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世纪法国管风琴交响学派作品的创新与发展
2020-08-28许晴
许 晴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一、法国管风琴交响学派的诞生
管风琴被莫扎特称之为“乐器之王”,其能做的音乐变化远超其他任意乐器[1],18世纪,管风琴音乐伴随着键盘复调音乐被音乐巨匠J.S.巴赫推向了高峰。
19世纪,复调音乐衰落,歌剧、交响乐兴起。管风琴作为一件乐器,也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的转变发生了变化。19世纪中期,天才的法国制琴巨匠卡巴耶-科尔(Cavaillé-Coll,1811~1899)改变了法国管风琴界,使管风琴从原来更适合演奏键盘复调作品的乐器变得既能通过旋律性的音乐来表达出细腻入微的情感,让管风琴音乐交响化的设想有了技术上的可行,作曲家也能更大维度地展现管风琴交响化的一面。这样的改造对19世纪的声音审美和管风琴音乐都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2],法国管风琴交响学派由此诞生。
1860年,基于卡巴耶-科尔所改造的管风琴,法国管风琴交响学派奠基人塞扎尔·弗朗克(César Franck,1822~1890)创作了《大交响曲,Op.17(Grande pièce symphonique)》,这是法国第一首交响化管风琴作品[3],为管风琴打开了除复调作品和传统键盘器乐体裁以外的新思路,奠定了法国管风琴交响学派的基础。此后,以夏尔-马力·维多尔为代表的的一大批法国管风琴交响学派优秀作曲家,对传统巴洛克管风琴音乐体裁进行改造创新,参考交响乐的曲式结构等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二、法国管风琴交响曲的改变和创新
管风琴交响曲用管风琴模仿管弦乐队的音色、质感,作品更具有交响化的特点。它是管风琴交响学派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裁。
第一首以“管风琴交响曲”来命名的作品来自夏尔-马力·维多尔(Charles-Marie Widor,1845~1937)于1887年完稿的作品——《第一管风琴交响曲,Op.13 No.1(Organ Symphony No.1)》。维多尔一生写了10首管风琴交响曲,被称之为“管风琴交响曲之父”[4]。此后,他的学生路易·维漾(Louis Vierne,1870~1937)也写了六首管风琴交响曲[5]。这十六首管风琴交响曲堪称法国管风琴交响学派19~20世纪的集大成之作,是管风琴演奏的必备曲目。这些管风琴交响曲不仅是一种器乐独奏体裁,针对管风琴自身特点,在借鉴和模仿了交响乐队的声音和音乐形式基础上,创造性地对传统交响乐进行了量身定做式的改造,创造了法国管风琴交响曲的独特风格。
(一)对传统交响乐曲式结构上的创新
以维多尔《管风琴第五交响曲,Op.42 No.1》和维漾《管风琴第二交响曲,Op.20》的乐章结构为例:
维多尔《第五交响曲》(共5乐章)维漾《第二交响曲》(共5乐章)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 快板(Allegro)如歌的(Allegro Cantabile) 众赞歌(Choral)接近于小快板的行板(Andantino quasi Allegretto) 谐谑曲(Scherzo)柔板(Adagio) 如歌的(Cantabile)托卡塔(Toccata) 终曲(Final)
管风琴交响曲将古典时期所制定下来的交响乐四乐章按“快板—慢板—小步舞曲或谐谑曲—急板”的结构去创作,增加了较为快速的第五乐章——“终曲”,而且将第四乐章改为慢板乐章后。管风琴交响乐常常根据音乐需求增设一些传统器乐体裁的乐章。
又如维漾的《管风琴第一交响曲,Op.14》:
第一乐章:前奏曲(Prélude):四四拍、变奏曲式,音乐风格庄严第二乐章:赋格(Fugue):四四拍,慢板第三乐章:田园曲(Pastorale):八六拍,三段体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四二拍,三段体第五乐章:行板(Andante):八三拍,三段体第六乐章:终曲(Final):小快板,二二拍,托卡塔,奏鸣曲式
前奏曲与赋格是键盘器乐独有的音乐体裁,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维漾用它来代替交响曲原有的第一乐章,来展示管风琴独有的复调风格,证明作曲家本人高超的复调对位技巧,音栓配置相比起巴洛克时期更为多样化,音乐格调庄重严肃,来模仿管弦乐队的编制和展现交响作品的深刻的哲学思想。
从乐章的曲式结构来看,管风琴家常常将奏鸣曲式替换成每个段落更碎片化、变化更加丰富的变奏曲或回旋曲式,甚至有些乐章还采用了帕萨卡利亚这样的古舞曲形式,很多交响曲听起来十分像是巴洛克时期多个不同风格的小型舞曲所组成的组曲,体现出法国本民族音乐元素,充分体现法国风格。
(二)对巴洛克时期“托卡塔”的创新
托卡塔,也称为“展技曲”或“触技曲”,通常节奏紧促、具有炫技性,是键盘乐器独有的一种自由即兴式的音乐体裁。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托卡塔通常具有多个段落,节奏较为自由,手键盘以音阶和琶音为主快速跑动,但乐曲和声较为简单,通常只是从属到主,脚键盘上通常也是一个长音或是一条长旋律,如J.S.巴赫最著名的那首《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 565》。
这种体裁被“以旋律、和声、舞曲为音乐主要构成”的法国所学习后,法国管风琴交响学派的作品沿袭了其脚键盘演奏主要旋律的设计,但将左右手改为用类似于钢琴的细碎的无穷动式的分解和声来作为伴奏织体[6],节奏也由不规则变为了规则,类似法国的舞曲,风格活泼欢快,常常在婚礼上演奏。它也不再像巴洛克时期那样被切割成一个个段落,而是通常采用交响曲中常用的奏鸣曲式或三段体。与巴洛克时期托卡塔不同的是,它不仅仅可以作为交响曲的一个乐章跟随全曲一起演奏,还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乐曲来演绎。如维漾最为著名的《管风琴第一交响曲》中的第五乐章(谱例1):
谱例1
法国管风琴交响乐曲对巴洛克时期的古老体裁“托卡塔”的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之后含有这类音乐特征的乐曲都被称作“法国托卡塔”。法国托卡塔的影响甚至辐射到了近现代,直至今日依然还有不少作曲家以“法国托卡塔”来创作或是即兴演奏。
(三)对复调音乐演奏织体的创新
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音乐主要是复调音乐,演奏织体也以多声织体为主,而法国管风琴交响学派的作品则在演奏织体上做了创新[7]。
管风琴交响学派的演奏织体主要有三种:
(1)这是一种双手和脚分别演奏五六个不同的声部来创造出管弦乐队的效果的和声织体。有时也将几乎所有的音栓叠加在一起演奏一条旋律,来表现乐队齐奏的效果,如维多尔《第六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谱例2):
谱例2
(2)类似模仿交响乐的缩谱,演奏者的右手和左手分别演奏管乐声部和弦乐声部,脚键盘演奏低音的多声织体。有时脚键盘上会通过较短的音符来模仿低音提琴的拨奏,如维多尔《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谱例3):
谱例3
(3)通过伴奏织体的音响效果来模仿交响乐中一些乐器的演奏方式,如维多尔《哥特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谱例4):
谱例4
这一种伴奏织体既不属于键盘乐器的常规伴奏织体,也不属于其他任何一件乐器。但是它能演奏出弦乐震音般的效果,这一特点被维漾、梅西安等人后来扩展为用管风琴去模仿车水马龙的嘈杂声、大自然的鸟叫声等,为管风琴进入近现代时期打下了基础。
(四)对传统音栓配置要求的创新
巴洛克时期,每个管风琴演奏家都可以根据乐谱做许多自由即兴的发挥,包括音栓配置也由演奏者自己根据音乐风格和琴的特性进行自由选择。卡巴耶-科尔对音栓音色进行了改良,使基准管(Principal)、弦乐管(Strings)、笛管(Flute)、簧片管(Reeds)中的每一个音栓都有了自己的个性,更加贴合管弦乐队音响效果的多样性,作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音栓配置的要求。
如在维多尔《哥特交响曲》第二乐章中(谱例5),作曲家分别用了笛管(Flute)、基础音栓(Foundation)和古大提琴(Gambe)的音栓,来模仿长笛、小提琴和低音提琴等乐器的音色。
谱例5
在管风琴交响曲中,最为常见的音栓组合是基础音栓(英:Foundation,法:Fonds),即同时拉出基准管、弦乐管和笛管。这三个系别的音栓可以对应管弦乐队中较为柔美的弦乐组和木管组的音色,而簧片音栓则模仿铜管组,通常利用簧管活栓(Anches Ventils)控制发声[8],乐谱开始处常常会有“簧片音栓准备(Anches préparees)”这样的标记(谱例6)。
谱例6
这样的音栓配置设计不仅能逼真地模仿管弦乐队中铜管组进入和退出的效果,也使演奏者能够更为轻松地将音乐直接渐强一个层次,既给演奏者和助理带来便利,同时也增加了管风琴音色变化的层次感和多样性。
三、管风琴交响学派对后世的影响
管风琴交响学派打破了原有的管风琴教会音乐的束缚,跳脱出巴洛克时期键盘器乐体裁的框架,将器乐本身特点和时代新兴的音乐体裁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管风琴交响学派的影响范围扩展到全世界,这一流派作品中的一些音乐表现手法也常常被后人所借鉴,比如梅西安的作品常见组曲末乐章中加入法国托卡塔来表现欢快喜悦的音乐氛围,推动乐曲不断前进,到达音乐情绪的最高点,使乐曲结束在气势恢宏的音响效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