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之道解析

2020-08-23张永团

读写算 2020年23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张永团

摘 要 初中是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备受关注。本文分析核心素质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路径,结合教学案例,给出创新教学具体措施,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3-0149-02

初中教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向学生传递基本社会道德及法律常识,以培养知法守法、品质优良的初中生。在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虽然得到更多的关注,但具体教学理念、方法上还存在一定滞后因素,有必要对其课堂教学优化做重点分析。

一、加强课上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初期,由于涉世未深,其对道德、法治等话题的理解相对浅显。传统课堂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将普遍认为正确的道德观念、法律常识强加给学生,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很难对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兴趣,甚至出现学习逆反心理,教学效果不明显。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兴趣引导的教学方式,围绕初中生学习特点、心里特点,积极开展课堂互动,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分析过程,在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主动获取法律知识,提高道德水平。

例如,在讲解《公共生活新平台》一课之前,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围绕“网络”展开简短的话题探讨。询问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都用到哪些网络工具?你在上网时喜欢关注哪些信息模块?是否有有趣的网站或软件可以推荐?”此类话题与初中生生活息息相关,且均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课上讨论参与度较高。在自由问答、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间形成平等、友爱的交流关系,可为之后更深层次的教学互动提供方便。介绍完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后,再次开展师生互动、讨论,此时的问题主要围绕利用网络的过程中发现哪些不良现象、遇到哪些困难等展开,通过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其主动辨析哪些行为不应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最后,教师从学生给出的答案出发,进行有关网络环境规则、法律知识的渗透,完成整个教学流程。以上案例的优势在于平等师生互动与问题的层层提出,可始终保持学生对課本知识的好奇心,参与到知识探究当中,变被动传输为主动获取。

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动态化、多样化呈现道德与法治知识和补充性内容,初中生对信息化产品、方式的接受程度非常高,利用多媒体工具,以漫画、视频等方式进行案例的呈现、知识的说明,更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并对道德与法治有更深的主观理解。

二、引入生活元素,提升情感体验

(一)理论阐述

道德与法治渗透在初中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课程对其核心素质的培养,也希望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当中,学会分辨、判断和选择,从教学目的上看,《道德与法治》科目更偏向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由此提出引入生活元素、提升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场景相联系,将理论认识升华为感性认知,从内向外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生活元素还可作为案例背景、讨论话题等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例如“走进法制天地”“遵守公共规则”“维护宪法权威”等章节,这些章节与生活的关联度极高,案例素材收集相对便利,教师可从网络中挑选那些内容健康、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案例拿到课上,将理论知识讲解穿插到案例分析当中,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二)案例分析

以《青春的邀约》一课为例,本堂课分为“悄悄变化的我”和“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两部分,希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从小学到初中自身生理、心里、能力、观念上的变化,健康成长。课上,教师播放一段1分钟左右的动画视频,呈现不同事物的成长变化过程,并给出生活情境:童年时期的“我”与“青春期的我”发生了哪些变化,带领学生以绘制个人成长时间轴的方式,对比、总结具体的变化点。首先,学生们用自画像的方式,展示自己在身高、样貌上发生的改变。其次,带领学生讨论,童年时期最喜欢的游戏、物品有哪些?现在自己又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以关键词方式标注在时间轴上。再次,抛出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能听到的问题,分别描述自己在对待相同问题时,想法及行为上的变化,如“与同学间发生摩擦后怎么办?”“学习任务完成困难时怎么办?”等,找多名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最后,学生总结个人成长时间轴,完成绘制,并由教师进行总结。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面对相同的问题和困难时想法、解决方式上的改变,分析时间带给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尝试找出获得这种进步的原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并学会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课堂中发现,班级内绝大多数学生态度认真,在谈及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成长改变时情感投入。考虑到本教学方案取得的良好情感反馈及丰富的教育意义,可对本方案进行延伸:学生自由提交自己的成长素材,由教师进行整理和编辑,制作本班学生的青春故事册,并在之后的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结合实践教学,提高法律素养

实践教学可检验《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将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变化转化为其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自觉维护道德规范,懂法、守法,并能利用法律知识判断、处理生活问题。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教学法带来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入,在扮演过程中,可促使学生内心产生有关道德和法治更深、更广的理解。例如《亲情之爱》一课,教师从班级教学分组中随机挑选2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家庭背景下,在对待“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时家庭成员的处理方式。要求扮演相应角色的学生,从角色角度出发,设计自己的台词和表现方式,还原家庭中温馨、喜悦、矛盾等情景,帮助学生更深刻认识父母以不同方式给予自己的关爱。为了让学生有更强烈的情感感受,可提高角色扮演难度,在不经过彩排的基础上,按学生意愿随机安排角色,并进行切换,以此来制造更多的矛盾点和临场变化。

(二)小组探究

小组探究教学围绕具体案例或探究主题进行,教师在课前完成学生分组并分配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收集,并简要记录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分享预习成果和个人观点,得到本组结论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小组探究的要点在于开放性,即由学生独立完成事物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从而找到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某一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于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念非常有利。但需要注意,教师需适当干预学生探究过程,对其思维发展方向进行引导,避免出现过激论断。

(三)课外实践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例如在讲解至《心系公共利益》一课时,组织学生到儿童福利院,关心关爱比自己小的孩子,表演节目、做游戏、辅导功课,力所能及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并要求学生书写实践总结,激发其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爱心精神。

四、结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措施主要有三,包括加强课上互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入生活元素,提升情感体验;结合实践教学,提高法律素养。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实现体验式教学、浸入式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晓东.谈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才智,2020(03):10.

[2]彭广清.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78.

[3]何伟亮.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方法的探讨[J].学周刊,2020(05):17.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