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测试中“学习指导”的命制策略
2020-09-02李新平
摘 要:语文测试命题的价值取向从关注对学习结果的客观评定到重视学生的学习效能,突出测试对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最终将评价发展成为一种学习策略,强调测试对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有效引导。近年来浙江省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坚持“考试既是检测评价,也是学习指导”的思想,并逐步探索出植入语文知识、融入学习策略、活用答题范例、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习路径、设置情境任务等“学习指导”命题策略。
关键词:语文测试;命题策略;学习指导;中考试题
近几年,教育评价经历了从“对学习的评价”“促进学习的评价”到“评价即学习”的不同理念的发展阶段,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逐渐从关注对学习结果的客观评定到重视学生的学习效能,突出教育评价对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最终将评价发展成为一种学习策略,强调教育评价对学习理念与方式的有效引导,充分突出评价过程的学习价值。[1]语文测试除了具有选拔、诊断、反馈的功能,同时也起着引导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积淀新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作用。随着中考语文命题改革持续深入,测试重点也从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转化。“考试既是检测评价,也是学习指导”是浙江省初中语文命题坚持探索并行之有效的思想。特别是这几年,在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在发挥学习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增值的命制策略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一、植入语文知识
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个体运用已知的和相信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理解新知识。[2]语文知识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工具和主要载体,是学会学习、形成语文能力的“支点”。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言语经验的整合水平上,即不仅能否基于理解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而且其掌握的知识能否有效地迁移和运用,能够解决新问题。[3]11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是语文学科本位的重要体现。从测评的角度来说,在新的语境、情境任务中植入相关语文知识,学生运用提供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设定的答题任务,在考场中既学习、运用并构建了语文知识,也展现了“会学”“学会”的语文学习力和语用力水平。
2019年中考湖州卷的古诗阅读抓住《奉诚园闻笛》《次韵刚父即事绝句》两首诗歌中的“笛声”这一共同意象设题,考查诗歌阅读最核心的内容——赏析诗歌情感。试题用“知识卡片”的形式链接了“典故”的定义与作用,用“注解”的形式介绍两首诗歌中的典故。提供的语文知识与题干中的“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相对应,指明了答题的任务、路径和策略。学生重温了“典故”知识,习得了运用典故、借助意象理解、赏析情感这一诗歌赏析的关键能力。这几年,衢州市的中考试卷也非常重视语文知识在试题命制中的作用。如2018年的文学作品阅读第9、10题的题干提供了词性、句式、说话方式、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语文知识,组成“方法提示”“解答角度”,构建阅读支架、答题策略和思考途径,引导学生调动相关的阅读经验,分析形象、赏析言语、体验情思,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在答题过程中也收获写人叙事散文的阅读策略。2019年古诗文阅读第16题(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衍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要求借用传记的知识来判断并阐释文章的体裁,这是在真实阅读情境中考查“传记”知识的实践运用,从“是什么”走向“为什么”,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主的精神面貌,深刻理解选文的内涵和作者情感,学会以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评价历史人物,进而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4]
语文教学与评测的根本目标并非培养知识烂熟于心的学习者,而是能够根据特定目的、特定情境懂得如何获得知识,并且能够快速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的创新者。[5]80在试题中植入知识,学生现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让语文知识实现具体语境或情境下的迁移与应用,可帮助学生构建对汉语言文字内在规律的认识、理解和运用,积淀新的学习经验,在考场里实现学习的增值。
二、融入学习策略
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语文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掌握并能运用学习策略。统编教材就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将学习策略和方法放在焦点位置。2018年、2019年浙江各地的语文卷,或在题干中隐含策略,或采用示例、学习单、思维导图和知识小贴士等学习工具自觉融入阅读、写作策略,检测学生运用语文学习策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并从中巩固、化用、积累学习规则、方法策略,既有效检测学生学业水平,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促进学生“会学”“学会”,有效发挥了测评的学习指导功能。
2019年中考湖州卷的非文学作品阅读考查新聞采访读写。这是统编教材八年级新闻阅读“探究·活动”单元已学内容的运用,体现了合乎学用规律的设计逻辑。第10题设置的表格式采访提纲,具备采访时间、采访方式、采访目的、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等采访稿应有的要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采访提纲写作范例,具有采访稿写作的学习指导功能。考查的是新情境中采访稿撰写的关键任务:填写采访目的和采访问题。命题者提供了两个不同对象的采访问题的示例。学生结合文本分析采访问题的示例,可以推导归纳采访目的;再基于采访目的,根据采访对象的身份,结合画线句子内容,不难撰写采访问题。通过作答,学生可更加明确采访问题应围绕采访的目的而设计,采访问题应有助于达成采访的目的。
2018年、2019年浙江省名著阅读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由原来的考查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等表层信息,变为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注重真实的整本书阅读,不仅考查对作品的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还考查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体现名著阅读的“阅读”属性和“阅读”本质。2018年中考嘉兴/舟山卷名著阅读考查题的两个小标题“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把握作品”“开展专题探究,获得思考感悟”,明确指出名著阅读的策略和核心任务。第一题以《水浒传》和《简·爱》两部名著的阅读策略,内容呈现及其意义、妙处的理解构成“名著阅读任务单”。第二题围绕“成长”的话题,以专题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反思阅读收获,阐述阅读感悟。两道题目都以阅读策略为抓手,紧扣名著的特质和名著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升华作用,考查基于阅读理解的分析、体验、感悟、鉴赏等核心能力。这对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培育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提升整本书阅读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6]
各地市珍视传统读书方法在试题中的运用。如批注是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统编教材着重强调的阅读策略。言语赏析式批注自不必多言,其他批注形式也渐次运用到试题命制中。如2019年中考衢州卷第15题: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衍。这是要求运用评价式批注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评价。此外,嘉兴/舟山卷第12题考查写质疑式批注。温州卷文言文阅读第15题更有创意,其借助翔实的注释资料阅读弥补选文过短的缺陷。要求通过注释资料和正文的联读推断、印证关键词语的内涵,是古文阅读推断、印证学习策略的巧妙运用。
学习策略既是测试的载体、手段,也是测试的内容和目的。学习策略的运用要和内容的理解、解答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自然融为一体,也要突出语体和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遵循体式阅读、写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成为熟练甚至成熟的阅读者与写作者。
三、活用答题范例
语文学习从知识到能力再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需要经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关键能力活动类型和学习阶段,贯穿其中的是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经验积淀增值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测试环境中,如何有效地评价这种学习进阶过程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呢?依托于新的学习语境或真实而有意义的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提供答题示例,让学生现学现用回答问题,通过解决情境任务评价其理解、运用、迁移等学习力和语用能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因为答题示例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支架,是学习活动的示范、样例,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明确答题方向、作答路径和思维过程。
分行跨行是新诗的外在形式和标记,是诗歌有意味的形式,可以加强节奏感、旋律感,增加音乐性,更能起到突出强调、放大凸显的作用,唤起读者联想、想象和沉思,产生新的结构意义。2019年中考衢州卷考查新诗分行意味的赏析,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作答难度不小。命题者提供答题示例,先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了“门”独立成行的作用——引发联想,丰富意蕴。再结合诗歌的内容,阐述“门”独立成行引发人具体联想,赏析“门”这一意象独立分行所呈现出来的特别的意味,由此挖掘其中深邃的意蕴,阐释诗歌丰富的内涵。这个示例其实是“推敲关键词语的特殊形式及其表达作用,感悟诗歌的独特特点,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把握诗歌丰富的意蕴”的诗歌阅读策略的示范与指导。2017年中考温州卷第14题是运用答题范例指导学习的经典题例,该题紧扣汉字据形会意的特点设题,以批注的形式考查对小品文情思的体味。题干中“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三个短语包含阅读策略、途径和旨归,“示例”分析字形偏旁、诠释词意、品析情味,正与题干要求呼应,便于学生理解、运用和迁移。更妙的是,该题彰显了汉字特有的魅力,富有中华文化传统的韵味,学生在答题的同时,自然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2019年中考宁波卷第15题紧扣三封家书言语形式的独特之处即虚词和句式的运用设题,要求体会父亲的语气、情感,理解家书的目的。学生仔细琢磨“示例”,可探究出答题的三个层次:词义的理解、作用的分析、情感的体会。该“示例”有助于学生快速答题,也帮助学生掌握通过品味虚词和句式体验情感的文言阅读策略,领悟到古诗文阅读不仅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特别要留意虚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活用答题示例指导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提供的示例应具有典范性,蕴涵学科学习的突出特点和典型的学习策略,不仅要呈现学习成果,更要展现学习過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快速找到答题的方法和过程,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写作艺术,收获读写感悟,掌握经典的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终身学习服务。
四、展示思维过程
学习是基于生活、学习经验的自主建构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因不同的认识视角、不同的认识目的,形成的认识结论与学习结果自然存在差异。[7]15在课程理念变革之际,语文考试与评价立足于促进学习过程展开的基本理念,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学习过程与结果逐步得到关注,并在命题设置上渐渐体现出来。变结果取向为过程导向,提升评价的开放程度,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的品质,重视评价其内在的思维结构与深度,是评测命题的新趋势。由此,设问方式也由“是什么”“怎么样”逐渐转变为“为什么”“如何得到这一结论”。学生不仅要说出准确的答案,更要阐述采用怎样的方法、运用怎样的策略得到结论。[5]78也就是说,要有理有据有序有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现出自我的知识背景、知识与经验积累,展现出语文知识与语文学习经验的应用过程,展现出阅读、写作的思维过程和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层次。
2019年中考绍兴卷非文学作品阅读第14题:刚到中国的法国留学生苏菲对网友千秋客所说的“中国航天人的浪漫”不太理解,请你以“中继通信卫星”的取名为例,向她作出解释。设置为法国留学生答疑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和对话氛围。“中继通信卫星”的命名何以体现“浪漫”,关系到卫星取名的文化背景以及登月探测器、月球车和中继通信卫星之间的工作机制,理解了这个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信息。结合选文内容,会嚼文嚼字的学生就能从三个名称中悟出它们之间的工作原理。“鹊桥”与“嫦娥”“月兔”来自学生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又形象地分别指代了中继通信卫星和登月探测器、月球车。整个答题过程,需经历回忆(神话故事)、理解(三者关系)、分析(这样取名的好处)和阐述、评价等系统化思维过程。
“反思”能提高学习者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自律学习的有力工具,也是学会学习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8]令人欣喜的是,2019年中考温州卷第11题运用“反思”中最为核心的元认知策略探究领悟“联想”这种阅读策略和思维方式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意义,极为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反思”的过程会引发学生关注自我学习过程和思维路径,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语文学习策略、过程和效果。
这种命题策略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信息,就是语文的教与学要借助学习活动与策略,有序细化学习过程,充分展开思维的路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挖掘语言材料的本体价值,真正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表达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评价,主动建构独特的语文学习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经验。
五、引导学习路径
“促进学习的评价”“评价即为学习”的教育评价理念意味着考试、学习与教学三者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9]测试评价过程即学生学习过程,学生能够从测试评价中获得富有学习价值的信息,实现学习增值,提升学习品质。学习价值主要表现在命题材料、命题形式两方面。一是以文育人,阅读、写作材料的内容、主题充分体现评价对学生精神成长的积极引导。二是以题育人,通过适当而又巧妙的问题或任务与学习支架设置,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明晰思维路径,展开学习过程,走向真实阅读和个人体验与思考,达成深度学习。
在具体命制中,首先要突出依文体设题,落实文体思维,识体而读,依体而作,培育文体学养。其次要着力挖掘文本特质设题,开掘文本审美特性,发现文本彰显的作者独特的言语表现个性和智慧,精准触及学生的愤悱处、浅知处,乃至无知、错知处,收到执一驭万、触类旁通的效果。[10]更为重要的是,阅读题题组之间要形成学习路径链、思维逻辑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读懂文本、读深文本、读透文本,读出文本的意义内涵,打通与已有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的关联,读出自己的智慧。如果再在题干中融入知识和策略等语文要素,那么整个题组就构成了文体阅读和特质发掘的深度阅读的有力支架,成为走向文本核心的学习路径。学生通过答卷,明晰某一文体或某一文类的阅读路径和阅读策略,领悟“这一篇”的独特言语智慧。2018年中考衢州卷的非文学作品阅读题,考查新闻阅读,题组的三个小标题“新闻阅读·参与讨论”“新闻阅读·反思文本”“新闻阅读·关注来源”,完整呈现出新闻阅读的过程与方法,蕴含着新闻阅读的路径与策略。学生在答卷的同时,不自觉地构建了媒介信息知识,掌握了新闻阅读方法,提升了新闻媒介素养。尤为可贵的是,选择有瑕疵的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媒介分析与批判能力,直指一个现代公民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爆炸时代应采取的基本阅读态度——运用批判或审视的思维去分析、评判、接纳自媒体信息,而不盲从,更不信谣传谣或散布不切实际的信息。这几年,中考衢州卷在新闻阅读的命题上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学生的答题过程就是一次非常好的新闻阅读指导过程和媒体素养的引育过程。2019年中考宁波卷的文言文阅读,考查家书阅读,“释义·懂文”“圈点·品味”“摘录·明理”三个环节六个关键词,明示家书的阅读过程和阅读策略。从理解关键词词义、翻译关键语句句意、赏析句式和虚词体悟书信蕴涵的情感,到阅读书信的收获,题组的设置构成家书的阅读路径,是家书学习思维路径的外显。这样的命题,消解了“试题封闭化、答题套路化、答案主观化”等文言文命题的弊端。
六、设置情境活动任务
“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也是语文评价改革的基本方向。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是语文命题应坚持的核心理念,也是语文评价工作的基本功能定位。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3]10换言之,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设置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主要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成为语文测试的新方向和重点。[11]
2019年浙江省部分地市的中考命题,尝试打破布卢姆认知框架基础上的双向细目表,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特征出发,以具体的活动情境为载体,以典型的活动任务为主要考查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尤其是2019年中考嘉兴卷,在情境活动任务的命制上作了开创性的尝试。全卷以德育为魂,以革命圣地南湖为整卷的背景,引领学生走进中共“一大”诞生地——嘉兴南湖,领略南湖美景,寻访先贤行踪,感受革命圣地的卓越与辉煌,弘扬了时代主旋律,挖掘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对考生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试卷以智育為基,以综合考查为命题主要导向,大胆突破传统的“积累”“阅读”“写作”三大板块的整卷设计,以“南湖研学”为组织脉络贯穿整张试卷,设置“嘉兴印象”“嘉禾探寻”“烟雨抒怀”“红船共读”“南湖追梦”等五大活动,板块之间层层递进,具有内在关联,初步体现以统整策略组织不同板块的评价内容的命题新思路。学生在具体的“真实学习情境”中,凭借批注、思维导图等学习策略,运用语言学习经验解决活动任务,综合展示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置身于这样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成了考场中最有意愿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人,始终融入活动情境,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这份试卷高水平地发挥了评测的学习指导功能。
由“知识”转化为“素养”必须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语文学习(即实践)活动。[12]随着学习指导命题技术的成熟,语文试题设置日趋朝学习设计的方向探索,也就是根据学习设计的学习资源、情境任务、过程指导、反思评价四要素命制题组。情境更真实亲切而富有意义,任务具有综合功能,指向语用,侧重高阶思维考查;答案和评分标准更开放,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价值;要素运用自然巧妙,提供的支架更典范,给学生留足发挥余地,更多指向未来学习。
学习指导的命题策略的探索,有利于更为科学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对语文的教与学特别是语文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巧借学习支架,积极运用语文学习经验解决问题,不断自我反思,及时自我评价,积淀学习经验,促使自我精神生长,提高自我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倩.教育评价理念的转型: 从被测试者到学习者——基于对中考语文试卷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6):32-33.
[2] [美]布兰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3]王云峰.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探析[J].语文建设,2018(11).
[4]沈华.聚焦言语形式的中考文言文试题命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4):80.
[5]李倩.变考知识为考应用——以近五年中考语文评价的变革趋势为例[J].语文学习,2019(3):80.
[6]章新其,李新平,江奎,王碧峰,徐赛儿.体现课程本质 指向核心素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9(1·2):12.
[7]李倩.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考试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8(10).
[8]陈佑清.反思学习:涵义、功能与过程[J].教育学术月刊,2010(5):6.
[9]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
[10]汲安庆.精致:语文教育的应然诉求[J].中学语文教学,2019(5):23.
[11]201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2.
[12]章新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