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探析

2020-09-02张春艳

传媒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移动互联网环境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过度的依赖使他们的行為变得无序和失控,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导致了思维的浅显,信息的泛滥带来思想的迷失等等,这些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聚焦问题,提出策略,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移动网络宣传平台,创新教育传播方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等几个方面共同着手。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7-00-02

一、引言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教育者就必须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特点,顺势而为,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利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资源优势,创新思想教育宣传平台,创新教育传播方法,提高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进一步推动中共十九大精神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贯彻与落实。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给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过度依赖使大学生的行为变得无序和失控

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是移动的生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行为不再受时空限制,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延展到宿舍、教室、商场、食堂、网络平台等任意区域,可以说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移动互联网息息相关。移动互联网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使其实现了实时的交往、娱乐和学习,但是这种便捷也干扰了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规律性。在互联网时代,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丰富多样的即时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依赖现象,智能手机不离手,其生活和行为逐渐变得无序和失控,沉迷者不仅无法正常学习,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二)大学生的信息获得变得“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环境改变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固有模式,同时也在悄悄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信息的载体和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但随之而来的是媒介信息的碎片化。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大学生接收信息变得即时和便捷,比如吃饭时逛淘宝购物、候车时刷感兴趣的公众号文章、课间看视频浏览新闻等等,一方面,这种便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大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部分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这种便捷的碎片化的信息获得方式也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学习时间的支配上变得随意和不固定,甚至对这种碎片化信息获得的便捷性产生严重的依赖,使其很难再适应长时间专业和系统的知识学习模式,从而导致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专注力逐级降低,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因为对碎片信息的依赖逐渐向碎片式思维模式转变,难以深入的思考问题,这对大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构建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生思想一定程度上变得娱乐化和贫瘠化

移动互联网环境中,大学生的信息获得途径和内容都变得不再可控,大量具有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价值取向的媒体信息充斥在互联网中,这些信息发布者为了提高流量和点击率,摒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丢掉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高雅的审美取向,发布文化产品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准,这些无孔不入的商业化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的思想变得娱乐化和贫瘠化。

三、移动互联网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冲击了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移动互联网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充斥在大学生身边,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价值观,仅凭一部手机,他们就可以自由选择任意平台、任意内容进行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他们追求平等、自由、共享的价值观,他们不再拘泥于书本和课堂,这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主流教育理念受到冲击,传统的宣教模式也不再具有权威性,而是显得力不从心。同时,海量信息也给大学生的正确选择造成了干扰,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人生阅历也尚浅,信息甄别能力不强,很容易迷失自我产生意识偏差,这些都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渗透力正在被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方式所消解。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得途径和内容都具有可控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绝对优势,可以自由选择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内容,并顺利地将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学生。而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这种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加之很多媒体信息发布者能够抓住阅读者的心理,发布大量新奇有趣,吸引眼球的“碎片化”信息,通过信息的即时发送和快速传播,能够快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处于这样的信息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对这种碎片化阅读行为产生惯性和依赖,这对于大学生系统知识的构建是起到了反向效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体系,其主要功能就是向大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观,保证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其内容的展现往往系统而宏大,这对于习惯了接收新奇有趣、简洁随意的碎片化叙事方式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舆情风险的加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舆情风险相比传统社会,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国现在已经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一些反华敌对势力企图破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隐蔽性,发布非理性、煽动性甚至歪曲事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没有真实的背景支撑,也没有深入的事实调查作为依据,目的只是为了造成社会舆论危机,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作为移动媒体重要受众之一的大学生如果缺乏对信息正误的甄别能力,就会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成为不良舆论的推动者,造成舆论危机,长此以往,势必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形成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威胁到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因此,密切关注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提升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自觉抵制不良舆论的影响,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要求。

四、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一)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环境,转换思维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

一是要有协作配合意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同各组织、各职能部门之间配合协作,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如通过后勤部门一卡通数据信息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动态,通过教务系统数据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通过就业系统数据信息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等,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思想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二是要有舆情危机意识:在工作时,要对互联网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识别性,要具有甄别能力,对于学生群体中的不良舆论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舆情危机处理。

三是要有学习意识: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信息和知识共享的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走在教育最前沿,不断学习新知识、新内容,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时代要求。

四是要有个性化教育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利用互联网技术去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信息,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移动网络宣传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4G技术的普及,以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APP等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沟通和表达的方式,这些也是高校学生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大学生话语表达和网络文化的主要平台。高校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顺势而为,多方面创新适应新媒体的移动网络宣传平台,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宣传平台,始终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建和开通手机客户端APP、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校园新媒体平台,宣传高质量的文化活动,鼓励高尚的精神需求,彰显正能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官媒宣传内容的吸引力,引导大学生自觉自主地去关注校园官媒发布的内容。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借助线下交流的便利条件,积极宣传校园新媒体平台,使校园移动网络宣传平台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如若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将会使思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传播方式,更有效的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一,利用移动互联网建立无障碍传播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零距离传播。高校不仅要利用校园官网进行宣传和教育,也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进行传播,建立一体的移动性、综合性、融合性传播媒介,建立无障碍传播通道,再通过应用全媒体工具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进行整合和分化,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交互平台进行传播,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全网互联互通、全面覆盖,信息及时传递等,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零距离传播。

第二,增强舆论引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学生信息接收倾向,考虑学生真正需要的内容,围绕他们关注的各方面问题精准的设置教育输出内容,主动引导大学生想什么和怎么想,使舆论导向积极正面,形成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抓住移动互联网传播的话语主动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掌握移动互联网话语主动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始终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用“高大上”的生涩理论让学生爱不起来,而是应该将“情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学生的日常管理中,用新奇有趣、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向学生展示身边的有趣的、鲜活的案例,努力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

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海量性和的开放性,使大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接收到来自各方的信息,但是也容易被混杂在其中的不良信息所干扰,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熟,如果缺乏对正误信息的甄别能力,长期被不良信息所干扰,会对其健康人生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阻碍。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以选修课或者“嵌入式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网络、善用网络,具有辨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够在互联网世界汲取营养和知识而不被其捆绑和束缚,使大学生在掌握了网络媒介知识的基础上,自觉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正确处理媒介信息,规范互联网媒体行为态度,提高对新闻的敏锐度和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总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开放思维,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主动利用移動互联网的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习近平.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春艳,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89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