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微博对国庆70周年阅兵报道的仪式化分析

2020-09-02李萱

传媒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

李萱

摘 要:2019年10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推出报道,将阅兵仪式这一媒介事件建构为神圣、盛大的媒介仪式,凸显了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功能。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来分析@人民日报是如何报道国庆大阅兵,唤起集体记忆,加深国家认同和传递核心价值观的。

关键词:国庆70周年阅兵;媒介仪式;人民日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7-000-03

一、引言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在当天隆重举行。此次阅兵仪式和以往举行的阅兵仪式有所不同。从规模来看,它是近几次阅兵规模最大的一次;从意义上来看,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举行的第一次阅兵。它体现了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彰显了新中国沧桑巨变、翻天覆地的7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此次阅兵仪式受到广泛关注,离不开各大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为例,从2019年8月29日开始便在微博平台上报道此次阅兵,同时设置了大量话题来吸引网友参与,将阅兵仪式建构为神圣、盛大的媒介仪式。因此,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来分析@人民日报如何运用传播符号建构基础、安排媒介仪式建构进程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并于2012年7月开通微博账号@人民日报,截至2019年11月,拥有粉丝数9975万,在“新浪全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上稳居总榜第一。①本文取样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人民日报,选取国庆阅兵仪式的前后一个月,即2019年8月29日至2019年10月31日所进行的全部报道,以“阅兵”为关键词,运用集搜客爬虫数据抓取软件进行抓取,共获得202条微博数据。

20世纪50年代,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一种仪式性的传播模式。他认为,“传播的仪式观不是指空间上讯息的拓展,而是指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一种信息或影响的行为,而是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与庆典。” “其核心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②本文主要是基于“传播仪式观”理论,分析@人民日报对国庆阅兵仪式的相关报道,研究其媒介仪式的符号基础和建构过程。

三、作为媒介事件的国庆阅兵仪式

“媒介事件”最早在1992年由戴扬和卡茨提出,两位学者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③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同时是在一种崇敬和禮仪的氛围中进行的。而英国传播学者尼克·库而德里曾在《媒介仪式:一种批评的视角》一书中提出对“媒介仪式”进行了如下界定:“媒介仪式是围绕与媒体相关的关键类别和边界组织起来的、形式化的行为,该行为的实施能够架构或意味着其与更广泛的、与媒介有关的价值之间的关系。”④

此次阅兵庆典是一场典型的媒介事件,作为国家级历史事件不仅在空间上突破界限,通过媒体报道和电视直播,使得全国观众直接参与到国庆阅兵的进程中,而且打破时间限制,使全国观众在2019年10月1日当天都围坐在电视机前同一时间收看阅兵直播,改变了日常生活规律。并且,由于全国各大媒体的宣传并有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了相当的“知名度”。并且,通过展示国家强盛的军事实力和文化实力,加深中国人的国家认同、国家自信,促进社会整合。因此,经过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此次阅兵仪式不仅具备媒介事件的“干扰性、垄断性、直播性和远地点性”,还具有媒介仪式的“盛大性、神圣性、庆典性和融合性”,是一件典型的媒介事件“仪式化”后产生的重大的媒介仪式。

四、媒介仪式的符号建构

(一)语言符号

笔者运用集搜客爬虫数据抓取软件对@人民日报关于阅兵的202条微博报道进行词频统计。如图1,其中最热词前十位分别为阅兵、国庆、中国、转发、方队、周年、期待、祖国、演练、活动。“阅兵” “国庆” “中国”等词汇显示出对于国家重大事件的强调和关注,而“转发” “期待”等词汇则是对阅兵仪式的仪式气氛的渲染,邀请人们共同参与到仪式之中。

同时,@人民日报运用大量话题来建构媒介仪式的“在场”和共时性。如#这不是复制粘贴这是大阅兵#、#北京的夜空被烟花刷屏#等,这些大量对于现场的展示,能够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进程中,产生“在场”的真实感。而#国庆大阅兵倒计时#、“#国庆大阅兵#亮点提前看”、#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第三次演练圆满结束#、#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第二次全流程演练#、#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首次联合演练#等与时间相关的短语,围绕着阅兵的三次演练,不仅给人紧迫感和期待感,更增加了虚拟现场感。

(二)非语言符号

1.图片符号

@人民日报所发关于阅兵的202条微博中,总计有64条带图片的微博报道。图片按内容可以分为士兵演练照片、阅兵现场图、文案类壁纸图、地图及指南类信息服务图和网友评论截图几类。士兵照片中既有对士兵脸上汗珠、晒痕的特写,也有被网友戏称“复制粘贴”的全景照片。而阅兵现场图主要为对阅兵仪式现场盛大的场景的再现和精彩瞬间的捕捉,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动图,来展现一个个动人瞬间,如:比心的兵哥哥、游行中的快递小哥、了不起的中国女排等。文案类壁纸图多以红色为主要颜色基调,以阅兵现场照片为素材,再配以动人的文字,形成极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一组组图片。如以“致敬方阵”为主题的一张图,以红色为主要颜色基调,图片上方是飘扬的五星红旗,图片中央是一位在方阵中敬礼的老兵,图片下方写着文字:“你们的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整张图片传达了对抗战老兵们的尊敬、敬佩和感恩,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共享强烈的民族情感。地图及指南类信息服务图主要包含对阅兵期间的道路规划、阅兵观看指南等。网友评论截图主要表达网友们对阅兵的想法和情感,以此来表现网友们的共同心声,有助于传达一致的民族认同感。

2.视频符号

@人民日报总计发布131条带视频的微博报道和5条带直播的微博报道。视频大多短小精悍,时长在几十秒至几分钟不等。视频来源以@人民日报拍摄的微博视频为主,也有少数转载了@人民海军、@央视军事以及@新京报动新闻等主流媒体的视频。其中,@人民日报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用长短在1分钟左右的视频来展现70周年新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整体视频内容主要为阅兵前演练情况、阅兵时的现场情况以及阅兵后的精彩回顾及人物故事。视频拍摄采用多角度、多景别的手法,不仅有军人脸上的汗珠的特写镜头,更有航拍等全景镜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其中,军队、军人、国家领导人、民众等阅兵的参与者为视频主要的人物元素;国旗国徽、领导人画像、武装设备、彩车、和平鸽、气球等构成视频主要的器物元素;天安门、长安街等构成视频的主要地点元素。这三类符号反复在视频中呈现,历史感和时代感交织,在人们心中激起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3.音频符号

在听觉符号上,主要由现场解说、口号声、踏步声、欢呼声等现场同期声和激昂的、催人奮进的进行曲和爱国歌曲构成。阅兵仪式的现场解说员由《新闻联播》的两位主持人康辉、海霞担任,他们具有高度的政治素养与精湛的业务能力,通过他们的声音可以塑造端庄、大气的国家形象,同时营造出特有的仪式神圣感。而口号声、踏步声、欢呼声等现场同期声则将人们引领进仪式现场,营造“在场”的真实感。并且,阅兵时的背景音乐《雄鹰出击进行曲》《钢铁洪流进行曲》等进行曲和《我爱你中国》等爱国歌曲营造了现场的历史文化氛围,烘托了庄严的仪式感,唤起了人们对于国家的集体记忆和爱国之情。

五、媒介仪式建构进程

(一)预热:话题吸引关注,召唤集体记忆

从2019年8月29日开始至2019年9月30日,此阶段为@人民日报仪式建构的预热阶段,总计发微博75条。在此阶段,@人民日报不断设置新的话题来吸引网友注意力,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谈论。

@人民日报设置的话题主要为三方面。第一是关于阅兵的演练情况。@人民日报按照三次全流程演练的次序进行报道,同时用大量的视频清晰明了地展现阅兵的准备情况,提升网友对于阅兵的关注度;第二是关于阅兵的亮点曝光。#国庆阅兵亮点揭秘#、#中国女兵方阵惊艳世界#等话题不断登上微博热搜榜,在获得更多的关注度的同时增加了人们对于阅兵的期待之情;第三是关于九三阅兵等以往阅兵仪式的回顾,#15秒回顾九三阅兵震撼场面#、#飞机再也不用飞两边#等话题使人们联想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召唤出人们的集体记忆。

直到9月30日晚,#国庆大阅兵#话题阅读次数已达32亿,讨论次数已达197亿。正如丹尼尔·戴和伊莱休·卡茨所言:“提前通知的意义就在于,给观众一些预测和准备的时间,由此产生一个由电视台的宣传活动所掀起的积极的期待期。”⑤这样的前期预热唤起人们对于国家的历史记忆,对阅兵的热切关注,对国家的共同关注。

(二)高潮:大众集体参与,加深国家认同

2019年10月1日当日为@人民日报阅兵报道仪式建构的高潮阶段,总计发微博数达75条。

阅兵仪式的现场报道从阅兵前士兵们的准备就绪、整装待发开始,“最后倒计时,我们准备好了”的报道一步步营造神圣的仪式感,完成了仪式爆发前的紧张铺垫。10点,随着礼炮响起,仪式开始。@人民日报现场直播与即时报道同时进行,随着阅兵进程,将阅兵式、分列式、徒步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等阅兵方阵的风貌展现给人们,将人们的情绪一步步推向高潮。

同时,@人民日报将习近平总书记在阅兵仪式上的讲话内容划分成9个部分,制成九宫格壁纸号召人们转发学习。其中,“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和“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以激昂、振奋的情感使亿万中国人倍受鼓舞,激起人们强烈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阅兵仪式结束后,@人民日报立即将精彩瞬间剪辑成短视频和动图进行传播。#90秒看完大阅兵装备部队#、#女排姑娘亮相阅兵#、#阅兵式上的老兵表情#、#国庆游行的超暖瞬间#等话题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受到人们热烈讨论、转发。媒介通过加工与强化意义,将仪式推上高潮,并且媒介要完成这场仪式典礼需要大众的共同参与。大众通过收看阅兵仪式和对阅兵热烈讨论参与到阅兵仪式中,共同推动仪式进行。并且,在参与过程中,人们被阅兵仪式所展现的强盛的国家实力所震撼,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塑造出新的国家认同感。

(三)尾声:重大意义与背后故事,传递核心价值观

自2019年10月2日至10月底,为@人民日报对阅兵式的仪式建构的尾声阶段。

第一,阐释阅兵对我国与我国人民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发出文章《70周年大阅兵,中国至少有四大收获》,指出兴奋激动之余,70周年大阅兵至少让我们收获四个方面:致敬历史,全体中国人上了一堂宝贵的爱国教育课;彰显国力,14亿中国人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检验全军,全面重塑后的人民军队战力提升;宣示决心,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揭示阅兵的重大意义能够消除对阅兵“秀肌肉”式的误读,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我国国家实力和正确理解国家形象,进一步实现社会整合,凸显了媒介作为舆论中心的社会建构功能与价值。

第二,解读阅兵背后的故事。#国庆大阅兵夫妻共同受阅#、#阅兵徽章里有你的一半#、#老兵谈大阅兵时为何落泪#等话题主要从阅兵背后的一个个人物入手,体现他们对此次阅兵所做的贡献、对国家的热爱与奉献精神。而#国庆彩车设计稿#、#7万只气球100%可降解#、#鸽子是借的礼炮零污染#等阅兵仪式细节的报道,体现出此次阅兵除了武器装备的优良先进、军人士兵的英勇无敌,还有对国之大典完美的极致追求、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这都有助于凝聚爱国主义力量,传递社会核心价值观。

六、结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主流媒体对于国庆大阅兵的报道与关注是一场媒介奇观。无论是媒介仪式的符号建构,还是阅兵前、阅兵时和阅兵后的建构进程,都凸显了主流媒体对于国庆大阅兵的仪式化建构功能。这场盛大的、神圣的媒介仪式,对于召唤人们的集体记忆与民族情感、加深对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凝聚民族力量、传递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新浪网.新浪全媒体排行榜[EB/OL].http://blog.sina.com.cn/lm/bang/

② 【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

③⑤ 【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④ 【英】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
中国奥运新闻报道的文化转向
《人民日报》、《读者》领跑2016报刊发行
《人民日报》否定“文革”释放积极信号
一名乡镇干部的评论稿为何屡上《人民日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