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教学设计过程研究

2020-09-02李寒梅张明雪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8期

李寒梅 张明雪

摘    要:如何做好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教学设计,是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教学设计,应该充分做好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制定明确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教学过程指向素养化目标培育等工作,贯彻并落实好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教学设計;核心素养培育

在贯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做好指向素养化培育目标的教学设计,是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教学中面临的难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升教学设计有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结合统编新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取第四课第一框第二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内容,就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好前端分析、如何制定符合素养化培育的教学目标、如何在教学过程各环节体现目标培育要求等方面,针对上述困惑进行教学设计与分析,以期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一、深入做好教学设计前端分析

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的教学设计前端分析观点,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生特征三个方面的分析。教学设计前端分析是了解学生学习需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本教学设计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前端分析:

首先,进行学习需要分析。需要是事件预期状态与当前状态之间的差距。[1]准确了解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学生在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已初步了解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但是并没有深入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一框第一目“新时代的科学内涵”的学习中,学生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综合实力已显著提升,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由此,已初步了解到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部分原因。本部分教学,主要是期望学生掌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原因、基本内涵、具体表现以及新矛盾的出现对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等知识。通过上述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以及该部分教学要求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知道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并初步理解了“为什么”发生转变,但是对于新矛盾的“具体表现”以及面对新矛盾该“怎么办”还缺乏理解。因此,让学生掌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是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

其次,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不仅仅指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而且要对学生系统掌握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总和进行分析。我们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关于知识和认知过程的观点,一是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归类为概念性知识,以此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表现以及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具体表现,帮助学生通过“对比”人民的生活需求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是制约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主要因素,由此“判断”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制定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二是将“矛盾的转变对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归为程序性知识,结合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以及新时代的“变”与“不变”的论证,引导学生“分析”出解决新矛盾的着力点,“生成”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判断的理解,促使学生将新矛盾对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运用”到个人实践中。通过上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明确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对应的认知过程的维度,将为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与难点、选择教学方法等提供重要参考。

最后,进行学生特征分析。学生特征虽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联,但却会直接影响目标的制定与学习效果的实现。学生特征分析应从学生的身心特征与社会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就身心特征而言,学习本部分内容的高一学生正处于从经验型思维向逻辑型思维转换的时期,他们逐渐对于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产生更多的好奇心,并逐步尝试进行一定的思考与探索。同时,他们的个体独立意识也显著增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度也愈加强烈,但对于社会事件中蕴含的政治理论的理解并不深刻。另一方面,就社会特征而言,可从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进行分析。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丰富便捷的途径,学生虽尚未深入学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内容,但是却早已通过大众传媒等途径,对人民生活的转变以及我国发展存在的某些问题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上述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分析,对于学生已经具有的学习特征与“现象”可进行系统的梳理,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主要矛盾转变的本质”部分。

二、指向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当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素养化目标培育的落实。结合以上对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学生特征的分析,我们可初步判定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内容以及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如何将这些问题与学科核心素养联系起来,则是制定教学目标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学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的内容,能够认识人民生活需要层次的提升与生活需要范围的扩展,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体现;认识各区域各领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整个社会发展总量不够丰富、发展程度尚不够高等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指向增强学生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何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认同,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提升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的内容,能够理解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途径,并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并没有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局意识,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与理论认同,在提升科学精神素养的过程中更加巩固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