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政新生态课堂构建四要素

2020-09-02王辉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生活性生成性生态课堂

王辉

摘    要:新生态课堂的构建是优化课堂生态、深化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生活性、生成性、生长性、生命性是新生态课堂的四个构成要素。构建高中思政新生态课堂,需要追求“知行合一”,基于生活性;“行云流水”,关注生成性;“精心栽培”,突出生长性;“善学善行”,感悟生命性。

关键词:生态课堂;生活性;生成性;生长性;生命性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教师与学生发展真正统一的课堂。本文通过对宁波市高中思政优质课评比“体味文化”一课中两位老师的教学的对比分析和评价,来探讨新生态课堂的四个构成要素:生活性、生成性、生长性、生命性。

一、“知行合一”,基于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新生态课堂的“新”在于始终把学生当作是一个联系的完整的“社会人”,而非局限于学校高墙的“金丝鸟”。学生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什么样的社会活动是符合学生认知的?什么样的课堂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的课堂设计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纵向考虑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储备,还需横向考虑学生对该情境案例、时政材料的知晓度及其背后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王老师和唐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是以宁波2019年文化博览会创设情境材料。唐老师先告诉同学们宁波文博会有“国际文创馆”“传统文化现代生活融合馆”“文化科技金融融合馆”“文化宁波2020主题馆”等4个展馆,再由学生挑选自己想去的馆,让学生感受多样文化、体会文化类型与含义。唐老师的这一设计贴合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用个性化的观察代替了传统的无差别的引入,做到面向全体。王老师的设计是通过模拟把课堂搬进文博会,让学生跟着他从第一站“吉祥物宁波小知”、第二站“宁波文化馆”、第三站“‘一带一路国际馆”去参观文博会,随着文博会的场馆空间和时间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始终在王老师幽默而引人入胜的话语间凝聚。如选择以猜猜“宁波小知”吉祥物背后的四个“知”字成语或俗语的猜谜活动,不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这是可持续性学习的生动实践。

新生态的课堂应纵向把握历史进程,横向关注社会生活,其着眼点是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发展点是通过课堂学习或课后实践学生能够经历怎么样的体验、将会自觉开展怎样的实践和研究。生活是一本书,是每一个人永远读不完的书,是智慧的来源,是人生价值的实践场。

二、“行云流水”,关注生成性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是木质工艺品,那么设问是连接材料和学生生成的榫卯。新生态课堂讲究课堂设问的艺术,要通过有效的设问让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有机统一,使课堂推进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与自然。下面对两位老师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进行对比分析:

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假讨论”现象,是因为其设问不是基于学生的认知,也不是由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中引发的思考。这一设问并没有起到连接感性与理性、生活与理论的作用,反而是割裂了材料、学生、知识点三者的联系。而反观王老师这一环节的设问,充分考虑了预设与生成,学生的回答不纠结,教师的引导不晦涩,课堂的生成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很好地把握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遵循了课堂生成的一般规律。

新生态课堂始终坚持“学生原生态的生成是课堂最宝贵的资源”这一原则,而设问是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的关键。笔者认为,生态型课堂的设问应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对课堂所提供材料的深度挖掘,切勿脱离材料;第二,注重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回答的要点与知识要求之间的关系;第三,注重学生生活实践和思维水平,让学生有点可思、有话可说、有论可辩。社会生活会发生变化,学生认知可能会随之而变,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设问的艺术与方法是一辈子都要去修习的必修课。

三、“精心栽培”,突出生长性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观点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的过程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细心浇灌、精心培养、静待花开。二是把学生比作植物,每一种植物都有不同的种植方法,植物生长的每一个阶段也都各不相同,需要教育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新生态课堂要求我们像对待农作物一样对学生进行精心栽培,期待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生长、持续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王老师首先展示了“一带一路”馆中“智能家用急救箱”和“拉小提琴机器人”两件展品,并且配上相关的文字说明,以开放性的设问“上述两件展品会对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一设问不仅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自身生活体验和对未来的展望,还需要他们联系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知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用联系的观点、综合的思维、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活动开展中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当一组同学说到智能急救箱能够帮助老年人实现即时就医、独自就医的有利之处时,另一组同学反驳说这会加剧社会中独居老人的现象,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当一组同学展示机器人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观点时,另一组同学却感慨自己要好好学习技能,以免未来被机器人所代替。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拓展国际视野,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公共参与素养。

新生态课堂始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为此,需要教师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在议题的选择与设定上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第二,议题应以生活化、活动化的方式呈现;第三,议題应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第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综合思维、发展思维的引导。学生是一株正在生长的小树苗,其茁壮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精心培养,静待花开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尊重其成长的规律,从不同阶段培养不同的素养和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善学善行”,感悟生命性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新生态课堂要重视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感悟生命的意义。孩子究竟能学到多少我们希望他们知道的东西,取决于他们内心对我们教导的情感的反应。道德、价值观是一种内心的体验,需要慢慢“养”成。

“体味文化”一课的价值导向应为:感受文化形式—理解文化的特点—感悟文化的力量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在处理这一目内容时,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从科技这一文化组成部分出发去分析文化的力量,但忽视了文化中意识形态部分对民族、社会、人的影响,更多的是“体会”,可惜少了“回味”。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深入地挖掘文博会中意识形态部分的内容:比如吉祥物“宁波小知”所代表的“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的人文精神,传统的文艺背后的思想与价值观,“一带一路”背后的文化自信等,让学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效果无疑会更好。

新生态课堂始终心系学生的生命活动,让学生善学善行,从容健康成长。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第一,设置价值情感的冲突,让学生在价值冲突面前,亲身作出价值的判断和选择。第二,体验生活式教学。生命的感悟应在生活中“捕捉”。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增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为学生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并精心引导其成长。

猜你喜欢

生活性生成性生态课堂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