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内障术后早期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09-04董怡然刘家佳温跃春柯根杰朱子诚刘广源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眼轴玻璃体晶状体

董怡然 刘家佳 温跃春 柯根杰 朱子诚 刘广源

超声乳化术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手术方式,且具有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麻醉安全、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由于白内障患者自身情况、眼部疾病、手术操作等因素影响,术后仍可出现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等并发症,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1]。PVD指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内界膜分离而导致眼前出现闪光感、飞蚊、点状物等症状,通常与玻璃体液化这一眼部病变相关[2]。白内障手术摘除晶状体置入人工晶状体的过程使得晶状体位置发生了变化,眼内结构和代谢稳定性被破坏导致玻璃体分子和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发展为PVD[3]。PVD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作为一种进展较为复杂的眼科疾病,其发病情况和病情发展与多种临床因素密切相关,也是临床上眼科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白内障术后早期发生PVD的危险因素,为改善预后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眼科收治的112例(146只眼)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性别不限,年龄32~76岁;②符合《中华眼科学(第3版)》[4]中白内障诊断标准;③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房角开放;④入院后均接受眼科常规检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⑤随访至少1个月;⑥患者均对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外伤性、职业性白内障患者;②合并视网膜脱离、角膜病、青光眼等眼疾者;③术前存在PVD者;④既往有眼部手术史患者;⑤存在重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⑥临床资料不全者。

二、方法

采用双人双录、单人核对方式记录患者所有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度近视等基础疾病;②术前进行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角膜地形图、前房角镜、眼科专用B型超声、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眼科检查,记录角膜屈光度、角膜散光度、眼轴长度、眼球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等数据,观察是否合并黄斑病、后巩膜葡萄肿等疾病;③记录手术时间;④术后1个月患者来院进行复查,记录PVD发生情况。结合B型超声和OCT检查结果对患者是否发生PVD判断,未见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分离为无PVD,黄斑中心凹周围区域或其他区域后皮质与视网膜部分分离为不完全PVD,完全分离则为完全性PVD。

三、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白内障术后早期PVD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112例(146只眼)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1个月发生PVD 45只眼(30.82%), 平均年龄(71.80±12.99)岁,非PVD 101只眼(69.18%),平均年龄(60.91±7.71)岁。两组在糖尿病、高血压、角膜屈光度、角膜散光度、手术时间、合并黄斑病、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眼轴长度、ACD、高度近视是白内障术后早期PVD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1。

表1 白内障术后早期PVD发生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二、白内障术后早期PVD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存在差异性的指标纳入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0岁、眼轴长度≥25 mm、ACD≤2 mm、高度近视是白内障术后早期P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白内障术后早期PVD发生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讨 论

白内障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手段,但同时也是导致PV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多项研究证实白内障手术可增加PVD发生风险、加快疾病发展进程。眼球结构十分精细复杂,晶状体作为前房和后房分界,在白内障手术中被取出并置入人工晶状体替代,此过程中晶状体位置发生变化,加之手术过程可能存在的渗漏会造成前房容积剧变,最终导致玻璃体发生位置移动并对玻璃体皮质产生了一定牵拉[5]。患眼晶状体经白内障手术置换成人工晶状体后失去了对玻璃体的支持固定作用,加上人工晶状体体积更小使得玻璃体容积变大,内含透明质酸和胶原成分浓度降低引发玻璃体结构不稳定[6];此外,手术机械刺激或感染等原因可引起术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对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有降解作用,也能破坏玻璃体稳定,最终导致PVD发生[7]。本研究中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PVD发生率为30.82%,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该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

由于PVD发生会对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探索影响PVD发生的相关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0岁、眼轴长度≥25 mm、ACD≤2 mm、高度近视是白内障术后早期P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研究发现,女性玻璃体内透明质酸浓度一般较男性低且易受性激素影响,其浓度随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降低,因而女性更易发生PVD[8]。本研究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证实了这一结论,因此临床上对女性白内障手术患者应加以重视,嘱定期复查及早发现并治疗并发症。除性别外,年龄也是影响PVD发生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液化体积越来越大,胶质稳定性也逐渐被破坏,加上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内界膜的粘附作用也日渐减弱,两者共同作用下可导致PVD的发生[9]。本研究结果也发现年龄≥60岁是白内障术后早期P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高龄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术后病情进展,及早防治。相关文献报道称[10],术前患眼眼轴长度对白内障术后PVD发生有一定影响,眼轴长度≥25 mm的患者PVD发生率更高。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眼轴长度≥25 mm是白内障术后早期

P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是眼轴过长对玻璃体皮质牵拉作用会增强,导致PVD发生风险增加[11]。本研究还对患者术前ACD进行了检测,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D≤2 mm可明显增加白内障术后早期PVD发生风险。相关研究发现[12],术前前房越浅,在白内障手术中压力变化越剧烈,导致玻璃体位置改变的同时也可能对皮质造成一定牵拉,使得发生PVD的可能性增加。临床上应完善术前眼科相关检查,及时筛查出患者存在哪些危险因素,并于术后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进展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多项研究均表明[13,14],高度近视是PVD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与高度近视患者玻璃体液化严重、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内界膜的粘附力减弱等因素相关。另外,高度近视眼玻璃体内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水平均较正常眼低,尤其体腔中央部最为明显,聚合度也较低,不利于玻璃体的稳定性,易导致术后PVD的发生[15]。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综上所述,白内障手术后发生PVD的风险较大,与性别、年龄、眼轴长度、ACD、高度近视等多个因素相关,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嘱咐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及时发现PVD等并发症并尽早予以治疗,以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猜你喜欢

眼轴玻璃体晶状体
低色温光源为预防近视提供新方法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眼轴测量监控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效果观察
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凸吗?
客观评价眼轴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突然视物清晰 未必是好事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观察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Google新专利把电子眼注入眼球近视眼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