅议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网络互动营销
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研究
体育图书出版与营销策略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