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有效性
2020-08-31杨应洪
杨应洪
摘要: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是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对于学科教学理念和模式改革的最直观目标之一,也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追求的教学目的。本文中我就从高中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入手,直接探究素质教育改革新时期,我们如何充分利用改革的优势条件实现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提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3-0232-02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学效率的要求也就更高,即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能力、素养相对更多,从而通过学校教育为学生未来能够掌握方法、更加高效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这种高效性和应试教育阶段的高效性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下,往往只呈现了知识学习表面上的高效,并且这是来源于考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日常教学仅仅是围绕考试做题来“死扣”,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性的学习理论性知识,并且强调记忆和做题为主,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思维的僵化和能力的局限性。而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的高效指的是全方面的高效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兴趣、思维和能力的构建,所以不论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性都是建立在学生形成学科兴趣、思维和自主能力多个方面之上的,是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当然,即使是在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实施的今天,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部分的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作为教师职业领域中的永恒追求之一。
本文中我所探究的高中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有效性。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较为普通的学科,但是也是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映不好教的一门学科。之所以呈现出这种两面性,自我们看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学科特性来看,历史虽然是高中学科中的一项组成部分,但是相对于语数外等主科来说,历史在分值比重和教学时间占比等方面相对处于弱势;而另一方面,从教學实践反馈中我们能够看出,文科性学科相对于理科性学科来说学生的重视点往往放在后者,尤其是历史等文科副科来说重视程度更会降一个等级,并且历史本身的知识内容集中于理论,需要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反复记忆,那么结合高中生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特点,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因为方法不当,或者直接的原发性兴趣问题导致学习过程中的不努力、不积极。总之,这两项因素直接导致了高中历史这门学科在教学中呈现出教师不好教、学生不爱学的态势。但是从学科教学目的来看,高中历史这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具备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在引导学生了解自身国家和民族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结合学科特性,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改革呢?本文中我就围绕教学有效性提升这一目标谈谈我的看法和观点。
1.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当前,不论是从我国范围内还是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教学中最主要的知识传播媒介还是教师,虽然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内所表现的心理和需求不同,但是教师始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存在,在学生学习的一系列环节内给予学生教导和引导。所以,我们要想做好高中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势必需要从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入手,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尤其是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首先,站在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本着终生学习的原则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去提升自身的素养。一方面,从高中历史学科来说,我们要结合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历史教材,做到全面钻研,包括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将课本内容吃透,同时结合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直接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练习不断实现内容和模式的契合;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团队合作的方式,学校教育中针对每个学科都会设立教学小组,集体讨论、磨课,作为教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做到长善救失,不断从同学科乃至不同学科的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实现自身能力的学习和提升,进而为实际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因为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所带来的是全新的教学体验,那么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尤其是能够给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素质教育体制本身所存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得其教学理念和学科教学实践的融合方面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具备敢于尝试的心,教学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学科知识拓展和课堂教学这两个方面,将历史这门学科和如导学、分层等多个教学新模式结合起来,或者是直接根据自身班级教学实际进行探索性创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践做好“教”的准备。
2.转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我看来,历史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对历史的不良认知,同时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转变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认知,尤其是打消学生对于“历史不重要”的认知。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直观性的跟学生讲明白历史在其未来成长和应对高考方面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则是从自身做起,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用心,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看到教师教学的努力以及认真态度,耳濡目染逐步实现观念的同化。
其次,针对高中历史课堂来说,我们能够看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不感兴趣的现象,尤其是面对无数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来说。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重点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课堂实践,如针对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好学习能力这一特性,我们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单元或者某一方面知识呈现主题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主题进行讨论,并且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更好地看到学生的问题,为后期的知识教学和德育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能力,构建良好学习习惯
文学性科目如历史、政治等都是以理论记忆为教学重点,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具备较强的自主性学习可能性。而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实现所有知识的掌握,所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还要课内外结合,充分做好课下指导,培养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首先,针对历史学科,我们要培养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反思能力。高中阶段考试频率会逐渐增多,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考试,小到日常抽查、单元检测,大到月考、期中期末考等呈现学生阶段性学习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课下做好错题整理,并且制定对应的巩固策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伴随不断地课下反思,课上提升,实现良性的学习循环。
其次,针对课下指导,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这里的自主学习习惯重点针对课前预习,就如上文举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来说,素质教育新提出的能够和历史学科相契合的教学模式基本都以发挥学生自主性为主。所以在课下我们可以先从预习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如针对导学案提出的问题查资料,根据学习目标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等,从而辅助课堂教学提高知识吸收的有效性,也能进一步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新时期,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作为教师我们要秉承着创新的核心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最终目标,不断实现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创新探索,让高中历史这门学科不仅能够受学生喜欢,也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其学科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002(016).
[2] 李炳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 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历史教学,2006,0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