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在春天》

2020-08-26何雨婷

北方音乐 2020年14期
关键词:曲式舒伯特钢琴伴奏

何雨婷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曲家,也是西方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和典范,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仍然坚持创作艺术歌曲,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这些艺术歌曲的歌词均与德国古典、浪漫诗人的诗作相关联。舒伯特把高情调、高境界的文学诗歌作为歌词,将诗词的内容创作成歌曲,合理地运用了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艺术歌曲(Lied)的创作技法,完美地与抒情性、戏剧性的音乐曲调相结合,配上钢琴伴奏,创作出了结构短小、内容精致的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在春天》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晚期作品,于1826年3月创作,这首歌曲的歌词选用了德国浪漫派诗人舒尔茨(Ernst Schulze)在1813年6月29日-1817年2月17日撰写的《诗歌日记》中的一首诗。舒尔茨的《诗歌日记》由布罗克豪斯(Friedrich Arnold Brockhaus)于1822年出版。艺术歌曲《在春天》在舒伯特逝世后的1828年发表,作品号为posth.101 no.1 D882。英国著名音乐学家、作家、钢琴家格雷厄姆·约翰逊(Graham Johnson)建议:把舒尔茨《诗歌日记》中舒伯特运用创作艺术歌曲的十首诗整理成一组小型声乐套曲,将其命名为《在荒野的小路上——诗歌日记》(Auf den wilden Wegen—Poetisches Tagebuch/On the wild paths—Poetic Diary)。其中的歌曲《在春天》向我们这样讲述:作者在微风拂面的春天,回想了自己的一段恋情,这段恋情既有相爱的甜美。又有失恋的惆怅,还有对情人的依依不舍,情感丰富但意境恬淡。

一、《在春天》曲式结构分析

艺术歌曲《在春天》作品结构为与复三部曲式有联系的回旋曲式(图示1)。主部的多次反复,并用共同部分把几个单独的三部曲式串联起来,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回旋曲式。第一到第四小节、第十七到第二十小节、第三十三到第三十四小节、第四十一小节和第五十小节分别为A、A1、A2、A3、A4段;第五到第十六小节为B段;第二十一到第三十二小节与第四十二到第四十九小节为C1段;第三十五到第四十小节为D段。从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来看,也是一个典型的回旋曲式结构。

图示1 《在春天》曲式结构(与复三部曲式有联系的回旋曲式)

二、歌词的内容与结构

艺术歌曲《在春天》的中文意思是:我静静地坐在山坡上,如此晴朗的天空,微风飘荡,在那里,我曾迎向春天的第一缕阳光。当我走在她身旁,感到如此的快乐、如此的亲密、如此的亲近;在那清澈的流水、暗泉深处,是美丽、蔚蓝而明亮的天空,她仿佛在天空上。看,那缤纷的春天,已经盛开的蓓蕾和鲜花,但所有的鲜花各不相同,我采的那朵花,在她所采过的那根枝头上!如今景色依旧,那花、那田野,太阳未曾暗淡,也没少点明亮,泉水的倒影也不曾褪色,然而变化的只有意志和幻想,欢乐被争吵取代,爱情的欢乐已经消失,只留下悲伤的爱情。假如我是只小鸟,在那山丘上,我将停在这里的树枝上,为她唱首甜美的歌曲,吟唱整个漫长的夏夜,在整个漫长的夏夜里,我为她歌唱。

从诗歌结构与歌词大意看,共分为四段:第一、二段均描写在缤纷的春天,仰望晴朗蔚蓝的天空,观赏着盛开的鲜花,感受微风拂过的原野,回想起和情人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第三段叙述虽然依然是春天的美景,但是甜美的爱情消逝了,只留下了悲伤的爱情,美好欢乐的爱情被争吵所取代,就像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第四段叙述又回想起春天和情人的美好时光,也希望能继续和情人在一起,为她唱首甜蜜的歌,度过长长的夏夜。

三、歌曲演唱的处理

《在春天》整首歌曲旋律优美,结合诗歌的大意在调与调性上都有着不同的转换和改变;力度上,由于整首曲子大多以pp为主,演唱者要控制好声音的力度,不可以唱得太强,以免破坏了歌曲的旋律性与歌唱性;也不能唱得太弱,给人听起来声音太虚,音质不实。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一段时音色要非常柔和圆润,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享受。进入第二段转入g小调后,在演唱时要做一些改变,比如:音色比第一段要暗淡,力度比第一段要更弱,但在情感上要比第一段要略微激动,表现出争吵的爱情。随着第二段的结束又转回了G大调,虽然在演唱的力度上和音色上与第一段相同,但与第一段不同的是要唱出欢快的乐感,表现出对甜蜜爱情的回忆、和情人在一起唱歌而感到高兴的情感。

在演唱时,要正确地运用呼吸方法找准声音的位置,正确地运用喉腔、鼻腔等共鸣器官来调整声音的音量并美化声音的音色,从而体现出整首歌曲的情景。在演唱时,还要准确地理解诗词大意,比较精确地诠释这首歌曲的演唱,这样就能比较清晰地展现这首歌曲的意境,让听者感受每个段落不同的情感。

四、钢琴伴奏的弹奏处理

钢琴伴奏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演奏时,需要很好地掌握钢琴伴奏织体速度、力度的变化;准确考虑歌曲的调性、旋律、节奏、曲式结构、和声织体等因素;结合诗词的大意、音乐戏剧性特点、情感的表现和音乐形象的生动刻画,完美地与声乐部分融合在一起,更好地渲染艺术歌曲的气氛、营造诗歌的氛围。

开头的第一到第四小节,作为歌唱性的声部,用pp的力度表现出右手的旋律,搭配左手反复演奏的低音声部,表现出春色的美好,带动演唱者的情绪,让听众想象出和恋人在一起甜蜜的爱情故事,使演唱者与听众更快地进入角色。

第十七到第二十小节的前半部分,钢琴伴奏的旋律与开头的四个小节相似,但舒伯特在音型上作了改变,右手快时值的十六分音符,配上左手八分音符的伴奏低音来帮助演唱者投入更丰富的情感,再现出美好的春色带给人的愉悦心情,这种音乐情感一直持续到歌曲的第二段。

整个第二段的钢琴伴奏部分一直在延续第十七到第二十小节的伴奏音型,在旋律、和声、力度和音乐情感处理上虽然与前奏和第一段相似,但歌词的内容与第一段有所不同。进入到连接部第三十三至第三十四小节,舒伯特将G大调转入平行小调——g小调,过渡到第三段。钢琴伴奏部分的节奏不仅有十六分音符外,还加入了音型,用钢琴轻巧地演奏这种音型的节奏来展现出与爱人的争吵。

第三段,钢琴伴奏部分的和弦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厚重,力度也渐渐递增到fp,与前奏、第一段和第二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呼应了这段诗词感叹依旧是美丽的春天,但却留下了悲伤的爱情。第四段又转回了 G 大调,钢琴伴奏要轻快地弹奏十六分音符来搭配歌唱性的旋律,精确地呼应第四段的歌词。

五、结语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音乐质朴无华、曲式结构简洁精练,一目了然。诗意般的歌词,在作品中体现出维也纳古典传统与浪漫主义新思潮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研究舒伯特的作品,无论是从旋律、和声、调性、曲式结构及伴奏部分来看,他都巧妙地将音乐与诗词融合在一起,通过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深刻地表现出恋爱的感受。他的艺术歌曲不仅充满了诗意,还微妙地表达出了戏剧性的气氛,也体现出他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

晚期作品《在春天》富有高情意的文学色彩。结合诗词段落,对比其他艺术歌曲,《在春天》的曲式结构上运用了回旋曲式,也是这首作品的独特之处。研究分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不但可以提升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和音乐情感的表达,也更大程度上提高了钢琴伴奏艺术指导的能力,更为诠释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艺术歌曲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曲式舒伯特钢琴伴奏
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的运用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钢琴伴奏的多元化思维和综合素养*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合格钢琴伴奏者基本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强化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意识 加大钢琴伴奏能力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