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2020-08-31陈明艳郭东光
陈明艳 郭东光
摘要: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近年来持续增加所引发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青年大学生也因此逐渐成为“迷茫的一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仅肩负着就业指导和人生规划的任务,还起着为新时代大学生“指点迷津”的作用。笔者根据当代高校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认识,分析了当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为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3-0006-02
学生良好发展前景,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评价和需求更加趋于多元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市场择业制,就业制度的转变,使市场对求职者的要求日益偏向“个性化”,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环境也更为紧张。高校是引导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如何让高校在引导大学生进行良好职业生涯规划上发挥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1.当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和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层度不足。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当代高校大学生仍以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知识为重点,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其次,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很多学生在为什么学,学什么上几乎没有完全理清自己的立场,多数学生认为找工作是需要到毕业才考虑的事情,导致学生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大部分学生上完课程后,所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只是为了完成课程考核任务。还有在家庭和整个大社会氛围的影响下,还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给自己找工作是父母的事情。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行,至于这份工作能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价值,考虑得不够全面。
1.2 高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专业课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力量配备上,很多高校都是由思想政治辅导员或者其他专业课教师兼任,根本没有专职指导老师。由于缺乏相应实际的市场考验和专业的理论知识积淀,无法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导致教学质量无法达到既定要求。很多高校还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课程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校采用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理论知识讲述,不能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指导,因此,在激发学生兴趣上效果很差,学生不愿意学。还有高校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在教育模式上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指导,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也非常大。
1.3 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尽管大部分高校已经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但缺乏较为详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而且该课程定位及安排非常不合理,多数高校以考察课的形式安排在大一或大四学年。在大一学年,由于此时的学生刚从高中毕业踏进大学,他们对未来四年的学习安排还处于懵懂阶段,更无从考虑毕业后的工作规划,致使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接受程度较差。导致在大四正当学生需要有人帮助引导的时候,高校却没有相关课程安排来满足学生需求。对于大四学生,他们虽然开始重视起职业生涯规划,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抉择进行了考虑。因大四期间涉及到很多专业课的实践和实习,加之学生认为其只是一门考察课,导致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性不强。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很多学生在面临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因此遇到各种问题,而造成他们求职失败。
1.4 校企合作育人体系有待加强。虽然很多高校与企业都有相应的合作育人项目,但仍存在有企业参与的合作育人项目明显不足现象,导致很多在校大学生享受不到这种合作育人项目所带来的益处,更认识不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毕业以后的重要性。还有部分校企合作育人项目与学校专业特色结合不紧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甚至不愿参与。企业自身还存在对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还不够强,指导方向不明确等弊端,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对提升品牌和节约成本的好处。此外,部分企业人才流动性和流失率较大,参与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保证大学生的真正实习效果。
2.当代高校和大学生如何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2.1 高校因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针对学生普遍认识不足的问题,首先,高校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案例剖析并鼓励学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自身发展的指导性意义。其次,高校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还应将其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努力打造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氛围,不仅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还要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一步加深和激发学生对未来自身发展的定位和探索。尤其是在大一就应该开始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基本內容,有意识地增强自身职业规划能力,为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应积极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中,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了解自身最真实的职业需求和竞争优势,尽早为自身职业发展做好规划,为后期自己就业争取更多机会。
2.2 努力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在师资的配备上,应要求其具备相应专业知识,以规范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让教师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与当前社会的发展能完美接轨,传授学生。其次,聘请不同类型的任课教师匹配不同阶段的课程。比如,大一学生学理论教学,可要求理论扎实的专业课老师授课,大三到大四学生需偏向实践教学,可聘请校外知名企业人士或者创业先进个人进行教学。而贯穿大一至大四且需全程陪伴与引导,这时需要辅导员在日常活动和学习中的引导和陪伴。同时,引导学生应具备主动性,在做职业发展规划方案时不过分依赖教师或辅导员的建议,应紧跟形势发展再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规划。
2.3 系统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题对象,高校必须从学校的层面重新正确认识和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连续动态性和大学全过程的贯穿性。形成专门的指导机构和成立专门负责的教研室及形成专业和科学的课程结构。此外,结合高校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对职业生涯规划教有着不同的认识和需求,在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中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应在大学四年期间分别制订早期、中期和晚期等不同时期的职业规划,让就业生涯更为明朗化。因此,高校应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以满足学生对此方面的各种需求。
2.4 加强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有效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的关键是突破制度瓶颈,求同存异是校企合作需要的精髓,求同即加强“同心意识”,凝心聚力,加强合作。存异即尊重高校办学特色和文化,结合企业特有的文化,校企之间寻找一种合适的合作方式。在校企合作促使合作互补性发展的同时,也能使高校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大学生对自身进行进准定位,充分认识和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自身发展的指导性和重要性。此外,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是优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共同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育人体系,也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优质资源和人才资源双轮转动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因此,高校应进一步立足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精准对接企业,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从而在激发在校大学生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
3.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科学性的工程,应当贯穿整个大学生涯教育的始终。同时,高校应当有计划、有组织、科学合理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育和实践育人工作。本文分析了当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构建一个较为科学、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冯来顺.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产业创新研究,2020(05):151-152.
[2] 邝展文.校企合作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索[J].决策探索(下),2020(06):80.
[3] 汪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知识经济,2020(15):96-97.
[4] 谷建.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研究[J].中國农村教育,2020(12):22-23.
[5] 赵梦雅.高校要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3):32-34.
[6] 李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J].大众标准化,2020(07):43-44.
[7] 汤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0(0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