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宣传研究文献综述

2020-09-02徐海丽

传媒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科学科技研究

徐海丽

摘 要:本研究主要对科技宣传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万方数据库”中有关科技宣传的文献作为基础对象,归纳和分析科技宣传研究在国内的资源和发展。开展科技宣传研究,这对当今新闻界科技宣传给予指导,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科技宣传;文献;广西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7-000-03

一、引言

新时代科技宣传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笔者学习借鉴专家学者对科技宣传研究的有关成果,领略前辈探讨科技宣传渠道,总结梳理科技宣传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力量[1],结合我国国情、社情、民情和广西科技宣传工作实际,在此以期继续探索科技创新宣传的现实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注度决定能见度,传播力决定影响力[2]。近年来,广西越来越重视科技工作。在此背景下,宣传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创新成就,深入报道广西科技发展战略决策,更好发挥科技宣传对科技工作的促进作用,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广西科技发展新篇章提出了重大课题。

本研究主要对科技宣传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整理和分析。我国科技宣传工作是党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一分子,大众传播中与科学相关的信息活动都可以纳入科技宣传当中去。“科技传播”往往也被称作“科技宣传”,国外用“科技传播”较多、国内在实际工作中用“科技宣传”较多。所以笔者在“万方数据数据库”查阅时使用“科技宣传”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笔者发现,关于“科技宣传”的期刊论文38344篇、学位论文3779篇、科技成果2195篇、会议论文2083篇、法规353篇、专利99篇、科技报告61篇、地方志20篇、视频2篇(个)。笔者以“万方数据库”中有关“科技宣传”的文献作为基础对象,归纳和分析科技宣传研究在国内的资源和发展。

二、国外文献综述

根据搜索的有关文献可知,美国早在1953年就开始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评估。美国科技评估水平日趋成熟,并为科普评估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张风帆、李东松在《科普评估体系探析》中提到,“受美国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前后,欧美各国开始进行科普效果评估”[3]。

熊彼特先生在《经济发展理论》著作里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词[4],并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先后问世了两本著作——《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熊彼特先生在著作中对“创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逐步在学术界形成了独具特色、但还没有完全被受众人认可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在工业社会中,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科技,经过“十年酝酿”期——直到20世纪50年代,熊彼特先生十年前提出的“创新”理论突显其价值并一步步被学界和业界认可认同。

鉴于本研究主要是在“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因此对于国外的文献内容只能简略陈述。在有关国外对于科技传播研究的文献中,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科学技术层面研究

关于科学技术层面的研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中期主要集中在报社的编辑和记者这一群体,他们穿梭于工业社会的各行各业,接触着经济社会发展依赖程度极高的科技领域,接受着最前沿的讯息“洗礼”。这些科技传媒工作者先后通过成立专业的学会,发布与当时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科技题材资料内容,影响着广大受众与读者。“科技传播”方面的行业学会应运而生[5],并在社會上参与分工与服务。在日趋成熟的科学发展中,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在80年代发展成为新的探索方向。

(二)社会学层面研究

从社会学层面研究科技传播,研究的典型人物是来自美国的学者贝尔纳。20世纪30~40年代,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著作中从社会学的视角展开论述。事实证明,当年贝尔纳论述的内容正是当前西方国家很多学者所沿用研究的。

三、国内文献综述

本研究首先梳理有关的文献,试图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业界把科技宣传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手段。这些年,科技政策和监督评估在科技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新阶段,科技宣传工作应加倍努力,努力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发动机”,努力使其成为与科技计划、科技政策和监督评估同等重要的科技管理手段,不断丰富我国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的“工具箱”。对此,国内很多学者结合我国情况,对科技宣传的相关理论作了大量探讨。

(一)科技宣传相关内涵、相互关系研究及成果

田松关于“科学传播”与“科技传播”的研究[6],他认为,“科技传播”综合了科技、管理、新闻与传播,并与以往研究的科学普及、传播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7]。“科技传播”与“科学传播”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田松在文章中一一分析了“科技传播”与“科学传播”的相同点与差异点,并对后者进行了历史溯源和理念梳理。

2015年8月14日,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在博客中发表了文章《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提出科学普及、科学传播、科技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8]。三者的“历史排名”顺序可分为“科普”(1950s-)、“科技传播”(1990s-)与“科学传播”(2000s-)[9]。

艾积保在《新时期科技宣传工作的现实意义及发展》中认为,“科学传播”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历史传统意义上的“科学传播”(即主体为科学共同体的传播行为);二是渗透到其他新闻报道领域的科学内容[10](即政治、经济、文化等)。艾积保认为,大众传播活动中与科学技术关联的一切讯息活动就是科技宣传[11]。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和业界均对科技传播、科学传播、科技宣传的内涵、相互关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论述,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本研究将选取紧扣主题的“科技宣传”进行交流。关于科技宣传的内涵,本研究比较认可:科技宣传是我党新闻舆论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技术管理和科学技术创新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2],大众传播活动中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所有讯息活动都是科技宣传。这里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面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科技手段、科学研究成果等;另一层是通过前沿的技术手段从事传播工作等。

(二)科技宣传职能、功能、重要性研究及成果

刘启阳认为,“科技宣传”从属于全社会的宣传工作[13]。贺根生认为,技术转移是助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与之匹配的企业科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成果科技宣传、向社会传播科技信息则是企业技术转移的关键一环[14]。何济川认为,开展科技宣传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与态度等,要遵循传播规律,讲究宣传内容的新颖性、宣传手段的多样化并密切贴近受众[15]。

李民认为,科技领域的宣传工作需要细分服务对象,要注重科技宣传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等特有功能[16]。赵晓丽认为,树立科技宣传意识、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广开宣传渠道等是提高科技宣传水平的重要路径[17]。

(三)当前科技宣传面临的问题研究及成果研究

马晓峰从实践的角度针对科技宣传工作者提出了素质和业务上的要求[18]。查晶晶认为湖北的科技宣传工作应该加强科技信息实效性、进一步拓展科技宣传途径、提高科技宣传队伍专业素养、加强科技宣传组织[19]。韩洪认为,科学传播要真正走出当前的现实困境,走出一条新的科技宣传道路,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设法满足新时代社会公众的需求[20],系统总结并归纳了新媒体环境下科技宣传的问题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院所科技宣传存在的问题。

(四)针对科技宣传对策研究及成果

臧江江从理念、投入、内容和渠道等角度进行科技宣传研究分析,深入剖析广东省科技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建议通过转变工作思路、增加投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等方面来提升科技宣传质量与效果[21]。

林书亭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根据湖南长沙高新区的情况开展科技宣传实践分析[22],认为作为国家级的高新区,其管理层要进一步强化园区的科技宣传工作,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功能,积极拓展科技宣传的渠道等[23]。尤嘉认为,要强化科技宣传效果,就必须建立健全宣传考核机制、发挥新兴媒体作用、组建专业化宣传队伍、做好顶层宣传规划[24]。

(五)科技宣传三大方向研究及成果

与此同时,在国内科技宣传研究领域,本研究认可并认为应该区别研究三大研究方向,具体是:“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宣传研究” “基于科学文化视角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传播实践技术视角的‘技术传播研究”三大研究方向[25],如图1所示。

1.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宣传研究

该视角的研究认为“科技宣传”是广义的诠释,主要分为科学的宣传和技术的宣传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其中关于科技宣传的四个基本渠道,具体如图2所示。

同时,该视角的研究认为要着重开展科技宣传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宣传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相互之间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翟杰全在2000年发表《科技宣传与知识经济》一文中提出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观点。该文章着力分析科技宣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科技宣传直接影响并作用于现实社会中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提出科技宣传与知识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何郁冰认为,知识创新活动的发展与推进离不开科技宣传,知识创新也是科技宣传承担着知识创新的任务。学者李兆友和刘伟两位学者在《科技传播体系与创新》[26]研究文章中提出,科技宣传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高新知识流通辐射的重要渠道,承担知识经济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任务。

2.基于科学文化视角的科学传播研究

刘华杰提出不能把科学传播、科技宣传和技术传播三者相提并论,因为科学普及和科技新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侧重科学观念与科学事实两个方面[27]。吴国盛等学者认为,科学传播就是科学与公众二者之间的传播[28]。吴国盛和刘华杰提出,“科学传播”可以将“科学普及”一词更新为前者或取而代之,并梳理出了二十世纪科学传播事业历经的“三大阶段”(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突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与“互动”[29]。在此情况下,吴国盛和刘华杰提出的“三大阶段论”和“取代论”在学术界引起“波澜涌动”或不少争议。尽管刘华杰后面又提出“立场论”,但学术对此或许保留原来的争议不退。虽然如此,刘华杰等学者还是提出了“一阶科学传播”和“二阶科学传播”的概念(具体如图3所示)。

综上可见,“一阶科学传播”主要包括对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具体知识传播;“二阶科学傳播”则包括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更高层次的、思想内容的传播,包括科技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方方面面的传播[30]。

与此同时,学界也关注到了科学技术与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关系研究,通过不同渠道或场景开展了媒体在现代科学技术进程中充当的作用、角色进行探讨。这些关注社会科技进步并不断发展传播学科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2002年,在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上,曾有引用“科学传播三阶段”的观点[31]。

3.基于传播实践技术视角的“技术传播”研究

国际上,在科技宣传研究的范围内,更多则是来源于科学技术写作、实践技术的传播——“技术传播”[32],译自英文的“Technical communication”。最早探讨如何通过文字描述科学技术的思想、产品等讯息,逐步发展到注重通过传播的技巧和方法运用,从而更好地将技术知识传送给受众。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传播学科发展非常迅速并进入专业化阶段,而其衍生的技术传播也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新的产业。

四、结束语

简而言之,本研究梳理国内外科技宣传的文献,以期帮助正确理解科技宣传的本质内涵,从而促进科技宣传工作更加充实、接地气;以问题为导向,以利于下一步更好地认真分析现实工作科技宣传存在的系统问题,梳理国内发达省份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研究成果,力争为广西的科技创新宣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发挥应有的效能。

参考文献:

[1][10][11]艾积保.新时期科技宣传工作的现实意义及发展[J].今传媒(学术版),2004-11-19.

[2]广西:像重视科技创新一样重视科技宣传[N].科技日报,2017-4-20.

[3]胡钦太,张学波,高坤.科技宣传动态评估指标与评价标准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4]游毅.产品创新中的创意管理问题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07-5-1.

[5]王灿.晚清时期西方科技在华传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11-6-30.

[6]陈果.从中心广播模型到对话模型——我国电视科学传播创新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8-4-1.

[7]田松.科学传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2).

[8][9]吴国盛.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J].自然辩证证通讯,2005-10-7.

[12][19]查晶晶.湖北省科技宣传工作研究及对策分析[J].科技论坛,2016-5-9.

[13]刘启阳.浅析科技宣传的职能与功能[J].云南科技管理,2004(3).

[14]贺根生.科技传播在技术转移中的功能与作用[C].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15]何济川.科技宣传方法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2.6.

[16]李民.科技宣傳普及工作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9).

[17]赵晓丽.提高科技宣传工作专业化水平的途径分析[J].太原科技,2009(5).

[18][22][23]林书亭.长沙高新区科技宣传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学位论文,2014-11-29.

[20]韩洪.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科学传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

[21]臧江江.广东省科技传播的媒介资源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6-17.

[24]尤嘉.构筑科技宣传平台的方式分析与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17.

[25]王子立.《经济日报》科技报道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学位论文, 2014-11-29.

[26]魏娟.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0-5-1.

[27][30]翟杰全.国内科技传播研究:三大方向与三大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4-27.

[28]吴国盛.将传播引入科学: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再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3-10-30.

[29]张秀珍.科技教育中的地方性知识传播——以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学位论文,2012-5-20.

[31]翟杰全.国内科技传播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R].第四次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2007-6-1.

[32]余维运.中韩科普的比较及其启示[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2010-5-1.

猜你喜欢

科学科技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