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包头师范学院ISEC项目过程性评价教学实践

2020-09-04

阴山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师范学院实务考核

李 霞

(包头师范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社会工作作为应用性学科和实践取向的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案主的能力,能够艺术地整合专业价值、理论和方法为案主提供有效服务,即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务能力。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2014年成为国际本科学术互认(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简称ISEC)项目专业,项目特色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结合要求学生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又拥有本土化实务能力。

在探索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能力的过程中,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大多将目光聚焦于多层次、分时段、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包头师范学院在该领域也进行了多方面努力与尝试,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社会工作专业成为ISEC项目专业以来,专业课全部实行过程性评价,经过六年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实习,而是需要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本研究是基于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过程性评价教学实践的个案分析。罗伯特·斯特克这样定义个案:个案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它可以是一个儿童、一间教室,或一个事件、一次发生(happening)……个案是一个“有界限的系统”(bounded system)。[1]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经常受到质疑,但也有学者指出要求用个案研究的发现推论总体并不恰当,因为代表性属于统计调查问题。[2]张静认为:案例分析的成果,如果可以让面对其他案例的研究者发生“似曾相识”的联想,启发人们运用这一案例提供的知识,解答自己所见的事实,就说明其发现具有典型意义。零散多样的独立案例能够有意义,原因在于它们产出的知识在相关知识体系中具有累进性位置。[3]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国内外社会工作学者对学生的实务能力提升给予了较多关注,研究领域包括课堂教学技巧改革、实验教学、督导、专业实习等。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是全国首例加入ISEC项目的社会工作专业,项目与多所国外优秀学校对接,实现学分互认,同时要求教学理念与方法国际化,具体表现为双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过程性评价等。通过对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个案研究,主要想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为何要以实务为导向?什么是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如何实施才能有助于学生实务能力提升?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涉及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未来办学方向与发展路径选择,也希望能够为同类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新的视角和经验。但是,在个案研究中获得的结论与成果在推广时必须谨慎,因为节制与审慎才是好的个案研究的首要品质,要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4]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务导向”的必要性

(一)“实务导向”是内化专业价值与提升专业认同的需要

社会工作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平、平等、和谐、公正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等而奉行的一套基本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社会工作的宗教起源和它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是一种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贯彻社会工作实践始终。[5]39-54社会工作教育包括价值教育、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其中价值教育是核心。价值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学生专业价值的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通过课堂讲授可以传授与价值相关的知识,但是只有在实务过程中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尊重、接纳、自决、个别化、敬业等专业价值是如何践行的,价值、知识和技术这三者又是如何融入操作守则中指导专业实践的。因此,学生专业价值的内化要求以实务为导向的教学与实践。

专业认同(specialty identity)在国外文献中常常与职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混在一起分析阐释,国内专业认同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教师群体。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价值为本的专业,从事的工作都与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直接相关,从业者对专业的认同度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专业认同度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和效果。对于学生而言,专业认同不仅影响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还影响他们未来从事该专业的热情与信心,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经历的专业体验、获得的实务经验可以引导其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工作专业,提高专业认同感。

(二)“实务导向”是提升专业自主性与实现专业成长的需要

自主性是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动力与源泉,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个人的自主性推动着一切活动的自觉性。有关社会工作专业自主性提升的探讨包括个人、组织、制度等多个层面,例如郭伟和认为“要发展专业自主性就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组织和专业服务体系,进而获得多元弹性的资源动员能力,然后才能逐步发展专业自由裁量权”[6]。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角度出发,王思斌指出要注重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站在专业视角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使用专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5]402-405上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务为导向的教学实践,学生只有具备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多专业自主权,以推动专业自主性的提升。

学生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由学校迈入社会的能力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受内在和外在推动力共同作用。内生动力主要是由个人兴趣、意志力、价值观等因素凝聚而成的自我专业认同,外部推动力主要是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成长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价值认同、理论知识储备和实务能力。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上述三方面能力提升都离不开实务过程,“实务导向”的专业教学成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双重选择。

(三)“实务导向”是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的需要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慈善事业,英美等国家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是从职业化到专业化,经历了长期积累,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是教育先行,导致在发展过程中独立性不强、社会认可度低、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文军认为专业化并非一个抽象概念,它包含伦理准则、知识体系、专业认可、专业组织、专业自主权等多种要素。[7]从社会工作教育角度而言,专业化是通过专业知识、方法的传授,使学生拥有在实务领域中开展社会工作能力的过程,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内生力量。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有利于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

近十五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社会服务机构规模、服务覆盖面迅速扩大,《2018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有38.3万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5.1万个社会工作服务站,9793家服务机构和867个行业协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兴专业力量,对我国基层治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8]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其伦理价值、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与本土情境之间还存在较大张力,需要进行专业再生产,即本土化。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反思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实践反思性,运用本土案例、结合本土情境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过程性评价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能力的现状分析

过程性评价(Process Assessmen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种评价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行为表现、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并以评价结果持续促进学习的评价方式,其目的是优化学习过程、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价值增值。[9]

ISEC项目教学实践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过程性评价。对包头师范学院2013级社会工作本科班和2016级社会工作本科班(1)选择2013级与2016级进行对比,是因为2013级为非ISEC项目的最后一届学生,2016级为ISEC项目实施以来完整接受了该项目教育的最新一届学生,与之前相比,这两届学生的培养方案、教学与实践安排在经历了数次修改与完善的基础上均较为成熟。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2013级完全采用传统评价方式,2016级为ISEC项目的第三届学生,专业课全部采用过程性评价,具体表现为2013级专业必修课全部采用期末闭卷考试考核,专业选修课部分采用期末闭卷或开卷考试方式,部分采用论文考核;2016级每门课程总成绩都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期末成绩为闭卷或开卷考试,占比不超过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须至少由三部分组成。(见表1)

表1 包头师范学院2013级与2016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比较(2)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文中数据均为“过程性评价考核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调查显示,平时成绩使用较多的考核方式为课堂参与(100%)、小组活动(98%)、课堂展示(94%)、课程论文或调研报告(82%)等。通过进一步访谈可以看到,在上述分类基础上,具体考核方式存在许多细节方面的差异,例如小组活动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问卷设计与调查,也可以是个案咨询或大学生成长小组模拟,课堂参与包括发问、回答问题、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学生普遍认为过程性评价形式灵活多样,在激发学习兴趣(62%)、提高创新能力(64%)、提升实践能力(68%)、增强人际交往能力(44%)、提升自信心(44%)、增强组织协调能力(32%)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由于考核方式不同,2013级学生普遍采用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知识点来应对闭卷考试,平时的学习则较为轻松。2016级学生在不同阶段都需要接受不同形式的考核,学习过程中工作量较大,期末复习考试阶段与2013级相比压力较小。在过程性评价改革推动下,教师也由被动到主动改革教学方式,2013级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知识讲授方式完成教学,期末考试也是针对课堂知识点的考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改革动力。过程性评价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2013级学生认为其本科学习阶段实务能力的获得主要依靠毕业实习,还有一些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类课程在课堂上会讲授一些案例,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课程会安排课堂演示,教学活动对实务能力提升影响有限。2016级学生认为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提升沟通能力(74%)、方案设计能力(70%)、组织协调能力(66%)、评估能力(50%)、资源整合能力(48%)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备的实务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传统教学评价仅以考试成绩评定学习效果,注重鉴定性与选拔性,而过程性评价具有导向性与促进性,属于发展性评价。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过程性评价实践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对提升学生实务能力产生积极作用。

三、基于过程性评价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建设

2014年以来,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全部专业课程实行过程性评价,社会工作系全体教师在充分讨论基础上,结合课程实际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并进行实践。例如: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在课堂参与和考试过程中加大案例分析、方案设计考核,各部分考核内容中与方案设计相关的分值达到总分的50%;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与社会统计学课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并进行课堂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期间,2017级社会工作班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在校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包头师范学院ISEC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调查”“大学生旅游意愿调查”“大学生对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大学生日常运动调查”“大学生透支消费调查”等问卷调查,提升学生调研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并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但是考核方式的改革需要结合课程性质,不能一概而论;与此同时需要任课教师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探索和评估适合且有效的考核方式并不断改进,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持续努力。

(二)改革专业见习内容与考核方式

以项目实践方式考核专业见习。“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5版培养方案”新增第二至六学期每学期两周见习时间,2019版保留了见习课程,时间调整为一周。之前的见习活动主要以讲座和参观为主,以写作参访感受进行考核,部分学生反映任务量小、收获有限,没有充分体现见习意义。2018年10月,社会工作系以2016级社会工作班见习活动为试点,邀请MSW校外导师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计划”讲座并利用十天时间进行救援项目小组设计,见习结束时进行集体汇报,由校外导师和校内见习指导教师共同评分,以此作为见习考核成绩。见习结束后专业教师与2016级社会工作班全体同学进行了专题讨论,同学们普遍反映收获良多、见习时间利用充分、项目设计具有实用性,目前该项目已经作为稳定的见习活动之一应用于其他年级。

将专业方向课与见习对接。2018年2016级社会工作专业见习过程中对弘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探访活动与社会工作行政课程对接,要求学生利用SWOT分析法对机构进行剖析,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除社会工作行政课程外,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专业方向课开设的学期,都尝试选择适合的见习项目与课程对接。

将技能培训与考核作为见习考核。2019年春季学期见习期间,社会工作系邀请蓝天救援队分别为2016与2017级社会工作班全体同学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后进行一对一现场技能考核,考核合格颁发资格证书,并以此作为见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学生认为通过此次见习掌握了一项必备技能,这一见习内容与考核形式应该长期稳定地实施下去。

(三)校内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训软件应用

基于过程性评价考核与学生实务能力提升需要,社会工作系多次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外出考察并邀请相关单位进行现场演示,建立集教学、实践、研究功能为一体的社会工作校内实训平台——TPR(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综合应用平台,TPR能在管理各门课程的同时对相关实验及软件实践活动实行综合管理,还能支持学生研究和交流。同时配套购置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工作案例库软件,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软件融合了实训技巧、业务流程、案例素材等,任课教师可以依据不同阶段播放个案和小组资料,在每一阶段都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时点评并依据其参与度和点评质量进行赋分;社会工作案例库软件是围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开发的案例资源支撑平台,内容涵盖儿童、青少年、老年、妇女、残疾人、司法、医务等案例素材,该软件有大量实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上与课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互动并进行全程跟踪评价。在课堂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软件资源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实务操作要领,一定程度上弥补机构与项目资源的不足。

尽管过程性评价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能力培养过程中体现出许多独特优势,但也凸显出工作量大、主观性强等问题。面对工作量增大问题一方面需要调整工作量计算方法,调动教师积极性,另一方面需要鼓励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勇于探索和创新;解决评价过程中主观性强的问题则需要制定更加精细、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使评价结果有据可依。

总之,过程性评价的推广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也会因专业差异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能力培养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困难,例如师资队伍实务经验缺乏、实习机构专业性不强、专业督导不足等。本文只是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结合过程性评价探讨学生实务能力提升路径,希望能够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经验,社会工作教育者还需借鉴各种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本土化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师范学院实务考核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内部考核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洛阳师范学院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