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文化,感受数学之美,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2020-08-31黄慧
黄慧
【摘 要】 多数初中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无聊枯燥、空洞且笼统的学科,铺天盖地的公式、冰冷的符号、数量庞大且晦涩的定义,宛若一座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知识的这块“饼”还来不及消化,就匆忙地破解难题。本文围绕数学教育改革的新视角,意在凸显数学文化教育的渗透对于初中数学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文化;教学课堂
数学有“科学皇后”的美誉,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学好数学不仅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独占鳌头,还能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数学文化渗透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能够体现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营造浓厚的数学教学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如何在教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学文化的渗透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1.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数学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探讨,它包含数学语言、数学精神、数学观念及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数学文化能让空洞乏味的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2.数学文化的渗透对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近些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数学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小“螺丝钉”,同时,数学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第一,数学文化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适当地融入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课堂中渗透教学文化,展现数学教学人文的一面,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数学中的一个公式、概念的出现都有自然科学的影子。
在教学课堂中多涉及一些此方面的内容,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1.发掘教材中数学的文化背景
数学教学中,將数学知识融入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尽量对教材中的每一部分知识点进行引申,包括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以及数学概念的最终形成等。例如在方程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周髀算经》和古代数学史的成就;而学习圆周率时,带入一些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之间的趣事;在“寻找数的规律”的课程中,引入一些杨辉三角的知识等,从而打开学生的数学世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指引学生正确把握不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让其感受到数学的结构美,进而更好地学数学、用数学。
2.以情境教学辅助数学课堂
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搭建起一个数学情境,利于学生进行数形结合。比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巨著中有一个“圆材埋壁”的问题:“今有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用数学语言简单地表述出来就是:“如下图,CD为⊙O的直径,弦AB⊥CD于点E,CE=1,AB=10,求CD的长。”把古代数学文化融入其中,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进行求解,进而使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学科魅力。在此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通过数学的规则性学会理性和自律,通过数学的严谨性学会求真和务实。
3.在例题和日常训练中将数学思想贯穿其中
现行的初中教材中涉及的例题、测验这些内容往往在编纂过程中需要经过反复推敲,所以异常严谨、科学,具有较强的启蒙作用。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将例题和课后习题进行有效整合,变换例题的提问方式。例如:解方程(2x-1)?=x?。
解法一:由题意得2x-1=±x,解得x1=,x2=1。
解法二:移项得(2x-1)?-x?=0,运用平方差公式得(2x-1-x)(2x-1+x)=0,解得x1=,x2=1。
解法三:移项得(2x-1)?-x? =0,即3x?-4x+1=0,接下来可以用公式法或者十字相乘法进行求解。
教学中,多多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发掘知识点之间的共性。
4.策划“数学文化与生活实例”活动,充实教学课堂
现行的数学教材多设立了“做”的小栏目,如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时候,老师可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指引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的数据——以统计表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整理”,在课堂上,让学生走出题海,走上讲台,在活动中学会分析、调查、整理和一些基本的判断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也能更好地让数学文化深入人心。
5.运用课外时间合理渗透
数学课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初中教学已然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备的体系。仅仅通过课堂上的时间是不足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就要求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努力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数学素养。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但切忌盲目地强调数学史教育,更不能将数学史生拉硬扯地搬入课堂,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如果能将教材内容和数学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能得到有效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