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有“静”界
2020-08-25徐树忠
徐树忠
当下校长们面临着许多偏离了教育本质的任务与要求。这种杂、闹、烦、累慢慢地让校长产生了疲惫,恍惚,甚至懈怠的思想。一些校长的内心,也变得浮躁起来了,宛若汤煮,身上充斥着俗气、躁气、裂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灰心失望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这就迫切需要校长要有一种“静”界。
静心做事。校长要有思想、有智慧,能够明辨是非。静而明志。校长做事遵循原则,坚守教育常识,踩准工作节点,保持平和理性,重视锻炼意志,让自己内心免受外界影响。只有具备了这种宁静的心态,校长才能确保得意而不忘形,处逆境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丧志。
静而生慧。《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虑而后能得。”校长的工作,诚然会面临嘈杂、吵闹和纷扰。但在挫折、困难面前,抱怨甩锅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静下心来,凝神细思,稳住阵脚,周全考量,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静而明断。校长需要有独立判断能力。要有足够的勇气,保持定律,不跟风,不从众,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营造宽松、宁静的教育氛围,确保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静心做人。校长要能静心静气、拒绝平庸、离开浮华。静心静气,就需要校长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一种风轻云淡的心境。晚清政治家翁同龢有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校长要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举重若轻,静心如水,这样浊气自去,静气自来。
静心致远。校长要做最好的自己,不必和别人较劲,比高低。更不要自虐,跟自己较劲,自怜自艾。校长需要做的是追逐本性,放眼长远,让大度、善良、阳光、睿智成为校长的标志,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发掘真我,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静心超越。《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说:我们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校长平时既要承受安全、管理、质量等外部压力,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焦虑。所以,无论怎样,一定要在属于自己的一隅空间,始终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
静心涵养。校长要能营造和谐氛围、安顿灵魂、静心笃学。营造和谐氛围,绝非是要搞一团和气,而是要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少一些局促,多一些平和、少一些焦虑,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会。宁静就是生产力,宁静就是教育质量。
安顿灵魂。陈寅恪说:“人要处理好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物化的自我,一个是精神的自我。物化的自我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贮存起来,就成为了知识。精神的自我见到的是事物的本质,摄入心底,就成为了人格。校长要从琐碎的事务中走出来,静下心来,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静心笃学。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更需要宁静的内心。教育不是人和物的关系,它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心灵和心灵的关系。当今的学校管理正在由做正确的事,处理好人际关系,向成为最好的人发展。所以,校长需要在宁静中笃学,寻得“此心安处”,获得真知,增长才干,创造出无限美好的教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