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2020-08-31王坤
王坤
摘要:高考制度恢复以后,高校是学子们向往的殿堂。从普通中学到高校,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肯定,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分水岭。因此,高校在学生的发展中肩负了重大的使命。教书育人是所有教师的根本目标,高校教师更是学子们未来道路的指明灯和引路人,为了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让其在教育中保持良好的状态,本文主要探讨结合需求理论,利用激励手段建设更加完善和流畅的高校教育工作环境。
关键词:教育管理;激励理论;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3-0003-01
教育包含了“教”和“育”两个方面,高校是实现学生更高学历的主要孵化基地,除了基础的知识教学,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等院校学子在学业中的需求更加特殊,因此对教学者的管理工作能力要求更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成果,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相关部门将制定了很多的管理制度。通過对各种方法的实践研究发现,激励理论在教学管理者的工作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以学习为激励手段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其中学习的主体不仅是学生,还有教育工作者。为了让高校的教育成果得到更大的进步,教育工作者的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需要不断地提升。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高校中学生的主要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精神殿堂。教育的发展壮大是强国的后备保障,因此,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变迁,其实学习时代精神,积极创新教育模式。高校的学子都有更高的学习目标,不仅要在本专业的课题上得到重大的突破,也会寻求更高的教育环境。对此,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高校学子的学业需求,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新的科技技术,不断的改革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内容,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和符合时代要求。教育机构需要通过专业的职业培训,利用各种渠道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保持其高输出高输入的最佳状态。高校可依据学校自身的实力和资金运转情况,设立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基金,选拔优秀的教师进行特殊的培训,激励教师设计学习目标,成为高精尖的专业教育工作者。
2.保证教育者的精神需求满足教育者的物质需求
和其他行业不同,高校教师是一支具有高知识、高素质、高需求的队伍。因此,要提高其的工作积极性,不仅要满足教育者的基本需求,还要保证实现其更高的精神需求。依据西方最具特色的需求理论,物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教育工作者是高智力的群体,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教师在生活中面对的物质压力越来越大,当生活的需求成了教育工作者的重心,其在工作中会倍感压力,也就会影响到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工作状态。目前,最常用和有效的激励方式是物质激励,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要满足其基本的温饱需求。在高校教育者的管理工作中,教育机构应完善评选、奖惩制度,满足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物质需求,以此来稳定高校教育者的生活水平,让其将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中。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还要满足其更高的精神需求。教育机构也应完善相应的精神激励手段,例如,强化团队文化,加强组织凝聚力,建立专业的学术论坛等方式,给教育者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其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机构组织的文化评选活动。通过实质的文化精神激励,来实现高校教育者自我的精神发展需要,从较高的层次来激励高职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3.实现教育者的工作目标巧用考核制度
依据需求理论的金字塔发展,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便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安全的需要。目前,教育工作者已经处于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因此,教育机构应提供更有价值的设备和更有挑战的知识环境,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加自由的学术探讨空间,在进行教育工作时,不仅能在高校团体感受到归属感,还要满足其自尊的需求。教育者不仅要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也要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渴望发挥才能的大舞台。当所有能者都在高校这个舞台上聚集时,如何实现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是教育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让教育工作者设立合理的目标,并通过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来考核其目标完成的情况,是当下最主流的激励办法。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实施激励方法的管理者需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符合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同工作内容和工作岗位的教育工作者需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因此,应在全年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考核标准,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学院评价,教师互评等公平公正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需求被完整的体现。
结束语
总之,虽然部分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存在不专业、流动性大等问题,但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现状还比较良好。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要分析不同教育管理者的不同特点,划分不同层次需求的教育工作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办法。尽最大的努力,充分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度,从而来增强其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实现其社会价值,为高校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也做好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才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1] 王剑飚.激励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整合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7):98-99.
[2] 王璐.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资讯,2017,v.15;No.496(3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