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步轻迈 层层推进

2017-09-30肖红星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品析灵动朗读

肖红星

【摘要】朗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形式之一。尽管诸多老师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语文课堂上该如何有效运用朗读手段,使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有情有味,变得更加灵动起来呢?本文通过走进名师课堂和实践摸索,提出“给足时间,正确流利地读;激发情感,有情有味地读;品词酌句,细嚼慢咽地读;对话作者,意味深长地读”四种方法以求达到改进的目的。

【关键词】朗读;品析;灵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29-02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形式之一,《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能否恰到好处地运用朗读这一手段对提高学生的课堂感知能力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回到我们的课堂中来,我们不无遗憾的发现,诸多老师尽管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产生了极大的偏差,甚至背离了朗读的初衷,有的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有的陷入了声嘶力竭式的吼叫,既浪费了时间,又破坏了课堂的美感。

在语文课堂上该如何有效运用朗读手段,使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有情有味,变得更加灵动起来呢?通过走进名师的课堂观课以及实践摸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给足时间,正确流利地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扎扎实实地落实“正确、流利”目标,非常明确地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如:“请同学们读一读,看谁能做到一字不错。”其次才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教师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里,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自由练读时,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初次接触一篇陌生的文章,在理解上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会遇到一些陌生的字词,不会读,或者读错了。这个时候的朗读的质量肯定不会太高,我们要放低要求,老师要做的不是催促学生读得如何快,也没必要规定学生要用怎样的方式来读,而是要给足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比如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的时候,就是按照:(一)朗读,强调咬准字音。(二)选读,读你喜欢的句段积累。(三)寻读,寻找课文中用得好的字词。(四)演读,有情有味地读。每一个环节都是逐层深入的。

二、激发情感,有情有味地读

朱作仁教授曾讲过:“讲解只能让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语文教学中,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情有味地朗读呢?我觉得教师的范读与音乐、图文的配合可以起到了不起的作用。

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定是自身朗读水平相当之高的。有人甚至这样说过,学习诗歌散文,听高水平的诵读,你差不多可以理解一半的内容。今年11月去杭州参加浙派名师学习活动,特级教师肖培东的《那树》,至今仍历历在目。感受树的美,感受树之毁灭,老师都是通过大量的朗读,来达到感悟的目的。这其中有老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也有个别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师生之间的对话式读,可以说一堂课是以朗读的方式来贯穿始终的。听肖老师的课是第4次了,我发现他对“读”这一块是相当的重视!如果你能有幸聆听他的朗读,你会发现,老师本人在“读”上是多么的富有魅力,他读《奥林匹克精神》,你仿佛看到了顾拜旦正在万人会场上作激情的演讲;他读《皇帝的新装》,你仿佛看到了一群可悲又可笑的臣子正在上演着滑稽的闹剧;他读《老王》,你仿佛可以窥见灯光下伏笔疾书的杨绛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愧怍……在这样的课堂里,你还能无所事事不忍张口吗?你还能按捺住一颗平静的心岿然不动吗?教师的示范,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出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简单的语言注入深厚的情感,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灵动,更有生机啊!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把朗读当作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多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多聆听一些名家的经典诵读,在耳濡目染之中提高我们自身的朗读水平,方能去指导我们的学生啊!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无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背景音乐的设置,图片文字的穿插,在视觉听觉上形成巨大的沖击力,学生的情感可以很快得到调动。

比如今年团队赛课,我们上《土地的誓言》,“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在这片土地上有没有留下痕迹呢?让我们再读写景的句子,说说哪个词会引起你的联想?”学生说出了诸如“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呻吟让我想到日本鬼子的暴行。”等联想时,老师不失时机地通过幻灯片演示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知识,《松花江上》的背景音乐配上惨不忍睹的图片,从听觉到视觉造情,老师深情的朗读进一步煽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激发,为下一环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该如何来朗读打好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三、品词酌句,细嚼慢咽地读

朗读,“不仅是照本宣科,还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它同时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解释”(邵燕祥语)。读书要与品析结合,促进学生体验,感受,领悟文本,至于“发自于心,源自于情,吐之于声”的境界。再好的朗读也不能代替语文教学的全部。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的精点精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只讲不读,学生难知书中味;只读不讲,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样是上琦君的《春酒》,我在温州实验中学听了特级老师赵群筠的课,其中某一片段,她是这样与学生展开对话,指导朗读的:

生1:我觉得“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句非常好。

师:好在哪儿呢?你能说说看吗?

生1:“偷偷地”“多少个指甲缝”将一个小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写得非常有趣,很真实地表现了小孩子“偷喝成功”后得意的心理,我觉得很好。endprint

师:能不能读出点调皮可爱的感觉呢?

(学生读得不错,主要是在“偷偷地”这几个字的语调上扬,“多少个指甲缝”语速稍快的处理上,读出了小孩得意的心理)

生2:我觉得“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这句最能体现我的童真童趣。特别是“端着”“闻着”人摔倒了辈子还“捏着”,几个动作就写出了我幼时极其喜爱八宝酒的情形。

师:你觉得应该读出一种什么感觉?

生2:应该读得很陶醉,很庆幸的感觉。

师:你想象着作者当时的情景,试着读读看。

(生模仿着端杯子时的陶醉表情和依然捏着杯子的窃喜,读得很有味)。

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我们没有看到老师强加指令地告诉学生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而是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让学生揣摩出人物的心理,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朗读。因为理解了,所以学生才会读出味道来。

当然,品词酌句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换词、加词、删词、更换标点符号等方式,与原文进行对比,也可以达到领会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的目的。

四、对话作者,意味深長地读

语文的课堂,其实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幕后的工作—全方位地了解作者,比如作者的生平、喜好、人生经历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体会隐匿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才能读出其间的味道来。

比如我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这篇文章的时候,曾经一直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写到秋天的三峡时,语言风格大变。难道仅仅是因为古代文人逢秋悲寂寥的情结吗?朗读这一段的时候,虽然理智告诉自己要尽量地读得悲凉一些,但读出来的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总觉得和作者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后来我通过查阅郦道元的相关资料以及创作《三峡》的写作背景,才明白原来郦道元一生怀有远大的抱负,在做官期间,刚直不阿,心藏百姓。当年他来到三峡,看到三峡地区关税沉重,渔民的生活十分悲惨、艰险和痛苦,又怎可能安心纵情山水呢?了解了这些,我理解了作者心中的那份悲愁,那种凄苦不是源自于个人,而是一种兼济天下的“大我”精神!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才能读出那种发自心底的忧伤、忧愤!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而是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品味,在读中体验!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摇曳多姿,才会灵动而不失良多趣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2]余映潮.《余映潮老师的多彩朗读》 语文潮(2009-2).

[3]朱作仁.《朱作仁谈朗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1).

[4]《浅谈朗读教学中的范读指导》 宁波教育科研网(2008-12).

[5]《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2005年出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析灵动朗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诗意的语文 灵动的课堂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