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逆向思维,构造高效课堂
2020-08-26鲁大竹
鲁大竹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多角度解读、多层面训练,让学生摆脱传统的思维框架,形成逆向思维的能力。本文主要从逆用数学公式、促进深度理解、加强点拨提示、关注个体差异等角度阐述初中数学逆向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逆向思维;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传递,还要带领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获得思维水平的提升、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不仅要掌握正向思维,还要发展自己的逆向思维,让两者相互联系、协同发展,能促进问题的转化,在认知体系建构中形成互逆的关系。逆向思维能摆脱传统思维的约束,采用未曾用过的方法进行探索,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从而使思维变得灵活多样,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教师要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逆用数学公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运算之间是可逆的,如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学生在应用中常会出现公式混淆的错误,他们缺乏变通的意识,不会审题,不能根据题目的特点进行解题。有的学生因方法混乱而出错,教师在传授方法的同时,要与学生一同分析,帮助学生合理地应用方法。有的学生思路呆板,不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有的学生面对困难,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因而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公式往往是双向的,如果学生只注重从左到右的推理,而不能反向使用,就会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局限。教师要教会学生展开、聚合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进行反向计算,如在计算“20192-2020×2018”时,如果不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去计算是复杂的,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转化,将原式变为20192-(2019+1)(2019-1),这样就会简单得多。
二、促进深度理解
很多学生在計算中会出现两方面的错误,一是过程错误,一是策略错误。教师如果直接将公式灌输给学生,再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强化,让学生学会套用公式,这样学生就不会对公式进行灵活转换。教师要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变形公式,让学生感受逆向思维带来的好处。教师要摆脱背公式、记定理的方法,要教会学生知识来源,让他们能灵活掌握公式定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乐于接受逆向思维的训练。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用正向思维去思考问题,没有形成逆向思维的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逆向思维,引导学生能从正反两个方向去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摆脱思维定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意识到正向思维难以解决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从反向思考,这样能促进学生多元化解决问题。
教师要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让他们不再困囿于知识的“沼泽”。如在学习“绝对值”概念的时候,学生要明白绝对值表示的是距离,因而它的结果是非负的,如果换个角度,进行反向思考,学生就易于理解了。学生在化简“一元一次方程”时,变形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逆向分析,找出其中出现的问题,再与自己的思考过程加以对比,这样能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三、加强点拨提示
教师在讲解定义、定理内容时,要理解其中的可逆部分,与学生一同进行反向推导,这样能促进学生反向思维能力的提升。如果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可以将推导的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反向推导。如在学习“绝对值”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绝对值等于5的数是多少?有一位学生回答是5,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数轴进行思考,说说到原点距离等于5的点是不是只有表示5的这个点?学生观察数轴不难发现,在原点的左右两边会各有一个点,因而能轻易地回答出除5之外,还有表示-5的点。教师引领学生进行逆向思考,不只是让学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而要让学生形成逆向思考的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留有一些习题,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让他们学会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认知背景、学习兴趣各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均衡的发展,同时也要因情施教,对一些接受能力不足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引导,多让学生训练一题多变的问题,让他们学会从多角度去探索,同时能避免学生理解不透彻、不深入的情况。总体而言,初二年级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要好于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要好于初二年级,因而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学生抓起,在概念的解读、公式的运用等方面都要强化点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多点拨,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要开展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袁海丽.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的开发与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2(12).
[2]刘影,冯立坤.反例构造在数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