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8-28尹志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5期
关键词:疝囊疝气例数

尹志河

(广平县中医医院,河北 邯郸)

0 引言

疝气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是指人体器官或部位的某部分偏移了原来的部位,经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处进入到了另一部位的情况[1]。小儿疝气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患儿胚胎时期腹股沟处产生腹膜鞘状突未能完全关闭,致腹腔内小肠、网膜等组织进入鞘状突而引起。小儿疝气通过明眼观察或触摸可现明显肿块,肿块突出时患儿出现下坠感,并伴肿痛或牵引性疼痛[2]。本案选取了我院外科所收治的100例小儿疝气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对其行小切口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案研究对象100例,均为我院外科于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所收治的小儿疝气患儿,所有患儿均与小儿疝气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相符,且经B超检查确诊。排除合并存在肝肾功能障碍、存在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患有感染疾病、精神疾病等患儿。依手术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传统组与小切口组,每组50例。传统组患儿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1~8岁,平均(4.61±1.43)岁;病程3周至8个月,平均(4.92±0.57)个月;临床分型:易复性10例,难复性15例,嵌顿性16例,绞窄性9例。小切口组患儿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1~10岁,平均(4.82±1.42)岁;病程3周至8个月,平均(5.03±0.49)个月;临床分型:易复性12例,难复性14例,嵌顿性15例,绞窄性9例。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组患儿行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操作如下:患儿取仰卧位,给予患儿全身麻醉,于耻骨联合起平行腹股沟韧带做一3~5 cm斜形切口,利用小拉钩、蚊式钳将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使精索与腹外斜腱膜完全暴露,从而打开腹外斜肌腱膜,再行纵切操作,切开疝囊,游离疝囊后分剥,以1号线于疝囊颈部行高位结扎,确定止血后复位睾丸与精索,再将切口进行逐层缝合即可,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小切口组患儿行小切口术进行治疗,操作如下:患儿取仰卧位,给予患儿全身麻醉,于腹股沟外环处做一约1 cm的横行切口,利用小拉钩、蚊式钳将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分离睾丸肌或精索外筋膜后切开疝囊并剥离,向下牵拉游离疝囊,直到露出疝囊颈部,以1号丝线高位结扎。确定止血后复位睾丸与精索。由于未切开腹外斜肌腱膜,疝结扎端自然回缩,切口较小,因而无需缝合腹外斜肌腱膜,仅需在皮肤切口处利用无菌敷贴进行覆盖,以免术后切口感染,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记录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切口大小。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患儿经治疗后疝囊已复位,且半年内未复发为治愈;患儿经治疗后疝囊已复位,但半年内偶尔复发为显效;患儿经治疗后疝囊明显变小,但尚未完全复位为有效;患儿经治疗后疝囊无变化为均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阴囊水肿、腹胀等,并计算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情况比较

小切口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切口大小等指标水平较传统组均明显更低,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 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手术情况比较(±s)

?

2.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小切口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传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小切口组中共4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1例,阴囊水肿1例,腹胀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00%(4/50);传统组中共9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4例,阴囊水肿2例,腹胀3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00%(9/50),小切口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传统组明显更低,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χ2=4.975,P<0.05)。

3 讨论

疝气是普外科常见的因器官移位游离而产生的病变,多为可复性肿块。依病理性质不同,疝气可分为水疝、小肠疝、血疝三种,依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腹壁疝、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阴疝等,小儿疝气多发于男童,早产儿的发病率高于足月儿,且可能会出现双侧疝气[3]。儿童于胚胎时期,其腹股沟处腹膜鞘状突会促进睾丸降入阴囊或固定子宫圆韧带当中,但因部分胎儿鞘状突尚未完全关闭,其可能会引起腹腔内的脏器进入,致小儿疝气出现[4]。小儿疝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与生殖道系统的发育。疝囊内肠管、大网膜因受挤压、碰撞而极易产生炎症肿胀,致疝气回纳难度加大,进而引起疝气嵌顿,诱发腹痛、肠梗阻、肠管坏死等。

当前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方式治疗小儿疝气。传统开放手术的切口较大,术中医务人员的视野相对开阔,手术操作较为便利,此术式虽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但给患儿带来的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大,且加大了患儿术后感染的风险,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也延长了患儿术后的恢复时间。另手术切口较大,加大了患儿术后的疼痛感,手术完毕后,麻醉效果消失,患儿可能会因难以忍受疼痛而扭动、哭闹,致手术切口裂开,加大切口感染风险。小切口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思路基本同于传统开放手术,均是经切开皮肤切除结扎疝囊来实现治疗的目的,但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小切口术的切口明显更小,手术避免了腱膜切开,节省了缝合时间。有利减少手术治疗给患儿带来的创伤,同时也减轻患儿因手术操作而产生的应激反应。

本案将我院所收治的100例小儿疝气患儿分为两组,分别行传统开放手术与小切口术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小切口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切口大小等手术指标水平较传统组均明显更低,分析其原因,小切口术所做切口较传统开放明显更小,给患儿带来的创伤较少,且不易给患儿其他组织器官带来损伤,有效减轻了患儿的手术疼痛感,同时可促进患儿身体的早日康复。小切口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传统组明显更高(小切口组:98.00%;传统组:72.00%),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传统组明显更低(小切口组:8.00%;传统组:18.00%),表明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疗效更好,且不易产生并发症,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疝气,行小切口术进行治疗给患儿带来的创伤较小,减轻了患儿痛苦,且临床治疗效果较佳,术后不易产生并发症,有利患儿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治疗当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疝囊疝气例数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联合腹股沟小切口治疗特殊类型腹股沟疝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疝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正确治疗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疝手术后注意事项
观察糖尿病足护理“五部曲”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的效果
孕晚期经会阴超声评价宫颈各参数的临床意义
疝气患者能运动吗?
宝宝得了疝气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