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2020-09-02邢凤春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传统文化

邢凤春

摘   要: 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继承和弘扬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对延续城乡历史文脉,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申报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打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保护

水乡明珠兴化,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具有近一千一百年建县史的兴化,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大量弥足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城乡历史文脉,对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兴化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兴化文脉相承,潜移默化,共同编织了兴化灿烂的传统文化。兴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涵盖了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突出的有民歌、民俗、美食和中医。

(一)丰富多彩的民歌艺术。

兴化民歌地域特色明显,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广泛的影响。主要有茅山号子、林湖秧歌、戴窑窑工号子、周奋西江月号子,还有板桥道情等。

茅山号子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在江苏民歌中称得上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它以舒缓悠长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协调、咏嘆自如的独特的民歌风格。1953年在上海参加中德青年联合演出。1956年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并到中南海演唱“茅山号子”,歌手朱香琳等还受到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接见。2003年参加央视“心连心”和2011年央视“欢乐中国行”的演出。2011年茅山号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林湖民歌是兴化乃至里下河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水乡情韵、地道的本域之音、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现存有300多首,既凸显兴化民歌委婉清秀、柔美细腻的基调,又包含北方民歌侉腔泼调、粗犷苍劲的元素,带有很强的兼容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林湖民歌曾被电影《水乡红旗》等影视作品用做主题曲、插曲和背景音乐,并推陈出新,成为水乡兴化新音乐创作的源泉,唱遍大江南北。经典作品《啊里隔上栽》的旋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常在全国多家广播电台中播放,后来列入中央音乐学院教材和江苏省中小学音乐教材,由此林湖民歌写入中国音乐史,成为民族音乐精品,流传到十多个国家。

《道情》是一种民间小调,原为道家用以传道的配乐。郑板桥以其傲骨亮节及压抑和遁世的文人情怀,采用《道情》中“耍孩儿”曲调,填词十首,遂名为《板桥道情》。《板桥道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的民本思想,表达了郑板桥敢预刺世嫉邪之情,直摅牢落不平之气,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鲁迅将郑板桥的《道情》与《家书》相比,认为“不如读他的《道情》”。清代清晖书屋刻称其为“千古绝调”。该十首《道情》,经艺人手执渔鼓简板,到处演唱,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茅山会船是里下河水乡最早的会船,也是清明节民间传统祭祀活动的表现形式,延续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主要祭祀南宋张荣义军抗金“得胜湖之役”、元末张士诚起兵、明嘉靖年间抗倭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于此阵亡的无主亡灵。茅山会船以茅山镇为中心,周边1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庄,近万人自发参与。每年清明节,河面旗幡如海,篙桨如林,飞船如梭;两岸人密如麻,欢声如潮,号歌不绝。场面十分壮观,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一绝。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茅山东岳庙会始于明初,兴盛于乾隆年间和民国期间,传承至今。茅山东岳庙会主体程序有:每年农历三月十七小迎会,三月十八大迎会,三月十九到农贸集市购物。三月十八这一天,需要完成祭祀、朝山、游行、舞龙、唱戏等程序。参会人员之多,形式之美,内容之精彩,在里下河地区所罕见。

蒋庄都天庙会具有200多年历史,是里下河地区最盛大的庙会,规模最大时参与人数达十万之众。民间正统信奉的“都天大帝”为一千多年前长期抗击“安史之乱”的张巡。张巡历经大小百余战,为阻止叛军南下江淮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江淮一带百姓崇敬张巡,并建庙供奉,形成民间庙会。

沙沟灯会起源于明朝,彩灯上的人物是由真人化妆扮演的,每组彩灯随着演员在大街小巷上走动而移动。举办灯会时,远看像一条长龙在街道上缓慢游行,故称之为沙沟游走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进行游走演出。出灯时,营造出“观灯人如潮,花灯不夜天”的壮观场面。沙沟灯会,独特的形式堪称“华夏一绝”。

(三)别具风味的美食文化。

兴化是鱼米之乡,水产丰富,淡水鱼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自然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

中庄醉蟹是兴化传统名吃,属于苏菜系。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前后,中堡童氏第二代传人创立“童德大”醉蟹加工作坊,成为“中庄醉蟹”的创始人。中庄醉蟹选用吴公湖、大纵湖出产的淡水蟹,经过21道工序,采用特制的秘方和名贵药材,结合现代技术醉制而成。色如鲜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酒香浓郁,香中带甜,营养丰富。早在十八世纪就是名闻遐迩的进京贡品。1898年在南洋(新加坡)物赛会上被评为一等奖。1984年荣获江苏省名特优产品称号。

兴化湖彩变蛋,用新鲜鸭蛋加工而成的再制蛋,又称皮蛋。分为湖彩蛋、京彩蛋、松花蛋等数种,制作过程严格,辅料配方考究,是一种价廉物美、营养丰富的大众食品。

沙沟鱼圆历史悠久,相传明末清初就已盛产,是人们招待贵宾的美味菜肴。选用上等草鱼为主料。鲜鱼活斩,鱼肉放在案板上用双刀斩成肉糜,加入猪油,配以葱、蒜、姜等佐料,经过十几道工序,方可制成。风味特色,细腻、鲜嫩、有韧性。

(四)辉煌灿烂的传统医药。

清代后期,我国中医学界出现了两大流派,即江南地区的“孟河医派”和江淮东部地区的“兴化医派”。两派各擅其长,但都名医辈出,著述丰富,共同代表了这一历史时期我国中医学的最高境界。其中赵履鳌与其弟赵冠鳌所撰《旌孝堂医案》,记载医案近二百,被收入《中国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兴化医派以“尊经而不泥古,用药以轻巧灵活见长”拥有如江曲春、赵履鳌、魏树森、张涤珊、陈子嘉等一大批名医,形成了庞大的阵容。

木塔寺卞氏眼科疗法,是卞氏家传秘方,昌荣镇木塔村卞氏一世祖卞大之,通晓医药,尤以中医眼科金针疗法出名,世代相传已有十四代。卞氏中医眼科第七世祖卞学洪,中医眼科疗法高明,曾为皇家御医。卞氏坚持辩证医治、对症下药,并精确又灵活地运用卞氏家传秘方、验方及自制的“夜明散”“羚羊鸡肝散”“障翳散”等药物对患者进行外点、内服,疗效显著,深受广大眼疾患者的称赞。

邱氏烫伤膏是茅山镇西孙王村邱敬良在祖辈传承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用近三十年时间研制出的纯中药“邱氏烫伤膏”,传承至今近三百年。对烧烫伤者有特别疗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多次参加世界医博会展览。

兴化史氏中医幼科疗法,源于兴化的史继川,他自学中医,以中医儿科为主,于雍正八年(1730年)在昭阳镇儒学街悬壶,第四代传人史天河约于乾隆四十六年移居戴窑镇,已传至第十代。影响波及江苏、山东、浙江、安徽、上海等五十多个县市。对儿童身体保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如何进一步弘扬兴化的优秀传统文化

兴化市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弘扬兴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同时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好城乡历史文脉,将会有力推动申报工作快速有序开展。

(一)组织有关职能单位和专家,全面梳理我市现存的历史传统文化,分门别类,研究其起源、发生、发展和现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清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充分展现兴化纯朴的民风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将那些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群众又喜闻乐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做出特色,做成品牌,为我所用,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分。

(二)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行各业和人们的生活中,同时有力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健康发展。引导全市的庙会、灯会、会船等民俗活动在规模、内容、特色等方面有新的拓展,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促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

(三)兴化民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国家文化部就组织专家来兴化进行收集整体,后来兴化市文艺工作者又多次进行收集整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民歌不断产生,还要继续组织人员对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同时,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采风,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民歌。适当的时候,组织开展全市民歌大赛,将兴化市的民歌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

(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在市级层面设立非遗传承人传承奖励基金,建立非遗传承人培训基地,抢救当前一些非遗传承中可能失传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将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五)加强美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将兴化的特色美食文化做成产业。通过举办全市美食节活动,推动兴化市旅游业和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让美食文化走出兴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六)加强兴化医派的深度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兴化的传统中医,鼓励传统中医发展和创新,组织专家开发兴化特色的中医养生产品,形成规模,做成产业,发扬光大传统的兴化医派。

三、如何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机结合起来

兴化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相对有优势,目前,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有12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2项,泰州级32项,兴化级77项。绝大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各级非遗名录中,得到很好的保护。我们要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分助力,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继续打造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努力建成全省一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充分展示兴化市优秀的传统文化。兴化市非遗展馆建于2009年,受当时财力的限制,仅仅做了一些简单的物品展示和文字介绍,缺少比较先进的喜闻乐见的陈展形式,更是缺少传承人的技艺展示。要进行全面提升,增加陈展内容,创新展示手段,充实传承人到馆里进行展示,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充实到历史文化街区里,以全方位展示兴化市丰厚的文化遗存。目前,非遗名录中包含绝大部分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么多项目,一个展示馆体量有限,无法全面展示,因此要将一些非遗项目充实到历史文化街区内,通过现场活态展示,丰富街区的文化元素,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视野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月活动。结合兴化市每年的菜花节、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两年的郑板桥艺术节等节点的时间段,在市中心四牌楼文化广场上,举办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通过活动,带动优秀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特色和规模,通过媒体的宣传,在全国形成影响,将展示活动做成品牌,将有力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

优秀传统文化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光扬光大,做出特色,做成品牌,以充分体现里下河特有的民风民俗民情,这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兴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年)[建]城规编第(081086).

[2]兴化市志(1991-2010)ISBN978-7-5144-2861-2.

[3]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兴化市资料汇编苏出准印(2009)字JSE-1002411.

[4]记意兴化—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苏出准印(2011)字JSE-1003412.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传统文化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