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性课文教学探究

2020-08-31金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8期
关键词:品析

金蓉

统编本教材中编有较多的叙事性课文,叙事可以说就是讲故事,叙事性课文的故事性都很强,以写实手法展开情节,具有鲜明的特征,给学生带来直观的阅读体验。教学叙事性课文需要我们教师去积极探究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以六年级上册为例,谈谈叙事性课文的教学探究。

一、创设阅读情境,走进课文真实世界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热情与课文进行对话,触摸、体验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叙事性课文的热情,应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阅读情境,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多媒体展示或利用问题展开等方法,建构一个阅读“场”,让学生的目光牢牢地“盯”着课文,走进课文,生发出强烈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

《月光曲》是一个关于音乐创作的传说,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情感线索丰富,既有故事情节的發展,又有穷兄妹俩的思想起伏,还有贝多芬的内心情感波动。在教学皮鞋匠的联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了这样的阅读教学情境:先让学生读熟这段文字,然后播放跟课文配套的音乐片段,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闭上眼睛尽情地欣赏;接着出示大海月光图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画面的内容,理解皮鞋匠的联想跟《月光曲》音乐之间的内涵联系,思考贝多芬弹琴时为什么会发生感情的变化。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读读、听听、看看、想想、说说,产生了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了,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主体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多媒体创设的情境非常具有感染性,师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双边教学活动,其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课程理念强调在教学中进行情境教育。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思想感情很容易渗透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就等于为学生架起了一座学习的桥梁,使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而有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梳理叙事要素,把握课文整体内容

叙事性课文相对其他课文来说,篇幅较长。小学生的阅读思维比较直观,阅读教学时应让学生梳理课文情节,通过提取叙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展开阅读学习,形成系统性的阅读认知过程,培养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学习文本整体内容的能力。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为了让学生顺利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教师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特点,以典礼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为线索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思考课文描写的开国大典中一共讲了哪几件事情。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后,画出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并思考所对应的事。学生在阅读文本以后可以轻松地找到“早上六点钟”“下午三点整”“傍晚”“晚上九点半”,还有一个时间段需要学生通过借助上下文才能找寻出来的“两个半钟头”,找出了时间节点,就能明白整篇课文的叙事框架结构,对感知开国大典的过程有了深刻的认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学生在阅读中犹如身临其境,走进了开国大典的场景,对课文的印象就非常深刻,紧扣住叙事的六要素,厘清典礼发展的前后关系,为深入研读整个事件奠定了基础。

一篇要素完备的叙事性课文,一般都离不开事情发展的特定场景,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的课文,其内在都有着紧密相关的因果关系。只有梳理出叙事性课文的六要素,才能扣住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学生就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

三、细读关键词句,体会课文主题思想

学习叙事性课文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析,方能知晓意思,感悟道理。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整篇课文中抓住那些能够串联全文的关键词句,反复揣摩、品析,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灯光》主要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在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可提问: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多好啊”这样的赞叹?找到后想一想,读了这几次“多好啊”有什么感受?学生浏览全文,很快就能找到:第一次是游客看到璀璨灯光发出的赞叹;第二次是郝副营长看书时发出的感慨;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引导学生细读这三次“多好啊”,就会发现它们的表达方法是不一样的。例如,表达主体和场景的不一样:第一处,说话人是游客,美好景色是真实的场景,暗示着人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第二处,说话人是郝副营长,是对书上的插图的欣赏和羡慕;第三处,仍然是郝副营长,仍然是在战斗间歇,但是说法不同,暗示了明儿是未来,是对胜利的渴望。第一个“多好啊”是“果”,第二、第三个是“因”,因为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看到了“孩子们能够在灯下读书”的羡慕,产生“让孩子们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的理想,才有了现在的“多好啊!”的感叹。作者按照这样的因果关系在文中用了三个“多好啊”,表达了郝副营长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而甘愿奉献自己的精神,使课文有了令人回味无穷的主题魅力。

在教学叙事性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寻找关键词,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阅读分析,读懂句意,体会如此表达的妙处,那么对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诵读重点段落,领悟文本真情实感

叙事性课文通过写人、记事或描写场景等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要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其中的重点段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课文中的人物、事件在头脑中产生立体的印象,这样才能触摸到课文中人物的灵魂。

《穷人》记叙了桑娜与丈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丈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在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时,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让学生读一读桑娜的丈夫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的句子,读一读桑娜从早到晚干活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的句子,就很容易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难。作者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在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读一读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的句子,不难理解在一个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再多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虽然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大家。让学生读一读文章最后一段话,就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课堂上朗读整篇叙事性课文,势必会占用很多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但是抓住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场面描写、对话描写进行反复诵读,这样学生就能非常清楚地感受到课文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

叙事性课文的教学能让语文课程变得丰盈起来。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必须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听、说、读、写、思”等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感知课文的魅力,激发出阅读叙事性课文的浓厚的兴趣,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高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品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古诗教学应关注“三忌”与“三倡”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小步轻迈 层层推进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浅谈散文意境的品析
“悦读”小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