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乔治克拉姆《大宇宙Ⅰ》第四首《十字架》的创作

2020-08-26

北方音乐 2020年14期
关键词:记谱十字架音程

张 弛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一、简介克拉姆及《大宇宙Ⅰ》

乔治·克拉姆,20世纪美国著名的先锋派作曲家、教师,1929年出生于美国,父亲是名乐团笛手、指挥家、编曲家;母亲是名大提琴家,他从小就被家庭浓厚的音乐氛围所感染,1950年开始学习作曲,并于1959年获得作曲博士的学位。

克拉姆的音乐创作十分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力,在作曲手段、演奏方式上都力求打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响;在记谱上和演出形式上也十分具有独创性。

其音乐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纯器乐作品创作时期(1954-1962年),代表作品有《无伴奏大提琴独奏奏鸣曲》,这时期作品受到勋伯格、韦伯恩等人的影响,开始尝试性使用十二音作曲技术;第二个时期为个人风格形成时期(1963-1969年),代表作品有《夜曲Ⅰ》《夜曲Ⅱ》《牧歌Ⅰ—Ⅳ》等,都是十分著名的作品,还有《时间与河流的回音》,作品中管弦乐器的使用十分出色,并获得了普立兹奖,这个奖项是作曲家的最高荣誉,这也确定了克拉姆在20世纪初的地位;第三个时期为巅峰时期(1970-1974年),代表作品《大宇宙Ⅰ》《大宇宙Ⅱ》就是在此时期完成的,另外还有《孩子们的原始回声》《鲸鱼之声》等,作品的音响效果都极其惊人,都蕴涵着克拉姆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期克拉姆将个人风格与音乐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

《大宇宙Ⅰ》是在1972年开始创作,为扩声钢琴创作,参考了天文学黄道十二宫(“黄道”是天文学术语,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轨迹;“十二宫”由希腊传来,意指十二个星座)而创作的十二首幻想小品,共分三组,每组四个乐章的演奏不间断,且在每一组的第四个乐章都采用独特的记谱方式,例如本文将分析的第四首采用的就是十字架记谱方式(即整体谱面呈现十字架形状),另外第八首采用圆圈形记谱方式,第十二首采用螺旋形记谱方式。

《大宇宙Ⅰ》中的十二首作品对应十二宫,但是对应的顺序并不是把第一宫“白羊座”对应的第一首演奏的作品,如第一首作品曲名《原始的声音》对应的第四宫“巨蟹座”;第二首作品《海神》是对应第十二宫“双鱼座”;本文将分析的第四首作品《十字架》对应的是第十宫“摩羯座”。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出于随意,这与克拉姆的生活经历有关系,。他从小在家庭氛围中接受古典作品、浪漫主义作品的熏陶,了解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思想;接着学习现代作曲技法,这古典与现代之间的碰撞,必定引起了克拉姆对于音乐的思考,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在后期克拉姆个人创作时期,在作品中加入了许多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人类从最初愚昧无知的起源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混沌、曲折、挣扎,慢慢走向一个现代的人类大社会。仅在作品《十字架》中就可以发现克拉姆对于空间的漫无边际、生命的缥缈以及巨大宇宙中无限的沉寂等一系列的描绘,也正因此克拉姆对音响的要求十分细致,力求营造出宇宙中的虚无缥缈的状态,所以使用了多种发声技巧,如运弦、人声、加入物品等。

二、作品《十字架》的创作

《十字架》的创作并不是传统音乐的形式了,脱离了传统节奏、节拍的概念,采用了最小时值为演奏单位的方式(每十六分音符演奏速度为40)。其记谱方式采用十字架形式,这主要是为了从视觉上刺激听众及演奏家来了解到作品的特殊意义。作品也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演奏记谱方式,如“”代表演奏大约7秒钟;“”代表长音延迟记号;“”指按照谱例所示进行颤音。

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由A、B、C三个部分组成(演奏顺序分别先是十字架的左边A部分,接着十字架右边B部分,最后演奏十字架中间C部分),A部分由两个不同的音高组织主题材料组成;B部分是A部分的两个主题的变化重复;C部分是短小音高结构音型的不断变化反复,属尾声性质。

作品结构图如表格:

《十字架》平行部分 尾声A B C

作品并不能用传统的曲式结构图来形容,但内部仍有结构逻辑,A、B部分根据其音高组织材料为平行部分,C部分为尾声。

1.音高组织分析:A部分由两个音高组织材料组成,第一个音高组织材料(以下简称材料Ⅰ),为“七组上行进行的柱式和弦”,材料来自《大宇宙Ⅰ》十二首中第一首开头部分的材料,如下图例1(上图为第一首开头部分,下图为此首材料Ⅰ):

谱例1

材料Ⅰ的七个柱式和弦,包括下方倚音和弦的基本音型都是“0、3、5”(也就是每个音高距离3个半音,音响效果较为昏暗)。另外这些和弦的低音之间的无序音高音程分别是“2、3、4、2、3、4”,如下图例2:

谱例2

第二个音高组织材料(以下简称材料Ⅱ)为“三音迂回进行加七秒延迟”三音为B、F、G,音级采用数字标记为11、5、7,按照三音基本型排列法:

①找开始音与结尾音间的音程关系为所有排列中最小;

②找第一个音与第二个音间最小音程关系的;

③重复第二个步骤,得出最终排列。

三音得到的排列为5、7、11,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三音基本型,通常会将起始音换为0,同样音程关系置换,最终得到基本型为0、2、6。其中音程级为1的0个、音程级为2的1个、音程级为3的0个、音程级为4的1个、音程级为5的0个、音程级为6的1个,得出其音程级向量为010101。

此三音的音高材料来自材料Ⅰ的前两组和最后一组柱式和弦的低音(音名相同,但音高位置不同)。如下图例3:

谱例3

B部分的材料来自A部分,B部分的第一个材料是A部分材料Ⅰ的上、下声部互换,A部分中上声部转至B部分中的下方倚音声部,音高位置相同;A部分下方声部至B部分上方声部、音域高了两个八度,如图例4(例中上图为A部分的材料Ⅰ,下图为B部分材料Ⅰ):

谱例4

C部分使用新音高组织材料:“人声”与“六个半音”(从#G到♭D)开始,这部分音高材料呈现碎片化,但仍有规律。

规律一:“E、♭B、D、#D、A、B”这个音的序列变化重复四次,如图例5:

谱例5

规律二:“♭B、G、A、F、A、B”的音的序列紧接着缩减重复,如图圈内所示,谱例6:

谱例6

规律三:“C、#C、A、B、G”这个音的序列,紧接着重复一次,这个序列是前面序列第一次重复时变化重复的后面部分,如图例7(折线部分):

谱例7

这种采用缩减重复的手法,更加确定了它(C部分)尾声的性质。

C部分采用了新的材料与A、B部分形成对比,并使用了其次短小音型和5秒或7秒休止变化反复,形成碎片化,并在ppppp的力度中结束,作品整体速度要求较慢,力度均较弱,体现了作曲家想描述时间和距离上的漫无边际。

作品音响分析:分析作品《十字架》的创作并不能只从其动机材料和音高组织分析,克拉姆的作品中对于音响材料的使用更是构成他个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克拉姆对于自己的作品音响要求十分精确,作品开头就标示“darkly mysterious”(暗黑地、神秘地),就奠基了整体作品十分昏暗神秘,制造一种朦胧、压抑的音响氛围,但这宇宙中也偶有碰撞,或者理解为偶尔想要冲破这种压抑的呐喊、发泄,就如C部分开始的“f f f ”。而且对于演奏家演奏作品时的力度处理、细小音色处理都要求标记十分明确,如自由延长时,时间为7秒、5秒;在画了连音线时,也会在演奏前方标明“sempre”(连续地、自始至终),可见克拉姆对于音响的追求多么细致。

虽是为了双钢琴创作,但音响材料并不止钢琴的弹奏、拨奏、泛音演奏,还加入了人声,在C部分开头部分的人声叫喊“Chri-ste!”,一个篇幅不大的作品的音响材料都用得如此丰富、绚烂。另外,这个人声部分力度较强为“f f f”,钢琴同时弹奏“六个半音”更是增加了音响强度,与之前刚结束的B部分形成强烈对比。

但从整个作品的音高材料方面看,动机材料并不是那么丰富,如材料Ⅰ来自第一首开头部分,材料Ⅱ来自材料Ⅰ,C部分是其次短小动机的一直变化反复,这较少音高材料和较丰富音响材料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所以,当分析这个作品的时候,不能仅仅从音高组织手段上分析,也要把握他的音响材料、演奏方式与记谱方式,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从整体理解克拉姆在20世纪众多作曲家中为什么拥有着突出地位。

另外,作曲家在标题旁边也标记了星座,本首作品“摩羯座”在演奏结尾处还标有“R、L、F”,这指的是他在密西根大学时的作曲老师Rose Loe Finney。

克拉姆的作品中总是融入了许多独特的思考:一些特殊记谱方式;新颖的演奏方式与丰富的音响材料等,还有克拉姆虽学习使用的20世纪的作曲技术,但由于少时家庭中浓郁的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分为的影响等才构成了克拉姆的作品中既极为“先锋派”,同时音乐线条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这些综合起来,才得以形成本首象征了宇宙、星座、银河的神秘,使用了丰富的音效手段及现代作曲方式,充满了张力,给听众以无限遐想空间的作品。

克拉姆的这些都使得作曲家们深受启发,对于我们音乐研究者们有着深刻的价值。

猜你喜欢

记谱十字架音程
视唱练耳教学中音程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论钢琴调律的“调律法”等几个基本问题(上)
Comparison between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 and To Hélène
请将我钉在俗世的十字架上
音乐游戏玩起来
论大、小调体系中特性音程的调式特征
从有量记谱法到工尺谱
作为文化的记谱方式
基于律制、调式、记谱及社会学角度的中西方音乐元素比较
记谱法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