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时空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0-08-27黎燕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9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黎燕林

【摘要】历史时空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养成正确的思维品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逻辑联系能力,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引入全球视角把握历史的整体性以及跨越学科鸿沟,还原历史的整体面貌。

【关键词】历史时空观;核心素养;全球视角

历史时空观是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其中一个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一种思维模式,它打破了原有的那种看待历史的孤立性、片面性、僵化性的思维模式,为国家培养新型的建设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培养學生的历史时空观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好比我们要建成一座高楼大夏,先从打好地基开始,不然,底盘不稳,大夏总有一天也会摇摇欲坠,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下面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探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历史时空观念。

一、历史时空观念的概念阐释

历史时空观是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而“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时空观,是指对事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上联系的思维方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事件和空间上或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与备课的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我们历史要学习什么?我们希望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希望学生拥有怎样品质与三观?学生能否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能?“当学生毕业之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她什么样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当学生投入到现实社会中的时候,能够对认识的对象用时空观来分析和考察。

二、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内容分析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要学生知道洪秀全这个历史人物,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再次,在学生的认知层面上,进一步提示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最次,教师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延伸,让学生认识太平运动失败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紧闭的中国大门被打开。帝国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在加深民族危机的同时,激化了阶级矛盾。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它提出了反封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编》等纲领性文件,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虽受阶级及时代局限最终归于失败,但其影响十分深远。学生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的过程中,思考和认识农民运动的局限性,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各种图片,最好图文并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教师个人的语言魅力,把学生带入到太平运动时期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升华,明白多难的民族产生雄健的精神。

三、历史时空观的运用与体现

(一)兴趣入手,启发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联系性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很强的逻辑联系性。比如,在开始上《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节课之前,可以播放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某一个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提出问题: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造反运动?也有人说太平天国是一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由此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如果有学生认为是造反,那么理由又是什么?这样就能引出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这就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回忆教材的联系性,也就是前面两节课所学的鸦片战争的爆发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比如,沉重的赋税负担导致农民吃不饱饭,只能起义,那起义去哪里呢?肯定去能吃饱饭的地方,所以太平军占领了清朝的财富核心区。长江中下游刚好是清朝的财富核心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继续启发学生联系一下现实社会,一般来讲,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交的税也就越多,养的人也就越多。清朝被太平军占领了财富核心地带,中央财政面临困境,而且还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无兵可用,这就迫使清政府起用汉族地方官员。所以,这就解决了学生的一个疑问,曾国藩、李鸿章会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原因,也就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感受历史事件之间、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

(二)强调历史时间的重要性,加强历史时空观念

学生要掌握最基本的历史信息,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份,这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历史,清楚地知道每个历史事件的具体脉络。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间是1851-1864年,提醒学生做好笔记。并设问:我们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还有哪个历史事件是发生在这一时间段之间的?学生得出答案,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在其中。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学会制作历史大事年表,这样容易构建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加深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理解。

(三)提供史实材料,解决学生疑惑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在教授太平天国这一课的时候,可以搜集有关史料,让学生加强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特别是在新课标的改革之下,如果学生历史史料分析能力太差,特别是一点都不懂分析史料,那对于现在升学评价仍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看会吃亏的。例如,我们要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可以运用下列两则材料:如“松、太利在棉花梭布,较稻田倍徙,虽暴横尚可支持。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则木棉亦不可待。”又如“偶念粤西近日情势,如人满身疮毒,脓血所至,随即溃烂,非得良药重剂,内扶元气、外拔毒根,则因循敷衍,断难痊愈,终必有溃烂不可收之一日。……草莽之间,狡焉思逞者,即无事之区亦将乘间窃发。闻诸父老之言,桑梓之隐未知何日已也。”

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得出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是外国商品的不断涌入,对国内商品的沉重打击。二是鸦片战争失败,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导致白银大量外流。三是清政府面临巨额的赔款,只能把压力转嫁到人民身上,各级官员贪赃枉法,搜刮民脂民膏,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四)全球视角分析问题,还原历史原貌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英国帮助谁?是太平天国还是清政府?而我们的教材中已经明显给出了答案,英国帮助清政府,这一点学生不难发现。如果我们只是这样孤立的分析,用单一的视角来看,认为清政府是坏人,洋人也是坏人,坏人都是一伙的,那么他们互相帮助应该不奇怪。但是,如果我们把另外一条线索拼凑起来,你就会发现奇怪的地方了。根据前面的分析,强调时间的重要性,也就是给学生提供另外一个思考的维度,也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后13年中,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好爆发在这一时期。矛盾的地方来了,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曾火烧圆明园,可是在天平天国运动中又帮助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用全球视角来看待这件事,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原来当时在1857-1858年,印度爆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虽然起义最后失败了,但是给英国的打击也是不小的。1857年中英正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印度的民族起义让英国有点分身乏术。虽然起义被镇压了,但也彻底改变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方式。也正是由于印度民族大起义,开始让英国人反思自身,如果也像以前那样直接统治印度来统治中国,英国自身的财力是难以承受的,于是倒不如扶植一个已经腐败的政府来统治中国更好。况且清政府比太平军更容易控制。毕竟,英国向来重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点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能看出来。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英国人会公开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了。

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切入全球视角来分析问题,让学生明白学历史,读历史,不仅只是在读历史事实本身,一旦我们发现史实与史实之间的联系,我们所认识的历史又是另一个面貌了,这不正是印了那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跨学科交叉,心理学与历史学的结合

“历史学科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因此在历史学习中我们需要跨越学科鸿沟,最大限度追求整体面貌”。作者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本心理学领域方面的著作中,里面就有涉及到一个大开脑洞的观点。他认为太平天国的兴起是源于一种集体幻觉。最开始是洪秀全一个人的幻觉,把自己当成了上帝的代言人,后来这种幻觉影响了杨秀清、萧朝贵等人,他们也出现了同样的幻觉。成了洪秀全的合伙人之后,又一起去影响士兵、百姓,让他们和自己一起斩妖除魔,建立一个相亲相爱的太平天国。可是最后呢,哪里是什么太平天国,明明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和不断地自相残杀,一切的美好和憧憬都是假象。集体的幻觉也是会改变历史的。教师如果能引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再与历史知识的结合,历史原来也是可以很有趣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中运用历史时空观的思维方法来帮助分析历史问题,能让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有更深入地认识,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不过,要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将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右西,赵亚夫.中学历史教学法(第4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6).

[2] 沈红燕.运用“三基四法”培养学生历史時空观的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9(1).

[3] 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册)[M].中华书局,1982(31).

[4]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M].岳麓书社,2008:491-492.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