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记住乡愁》中重庆文化精神内涵探析
2020-09-02孔明
孔明
摘 要: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组织拍摄的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开播以来,以其客观的记录、精良的制作、娓娓道来的讲述,勾起了在外游子对家乡丝丝挂念,增强了广大群众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荣誉感。本文主要选取在重庆取景拍摄的四个小镇,分析发生其间的乡土故事,以此探寻重庆地区的文化精神内涵。
关键词: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化自信
中圖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7-0-01
一、引言
日前,重庆卫视《中国故事》栏目转播CCTV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其中,第15集《安居镇——勇于担当》、第23集《偏岩镇——尊贤崇德》、第29集《西沱镇——与人为善》和第37集《万灵镇——守本心·行正道》则由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完成摄制。这4集以重庆本土的四座小镇为载体,各自讲述了发生其间的动人故事,引发无数电视观众集体共鸣。
二、不同主题,揭示重庆区域文化精神内涵
“一镇一神韵,一镇一味道。”在重庆拍摄的四个小镇,所呈现的风格是不一样的。铜梁安居镇,通过撷取船夫拉船过险滩、胡尧臣铲除恶霸朱典楧、有志之士投身革命、转业军人勇救落水者等事件,表现古镇人家一脉相承的勇气和担当。北碚偏岩镇通过冯时行办义学、乡贤平息邻里纠纷、唐氏兄弟捐资修路、哈佛硕士建设家乡报效桑梓等故事,表达了小镇人们对贤德之人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石柱西沱镇巴盐古道、秦良玉开仓放粮、熊家药房治病救人等传说,展现了街坊邻居与人为善的和睦情谊。荣昌万灵镇则通过喻茂坚创办尔雅书院、陈子庄姚玉堂发动乡民从军抗日、喻权域为中国人权发声等案例,书写了“守本心、行正道”的凛然大义……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造就了今天重庆区域文化的多样。尽管在方言、饮食、习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这些文化又相互借鉴,融合与趋同。从纪录片典型案例的讲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流淌在古镇人们血液里一些共同的精神特质——那就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勇气,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担当和魄力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返璞归真,生活化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不论是风景秀丽的川江河畔,还是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民居,不论是吆喝声阵阵的船夫号子,还是人声鼎沸的湖广会馆,纪录片《记住乡愁》总是把镜头推向最真实、最朴素的场景,那些小时候司空见惯的场景,在镜头客观平实的记录下,全都凝聚成当地民众和在外游子浓浓的乡愁。
重庆铜梁素有中国“龙乡”的美誉,《安居镇》一集中,热情奔放的舞龙场景迅速将观众带入喜庆氛围,而后巧妙地引出安居居民黄炎武主动请缨编排龙舞的故事,体现安居人民不畏艰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精神。
《偏岩镇》里,退休教师吴伯秀夫妇关爱留守儿童,开办辅导班分文不取,一位受助女学生在夫妇帮助下如愿考上大学并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来结婚之日便邀请两位恩师主持婚礼……正是这样发生在乡民身边的真实事件,不带有一丝煽情和说教,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加设身处地地投入其中,感同身受。
白开水最解渴,大实话最动人。儿时吃过的香糯可口的时行糕,那种滋味最解馋;上学走过的蜿蜒曲折的山路,如今怎不想再走一遍?!记忆里的八角井洗墨池、门口的老黄葛树、潮湿的青石板小巷、熙熙攘攘的南北码头,当这些熟悉的景象再次映入我们的眼帘时,思乡游子的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
四、红色印记,熔铸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血脉基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没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没有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就不会有当今的岁月静好。可以说,任何一片国土、任何一个国民,其命运同国家的命运都是一脉相承、荣辱与共的。
四集纪录片中,摄制组走访了古镇上许多革命遗迹,带领大家追寻红色记忆。譬如,在刘伯承秘密居住遗址,追忆了胡国淦和安居百姓极力掩护被军阀缉拿悬赏的刘伯承,不久后刘成功脱险参与指挥了举世瞩目的“八一南昌起义”的故事。再如,万灵镇两位武林高手陈子庄、姚玉堂借比武之机发动乡亲从军抗日,保家卫国;解放战争时期西沱镇的熊家冒死营救共产党人等等。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如今在邱少云纪念馆前,孩子们虔诚瞻仰邱少云烈士的雕像,认真听讲解员诉说“抗美援朝”的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革命的火种传递到我们这一代时,决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熄灭。中国革命先驱李大钊曾说,“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走向何方,这种红色基因早已在我们的血液里静静流淌,它感召我们为民族立孝,为国家立功,为苍生立命,为儿孙立言。
五、结语
习近平同志在“四个自信”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此次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摄制的《记住乡愁》四集纪录片,展现了重庆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增强了本土区域文化自信和认同,向我们昭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前景,不仅具有深刻厚重的历史文化意义,更具有广泛而积极的社会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兵,刘明峥.“舌尖热”:现实主义图景的文化反思[J].新闻传播, 2013(10).
[2]许苑.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理念与文化传播[D].云南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