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医护人员内心体验的质性研究

2020-09-01施李娟谢明晖

关键词:被访者医护人员资料

施李娟,胡 杰,胥 丽,谢明晖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海长海医院 1. 影像医学科导管室; 2. 急诊科; 3. 胃肠外科; 4. 介入科,上海,200433)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临床医护人员作为疫情防控中坚力量,需要面对高强度、高风险、高应急的救治和护理工作,而巨大的应激和工作压力会对医护人员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损害[2]。本文通过深入访谈支援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了解其工作过程中的积极和消极体验,归纳总结其心理状况与需求,为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和制定相关服务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医院参与支援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纳入标准:①参与ICU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监护的医护人员;②参与方舱医院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救治的医护人员;③愿意表达体验并同意接受采访。排除标准:不愿意表达体验或接受采访的医护人员。

研究样本量以资料信息达到饱和,资料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本研究于2020年2月共访谈了10名医护人员,呈现资料饱和,按次序编码为A~J。见表1。

表 1受访者信息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选择下班休息时间,在私密、安静的地方进行,通过微信语音访谈的方式,控制每次访谈时间<30 min。在访谈前,研究者向被访者说明研究目的、意义、程序、资料收集方法以及结果的处理方法和呈现形式,告知访谈过程需进行录音,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资料收集方法

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3]为指导,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医护人员真实的内心体验。访谈提纲内容包括:①“您在哪个地区支援?”;②“截至目前已经支援了多长时间?”;③“疫情支援工作对您的身体和心理有没有什么影响?如果有,是否需要帮助?”;④“需要哪些帮助?”;⑤“哪方面的工作或者生活调整能帮助您调整到最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⑥“目前从事救援工作自身还有什么困难?”。

访谈时,研究者边听边注意听访谈对象的声音变化,用编号A~J代替被访者的真实姓名。访谈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提问方式,根据之前访谈所给出的重要问题及回答进行追问,如“能否多告诉我这一方面的事情?”“您为什么会这样想?”,鼓励被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使用手机录音设备对访谈资料进行录音,同时将被访者表达的内心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帮助研究者理解其想法。研究人员全面、详尽、真实地做好观察记录或日记,避免无根据或过度地概括或得出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深入会谈的时间;就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反复提问、反复观察;将分析的结果反馈给受访者确认其真实性。

1.2.3 资料整理与分析

将所有录音资料转录为Word文档,转录完成后再次核对资料。知情同意书以电子版形式发给被访者,由被访者签名后截屏上传给研究者保存。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不对被访者施加任何诱导和干预,尊重被访者的任何语言。在访谈后,承诺对所有资料进行匿名编码并慎重管理,保证资料仅为研究所用。2名研究者分别利用Colaizzi提出的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编码、分类、解释及综合分析。同时,运用Beck准则[4]来评估研究结果的切合性、可信性及能否被准确理解,使其更为准确。

2 结果

2.1 积极体验

2.1.1 职业价值感

接受专科护士培养使得护理人员有扎实的技能(G:“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我们平时在医院接受大量的培训,所掌握专业技能此时全都用上了,无论是呼吸机还是床边血透,我都能完成。”),能更好地在应激状态下完成诊疗工作,促进优良的心态,实现自我价值(F:“我一直在三级医院ICU从事护理工作,取得重症适任证书也是总带教。护理危重患者就是我的日常工作。所以此次支援,自身急救能力及仪器设备操作能力让我更快适应目前的工作。”)

2.1.2 良好的团队支持利于工作开展

良好的团队管理人员(B:“我们团队的组长很有组织能力,能做好各种事情的协调,让我们繁忙的工作能有序开展。”)、团队协作(F:“每天一个小组一起进入工作状态前会互相击掌相互鼓励,进入病房也会对所分管的患者鼓励,给予她们心理支持,能感觉到患者的情绪在一天天改变。”)和相互照顾能消除紧张情绪(H:“团队中的成员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1.3 问题导向持续改善工作

运用循证思维解决现有问题(B:“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下班后会在网络上查资料,通过小的改良来优化现在的工作”),提高应激状态下工作能力(E:“由于患者多,医院都是满负荷运转,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些小的改善,降低风险,毕竟不止是护士,所有岗位的人也都很忙。”)。

2.1.4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豪感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体会到社会责任感(J:“虽然支援工作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作为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是职责所在,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和自豪感(I:“虽然很辛苦,很想家,但每次看到重症患者好转或者出院,觉得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2.2 消极体验

2.2.1 共情带来的无助感

医护人员因共情产生无助感(C:“每天面对的都是重症患者,觉得他们很可怜,尤其是年轻的患者。”A:“看到网络上每天报道患者人数,感到很不安;一开始会变得烦躁,稍有点事情就会变得不耐烦;在工作了一周以后会有缓解。”),同时表示很担心(I:“有些患者是全家人都被感染且不在一家医院,尤其是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没有手机,不记得家人的电话号码。”)。

2.2.2 负性情绪

面对全新的工作场景,参与支援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往往会产生负性情绪。这会破坏其他心理活动的协调性,从而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导致个体救护效率降低。

2.2.2.1 紧张担忧: 担心防护不到位(A:“有看到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在听到自己家人病重的消息之后情绪失控,让我也很伤感。”),担心被患者传染(D:“或多或少会有紧张,患者偶尔也会给我们带来负面情绪。”)。

2.2.2.2 挫败感: 患者疾病进展快(C:“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较快,特别是有些年纪轻并没有任何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导致呼吸衰竭,有种想帮忙而无能为力的挫败感。”),缺乏陪伴(E:“一直在监护室工作,能够直面患者死亡,体会到家属的心情。但是这次的工作对象是面对从未见过的传染病患者,一些患者从入院、抢救到死亡都没有见过家人,哪怕是看到视频、听到声音,当你看到患者一点点凋零却缺失家属的陪伴时,内心痛苦,很压抑。”)。

2.2.3 支持系统不足: 医护人员心理支持相对缺乏,需要心理疏导(D:“刚开始我分管的患者有过情绪低落不配合治疗,花费了非常大的精力,我甚至想或找人倾诉。一线医护人员承受的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心理支持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促进情绪释放(B:“能感受到当地工作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下连续奋战,除了体力的考验,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释放。”)。此外,支持系统不足还包括家属对患者的鼓励不足(H:“我们日常工作量巨大,还要克服语言困难,再累再难都能坚持,但是看到患者担心预后、想念家人嚎啕大哭,让我感到非常难受。有些老年人不会使用电子设备,义工或者志愿者也不能进入,如果能为患者提供家属鼓励的视频,对于患者的救治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至少能直面疾病,愿意配合治疗。对于医护人员来讲治愈患者就是最大的鼓励,能使他/她们尽快调整好心理状态。”)。

2.3 身体不适、睡眠障碍

疫情期间,一线医护人员需要在三级防护下开展查体、床旁治疗和护理工作,工作难度增加(E:“我们每4小时一档班,照护重症患者工作量大,非护理工作多,身体状况基本能适应。”),导致体力消耗大(C:“劳动强度与身体状态基本匹配,刚开始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口罩非常不适应,感觉呼吸困难,很累,一周后才逐渐适应。”),会产生应激反应、生物钟紊乱引发的睡眠障碍等(G:“每天上班时间不一样,紧张和焦虑让我产生了睡眠问题,时常难以入睡,如果能有很好的物理方法解决睡眠问题就更好了。”)。

3 讨论

积极的心态来源于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组织管理,同时完善的医疗设施、及时的心理疏导能够使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负性情绪,改善睡眠障碍,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这样能更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并从中获益。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对人民群众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可导致人们在心理、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有研究[5-6]表明受创伤后的患者得到心理帮助其心理障碍发生情况明显减少。此次参与支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需要“零距离”接触患者,暴露于职业高风险状态。部分患者由于对突发传染病有恐惧心理[7],加之处于无家属照护状态,在希望得到救护的同时,对心理支持需求也较高,从而使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处于自身和他人的双重心理应激状态[8]。Hiroshi等[9]指出在灾害应对中约有50%的护士会出现精神和(或)心理方面的问题。早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医护人员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心理健康。程艮[10]研究表明大部分救援护士通过倾诉、宣泄情绪的方式减压,但总体上来说,针对现场救援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体系的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展开研究,针对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建立现实可操作的心理干预体系,促进情绪释放,帮助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尽快调整身心状态。

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急救、医院感染防控知识、过硬的急救技能,能获得患者极大的信任感[11]。应针对呼吸道传染病救护模式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为医护人员提供更高层次的培训,提高非呼吸道传染病专业医护人员救援能力。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护人员能按照标准化流程快速高效地开展护理工作,这不仅能保障医护人员自身安全,也提升了医护人员职业获得感,提高工作效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群体和个体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情境。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社会支持能为个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社会支持可以充分协同组织、家庭以及同伴等力量的支持,同时建议还应有额外的经济奖励和适当的假期补偿,以保障医护人员在面临突发应激事件时可以树立强有力的信心,从容应对挑战[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不同于日常工作,医护人员内心体验差别巨大。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情绪问题。针对个人体特征差异化给予早期、有效的干预。同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可减轻医护人员负担。努力探讨、不断优化救护流程和模式,培养扎实的技能,提高应对能力,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心理素质稳定且致力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护的护理团队。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被访者医护人员资料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通 知】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