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公办学校何为?
2020-08-25糜荣华
糜荣华
从今年起,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根据 2019年 7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各地均出台了“公民同步招生”“民办超额摇号录取”实施细则,这一新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产品,应该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是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而不是选择所谓优质生源,择生而教。学有所教,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也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因此义务教育必须兜住教育公平的底线,回归教育本质。
作为义务教育重要一极的民办学校,这些年能够发展红火,除了自身努力之外,应该说还是沾了生源优先的光。义务教育招生中普遍存在“民办掐尖、公办保底”的现象,一方面,民办学校出现“择校热”,优质民办学校“一位难求”;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公办学校从为教育公平“兜底”沦为“垫底”,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其后果是导致系统性的不公平,整个社会距离教育公平目标越来越远。
实行“公民同招”,民办没了“优选”,公立没了“借口”,将为义务教育学校健康发展创建绿色生态环境。可以预见,优秀生源将会相对地、更平均地、更分散地分布在更多的公办学校里,扭转当前民办学校垄断优质生源、一家独大的现状。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民同招”只是一种外部调节手段,只是撬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根政策杠杆。新政明确指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特别是鼓励每一所公办学校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摇号背景下,生源基础将相对均衡,对民办学校是挑战,对公办学校更是挑战。简单来说,学校办学的好与不好,更多的取决于“办学水平”。
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要从理念重塑、机制求变、课程建设、课堂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全方位做好准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学业水平发展。一是从“赢在政策”向“赢在理念”转变。要走出政策“红利”的满足感,更主动地建构学校优质发展的理念及支持系统,激发学校、校长以及老师的内生动力,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补齐短板,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劳动等教育,公办学校理应成为全面育人的示范。二是从“赢在起点”向“赢在质量”转变。将生存与发展的关注点和立足点放到学校的内涵建设上,精心打造精细的管理服务模式、优质的办学质量体系、鲜明的特色与百姓认同的品牌,公办学校理应成为教育质量的高地。三是从“赢在生源”向“赢在教师”转变。要最大化地保障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追求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完善,通过优质的师资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形成學校声誉和生源质量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公办学校理应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标杆。
公民同招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和高质量发展;公民同招是过程,不是结果,结果是保障每个学生公平享有优质的义务教育。面对新政释放出来的明确信号,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长,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