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口腔运动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研究
2020-08-27杨凯红
杨凯红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重症医学的发展,早产儿救治成功率越来越高。早产儿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导致吸吮和吞咽功能障碍与不协调,需要通过管饲喂养一段时间后,再过渡为经口喂养直至完全经口喂养。有研究[1-2]显示,口腔运动干预能解决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的问题,对缩短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提高喂养效率、增加摄入奶量等起到促进作用。口腔运动干预(Oral Motor Interventions,OMIs)是指在早产儿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时期采取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口腔刺激(Oral Stimulate,OS)等方法,对吸吮、吞咽、呼吸相关组织或肌肉群进行感官刺激,旨在影响口腔机制的生理基础并改善其功能,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3]。本研究通过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提高其经口喂养能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4 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胎龄 28~34 周;(2)出生体重 1 000~2 500 g;(3)Apgar评分≥8 分;(4)生命体征平稳;(5)管饲喂养;(6)无先天畸形。排除标准:(1)先天性疾病;(2)重度窒息;(3)严重感染及合并症;(4)小于胎龄儿。按照住院时间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早产儿监护人知情同意。两组早产儿在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Apgar评分、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喂养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按照早产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和胃耐受情况实施早产儿常规护理。对不能经口喂养的发热早产儿使用间歇注射器吊式管饲喂养,待其吸吮、吞咽能力增强时,使用奶瓶喂养,每3 h喂养一次。
1.2.2 观察组 在早产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由Fucile等[4]设计的早期口腔运动方案,即口腔刺激12 min(脸颊、嘴唇、上颚、下颚、舌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3 min。由护士每次在喂奶前15 min实施,每日一次,直至完全不需要管饲喂养。护士在进行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时,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脸色、血氧饱和度,如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心跳呼吸暂停、窒息或者心动过缓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具体步骤:(1)将手指分别放在早产儿脸颊外部和脸颊内部,向耳垂方向来回刺激两次,时间30 s。(2)口唇刺激:将手指放早产儿一侧嘴角,沿口唇方向缓慢移动至另一侧嘴角,来回刺激两次,时间为30 s。(3)滚动口唇:将拇指放在早产儿的口唇内侧,食指放在口唇外侧,缓慢轻捏口唇,共两次,时间30 s。(4)上、下颚刺激:以手指轻轻按压早产儿舌部,然后将手指移到硬腭处,刺激上腭,刺激早产儿吞咽,提高软腭活动度以及吸吮能力,时间1 min。(5)牙龈按摩:将食指放在早产儿一侧牙龈外周,轻轻按摩牙龈两次,时间30 s。(6)舌刺激:将食指放在早产儿舌根部,轻推舌至中位线,共两次,时间15 s,然后将手指放在舌苔面,在上颚处轻按3 s,按摩两次,时间30 s。(7)诱导吸吮:将一手指放在早产儿口中轻轻颤动,引发其吸吮,时间15 s。(8)非营养性吸吮刺激:将奶嘴放在早产儿口中,时间3 min。
1.2.3 观察指标(1)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第一次使用奶瓶经口喂养≥5 ml/次的时间。(2)完全经口喂养纠正胎龄:连续48小时不需要管饲喂养,经口喂养每次奶量达120 ml/(kg·d)的时间。(3)过渡时间: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到完全经口喂养纠正胎龄的时间。(4)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
1.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和t检验,组间非等级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l)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观察组(n=60)P值出生时胎龄(周)出生时体重(g)Apgar评分(分)性别(n)项目 对照组(n=60)30.74±1.79 1 579±259 7.66±2.63 28 32女男30.56±1.81 1 583±296 7.98±2.10 26 34 t/χ2 值-0.153-0.799 0.126 0.017 0.865 0.362 0.569 0.513
2.2 两组经口喂养情况比较
两组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和静脉营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经口喂养纠正胎龄、过渡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2。
表2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s)
指标 对照组(n=60)34.02±1.62 35.81±1.38 13.20±5.99 25.62±13.13 12(10~12)19(10~28)36(25~55)3.89±1.57观察组(n=60)P值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周)完全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周)过渡时间(d)静脉营养时间(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d)留置胃管时间(d)住院时间(d)喂养效率(ml/min)32.98±1.27 34.63±1.26 9.61±4.32 25.39±13.52 9(8~11)14(8~26)34(20~42)5.26±1.82 u/t/z值-0.860-3.010-2.710-0.020-3.396-2.691-2.864 4.536 0.413 0.003 0.008 0.897 0.001 0.008 0.002 0.001
3 讨论
3.1 早期口腔运动有助于缩短早产儿留置胃管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过渡时间
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存在呼吸、吞咽功能障碍,需要通过静脉营养和管饲来维持营养。生理性体重下降程度和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能及时反映新生儿当前营养是否满足其体格发育的需要。有研究[5]指出,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可刺激口腔内的感觉神经,兴奋迷走神经,使胃肠活动增加,从而促使胰岛素、胃泌素和胃动素分泌增加,促进胃肠黏膜生长发育和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口腔运动干预能够促进早产儿吸吮和吞咽反射的建立,提高协调性,改善喂养效果[6]。表2显示,观察组留置胃管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完全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早期口腔运动有助于缩短早产儿留置胃管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过渡时间,与张岚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身长和头围增长,缩短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口腔运动能刺激口腔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胃泌素、胃动素和胃酸分泌,有助于早产儿喂养以及营养物质消化吸收[9-11]。NNS有利于增强早产儿安全感[12],促进早产儿神经发育,提高吸吮和吞咽功能及其协调性,建立经口喂养模式,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缩短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杨春燕等[13]研究表明,OMIs有助于加快喂养进程,改善喂养表现,提高喂养效率。
3.2 早期口腔运动有助于缩短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和住院时间
Fucile等[14]研究表明,OMIs有助于早产儿更早接受母乳喂养,促进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功能协调发展。有研究报道[15-18],综合口腔运动干预和个性化半需求喂养法可以改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缩短进入完全经口喂养所需的时间且不增加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对出院后开展母乳喂养有积极意义。系统化喂养管理策略可加快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进程,提高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发育水平[19]。利用初乳进行口腔护理可以降低早产儿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喂养进程,同时提高早产儿免疫水平[20]。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并在家属接待日向早产儿家属介绍母婴同室以及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该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和住院时间明显小(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早期口腔运动有助于缩短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相关研究[21-22]结果一致。可能与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的吸吮能力及喂养耐受力有关。
4 结语
早产儿住院时间取决于早产儿实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本研究发现,早期口腔运动有助于缩短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完全经口喂养纠正胎龄)、过渡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效果,且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