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形式的应用研究
2020-08-31陈富荣
陈富荣
摘要: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品德与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至关重要。教师在目标的指引下,不应拘泥于教学形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终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品质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形式;应用研究;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3-0040-01
2016年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提供了基本框架。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贴近学生生活,引领和促进学生品德与法治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也是立德树人培养观念的直接阵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以及三观形成的必要时期,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
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初中课程,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1.《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关注的重点指向了品格和能力这两点,品格的优劣是做人的根基,是获得幸福的基石;关键能力是做事的根基,是能否做成事情的基石。能力是外在硬实力,品格是内在软实力,因此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以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为基本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品格与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将学科特点与其结合,即培养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也完善了本学科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加快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品格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贯彻学生的科学精神、法律认同、责任担当,带领学生能够利用生活实际,分析得失,判断正误,形成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未来对事情的决断能力以及未来生活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绝大部分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及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对于学生三观的建设十分重要,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品格与生活能力。由于激素的变化,导致此时的学生做事冲动,不计得失,而本门课程就是要用道德与法治的观念教育学生形成正误观,能够在做事之前尽可能的考虑得失,从而规避可能会导致的错误及风险,避免对个人及社会造成危害。作为《道德与法治》的一线教师,必须要将思想教育放到首位,帮助学生度过该时期,树立正确的三观,未来成为品格高尚,能力较强的社会人才。
初中生虽然做事冲动,但同时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很多事情都想要进行尝试,作为教师应为学生分析利弊,帮助学生躲避伤害。但同时教师也应当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丰富的教学形式,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加入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教学形式
不拘泥于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诱导学生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
3.1 传统课堂。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虽然如今教学强调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但不得不强调教师拥有更多的阅历与知识,对于学生从未经历或想到的事情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教授,因此讲授法也是课堂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传统课堂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学科素养,能够引经据典,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展现教师口才,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2 经典实例教学。从网络搜索各种经典案例,如马加爵,药家鑫等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当事人想法,判断该想法的正误,分析想法形成原因,从法律角度分析判断当事人的罪行,从道德角度分析当事人造成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火花,互相促进。
3.3 关注生活实际。初中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的,因此更多的关注身边的实例,有助于学生代入生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七年级上册《认识自己》的课堂上,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实际,将学校中的平常的矛盾和困难展现出来,然后与同学一同去分析事例,分享心得,了解如果遇到同样的事情爱如何去解决,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应该有的处事原则,做人原则。人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逐步反省,改变自己,成为优秀的社会人才。
3.4 交流展示。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可以带领学生在操场等宽阔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这种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身心放松,同时蓝天,白云,阳光等外界条件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温暖,从而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勇于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忧愁,帮助更加深入的认识自己,认识同学,促进友谊。从小事着手,树立荣辱观,了解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建立正确的三观,同时也帮助教师重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能够及时根据学生心理变化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从而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观点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4.教学形式多样化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利用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因此不应当拘泥于教学形式。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智慧,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合适的教学形式,承载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形式看起来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不大,但是只有在学生愿意接受的情况下,才能够达成教育的目的,否则只能是“耳旁风”,无法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需要学生尽量配合、接受才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放松身心,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教学形式作为培养途径,教师作为材料、课程的创设者,最终将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玉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 李康.初中道德與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3] 郭然.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研究[D].扬州大学,2018.
[4] 金荣君.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文学教育(下),2018(0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