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方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2020-08-27张龙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95期
关键词:审题习惯审题能力小学教学

张龙辉

【摘要】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指引学生找到正确的审题方法,从而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本文就小学生数学如何巧用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审题能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教学;审题能力;审题习惯;方法

学生很多时候会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评讲的题目听的很懂,但在数学知识检测时,完成相似题目或者相同的题目又出现“无从下手,频频出错”的现象。 这个现象很多时候被错误的认为是学生在做题时粗心导致的。其实,我们在深究其中原因会发现,经常出错都用粗心来找借口是对学习的一种逃避,归根究底一是学生在做题时没有很好的审清题目意思,没有真正理解题目数量关系;二是学生没有掌握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古语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笔者根据学生出现审题不清,不明的情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掌握审题方法的习惯培养。为此,让学生巧用“五招”来进行审题,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信心。

一、审题的重要性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效的审题直接影响了学生正确地分析掌握题目中数学信息,采用合理的解题思路正确解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比较占据优势,同时思维会很活跃,甚至大部分情况下会出现思维跳跃。学生做题时,大部分会习惯性一眼扫过题目就动笔解答。这部分学生通常不能很好地对题目中零散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不能搞懂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匆忙答题导致出错。长期以往,学生普遍会出现受挫心理,一遇到较难理解的题目或者文字较多的题目就选择放弃,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大大降低。

通过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全面掌握并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能自主完成读题到审题的过程,从而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这过程不仅能消除学生因受挫心理产生的懒惰与依赖的学习情绪,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养成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全面和谐教育。审题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数学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审题能力和阅读能力也要同步发展。

二、巧用方法,提高审题能力

1.巧用“点读”方法,提高审题能力

因为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读题比较马虎,出现跳跃式读题。这部分学生会粗略的对题目阅读一遍,只是看了其中的个别几个关键词或者看到做过类似的题目时只浏览了题目的前面半部分或者后面半部分就匆忙下笔解答。这样读题的后果就是学生连题目要求、已知条件都没理解清楚,解答自然是错误的。

读题是审题重要的第一步。在读题时学生要做到不随意漏字、不跳读,认真把题目字词完整的读顺。这就要求学生读题时要做到“四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课堂教学中或课后练习,凡是做题要读题时要求学生一定要用手指或者笔点着题目的字词来读,初步了解、理顺题目意思。对于较难理解的题目,要求学生多读两到三遍后推敲题目中的字、词、句,准确理解题目意思,寻找解题思路。

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点读”的审题习惯,保证在读题时做到眼手口心合一,准确理解题目,找准数学信息。低年级数学图文信息较多、较散,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在边读边观察的过程中提取数学信息,从而训练准确地抓住关键信息,达到培养会读题的能力。

数学的题目文字表达都是很简练的,看起来文字不多,但是需要学生能够学会品读每一个字,从字词句中寻找出“重点”“关键点”。因此,学生对题目多读几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读题,学生就能由浅入深地理解题目。

2.巧用“圈画”方法,提高审题能力

在学生读题时,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往往是理解题意的关键。其中最常见的是抓关键词理清数量关系。常用的关键词有“乘”“除”“除以”“积”“和”“差”“比…多”“比…少”等等 ,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数学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题目中会有很多如平均分、旋转、平移、顺时针、面积、周长等各种各样的数学术语,这些数学术语其实就是学生审题时要注意的关键词。

在读题时把它们用笔圈起来或者画线段标注出来,便于学生在读完题目后提醒自己看清楚题目的已知信息和考查的知识范畴。这有助于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题目意思,辨别解题思路方向。

例如,“ 6.5乘1.3与4的和,积是多少?”这题的问句是“积是多少?”,找到关键词“乘”“和”“积”,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最后一步是求积,应该用乘法。学生很容易理解要先求和,再求积,列式为6.5×(1.3+4)。

教师让学生有意识地通过“圈画”关键词、“重”读关键词,是强调让学生把需要注意的关键地方“重”读,明确解题注意的地方,可以进一步提高审题的正确性。

3.巧用“转述”方法,提高审题能力

对于精炼、文字较少的数学题目来说,有些题目会隐藏很多数学信息,如果学生不仔细琢磨题目文字,很容易导致出现审题不清、题意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把题目隐含的数学信息通过把原题转述成比较通俗易懂的题目。也是就将抽象、难懂的题目转述成由已知条件和问题都相对应的逻辑关系,以便能简单地解读题目,达到解题效果。

例如,六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水结成冰后,体积大约增加    ,现有20L的水,能结成多少立方分米的冰?”对于这道题,部分学生只是看题目字面意思会比较难理解冰和水之间的变化关系,如果在多读几遍题目后可以转述为“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大约比水体积增加了    ,现有20L的水,能结成多少立方分米的冰?”这样学生都能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又例如,“甲数比乙数多8,已知甲数是56,求乙数”,部分学生会看到“比…多”就列式“56+8”求解导致出错。其实这道题应该转述理解为“甲数比乙数多8,甲数大,乙数小,乙数比56小8”,正确列式为“56-8”。可见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审题时将原题中一些重要的数学信息或者隐藏数学信息“转述”成比较通俗易懂的数学信息,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审题。

4.巧用“画图”方法,提高审题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常常需要借助具体的生活中直观形象的物体进行思考。巧用“画图”方法来帮助学生审题,可以在审题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画图可以把繁杂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图表,变成直观化图形语言,便于快速输入到大脑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画图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画图中使问题中的重点数量关系显得更加形象、具体,便于理解对应的数量关系,進而促进学习思考,达到学习效果。

例如,有关方向的问题“体育馆在学校的东南方向,学校在体育馆的( )方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解决,分别画出学校和体育馆的方向坐标进行判断。又例如“用5个棱长为1分米的立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为了更好理解拼成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多长,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画出拼成后的图形,标注长宽高,然后就很容易计算出表面积和体积。通过画图理解,发现学生出错率会大幅降低。

由此可见,巧用“画图”方法,学生把通过构图方式把有用的数学信息清楚地展示出来。这样可以利于学生能够快速审题、高效地完成解答。

5.巧用“标数字”方法,提高审题能力

对于一些情境背景知识介绍比较多、题目文字量较长、相关量比较多的数学题目,大部分学生会出现读完题目后对前面的数学信息出现了遗忘,导致解答书写时频频出错。为了避免学生对选择有效数学信息不再犯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题中标注出问题中量的数学信息,以此提高审题正确性。

例如, “六年级1班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5。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一不小心很容易看错题目信息,特别是第三问中,很多学生会因为把男女生人数看错,列式“4÷5=     ”导致出错。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圈出条件和问题中“男生”“女生”“全班”关键词,并在下面分别标上数字信息“4”“5”“9”,这样就可以避免看错数字,准确利用相关数学信息解答题目。

因此,在审题时做适当的标注数字,可以保证选择正确有效的数学信息,解答就不会发生错误。

三、结语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有序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耐心,引导其掌握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审好题,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扎实基础,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重视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增强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苏海滨.搭建“脚手架”,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A].2019年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江苏省教育学会,2019:4.

[2]何振义.谈小学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154.

[3]王素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读题与审题”能力[J].中国新通信,2018,20(07):213.

猜你喜欢

审题习惯审题能力小学教学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刍议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浅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