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腰硬联合麻醉下肢手术术中镇静的影响
2020-08-28邱立国
邱立国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0 引言
腰硬联合麻醉是当前临床进行下肢手术治疗时应用频率相对最高的麻醉手段,相对于传统的全身麻醉措施,其效果与安全性均更为突出[1],患者手术期间不会发生内脏牵拉反射的情况,但这种麻醉手段患者还有一定的意识状态,容易有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增加手术难度和可能面临的风险[2],对于右美托咪定剂量控制当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3-7]。为更系统地了解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肢手术患者的术中镇静效果,对本院近年收治此类患者相关临床数据整理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需接受下肢手术且选腰硬联合麻醉措施的患者群体为相关临床数据,在其中抽取150例。对患者在手术前应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完成分级,均在Ⅰ~Ⅱ级。年龄在21~63岁,平均为(37.61±2.48)岁;男79例,女71例;手术时间在2~3 h。本次研究展开前对患者进行数字编序后随机完成分组,为A组、B组与C组,每组50例,为确保组间基线数据并不会影响后续研究所得数据的公正性,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检验所得数据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下肢手术治疗前6~8 h要保持禁食状态,检查凝血功能是否存在异常,确认正常后给予腰硬联合麻醉。所有患者接受麻醉干预均在高年资麻醉医生的操作之下完成,确保整个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以及患者麻醉期间的安全性[8]。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放置在病床上,整体保持患肢朝上的侧卧体位,进行适当牵引,避免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疼痛感。健侧保持屈髋屈膝的角度,勾头,双手抱膝,尽量将腰椎棘突间隙暴露出来,选择患者腰椎的L2~3或者是L3~4间隙完成穿刺[9]。顺利完成硬膜外穿刺之后,选择硬膜外穿刺针作为引导,在针内将规格为25G的腰穿针插入,穿过硬膜外的穿刺针口,将蛛网膜穿刺后可退出针芯,见有脑脊液从针内流出。随机将剂量在2~3 mL的腰麻用局麻药物注入,应用消毒纱布覆盖到穿刺点,进行导管固定。不同组别接受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A组、B组及C组对应为每小时0.2 μg/kg、每小时0.5 μg/kg、每小时0.7 μg/kg。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用药前即刻(T1)、预充负荷量结束即刻(T2)、预充负荷量60 min(T3)、手术结束(T4)等不同时间段记录各组患者的心率(HR)与平均动脉压(MAP)。
在上述不同时间段对两组患者的术中镇静程度应用Tamsay量表[10]进行评估,分数越高提示镇静程度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实验所需要应用统计学分析处理的数据输入专业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所得数据应用t检验,并通过(±s)做描述,如提示P<0.05表示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率、动脉压变化
不同时间段记录各组患者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提示B组患者在用药后各时间段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与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2。
表1 各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心率数据比较(±s, 次/min)
表1 各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心率数据比较(±s, 次/min)
?
表2 各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平均动脉压数据比较(±s, mmHg)
表2 各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平均动脉压数据比较(±s, mmHg)
?
2.2 镇静程度
对患者的术中镇静程度应用Tamsay量表进行评估,提示B组患者在用药后镇静程度显著优于A组与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3。
表3 各组患者不同时间段镇静程度评价比较(±s, 分)
表3 各组患者不同时间段镇静程度评价比较(±s, 分)
?
3 讨论
右美托咪定为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药物,有助于在麻醉过程中进一步发挥镇静作用,具备突出的选择性特性,在脑干蓝斑核直接发挥作用[11],可刺激中枢突触,交感神经末梢的突触前α2受体,让机体因为侵袭操作或者麻醉诱导操作下出现的交感神经兴奋情况得到控制,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速度,降低其交感神经张力[12],最终取得镇痛、镇静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对三种不同临床常用右美托咪定剂量即每小时0.2 μg/kg、0.5 μg/kg、0.7 μg/kg[13-15],在麻醉后剂量每小时0.5 μg/kg患者的体征变化以及镇静效果最为突出。
综上所述,对选择腰硬联合麻醉处理的下肢手术治疗患者,在应用右美托咪定时选择适当剂量,一般每小时0.5 μg/kg不但能够保障术中患者的体征稳定,也能够发挥令人满意的镇静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