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问策略在其他单元教学中的运用

2020-08-21黄雅芸

关键词:火盆心情课文

黄雅芸

摘要:阅读策略学习不应该只是某几个特殊单元的独担之任,而应落实到常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操练走向熟练运用,最终转化为自觉行为。提问策略单元在其他单元教学中的运用,基本路径有:课前提问,让学习内容由问而生;课中解问,让真实体悟因问而长;课后留问,让阅读能力随问而升。

关键词:提问策路普通课文课前课中课后

徐轶老师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会上强调:“阅读策略学习应该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别的单元、别的课文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策略。”确实,阅读策略学习不应该只是某几个特殊单元的独担之任,还应落实到常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操练走向熟练运用,最终转化为自觉行为。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提问策略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则侧重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找资料、请教他人等。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注重提问策略的操练与运用,有意识地将提问策略有机渗透于其他單元的课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逐步积累提问经验,提高问题质量,养成主动提问、积极解疑、以问导学的阅读习惯。

本文以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课为例,阐释提问策略在其他单元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提问:学习内容由问而生

学习内容的确定,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般需要着眼于“教材规定”和“学生学情”两个方面。从教材的单元内容设定来看,本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学必然要指向于此。采集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后提出的问题,是确定学习内容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四季之美》预习单的最后一项就是让学生自由提问。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温习了提问策略的要领,让学生提问时观照全文和部分,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问题1:四季之美有什么独特韵味?

问题2:为什么风声与虫鸣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问题3:为什么作者要写火盆?

问题4:为什么文章没有开头和结尾?

问题5:第四小节写“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和谐?

问题6:第三小节的“心旷神怡”能不能换成“愉快”?

问题7:为什么中午寒气渐退、火炭变成了白灰就令人扫兴?

问题8:冬季的早晨美在哪里?

问题9:熊熊的炭火为什么美?

问题10:乌鸦不象征美好,为什么说它美?

问题11:为什么寒冷的冬晨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会感到“闲逸”?

问题12:为什么最后一段要写美中不足?

可以看出,学生的提问丰富多彩,角度各有不同:有的指向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有的指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的指向生活经验,有的指向对篇章主旨的体会,有的指向对文本言语表达形式的揣摩……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问题相对集中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如下图所示)。

研读第四自然段不难理解,五年级的学生对作者清少纳言所处的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生活一无所知。身处中国当代都市的他们,很少有机会见到炭火燃烧,当然难以体会一千年前日本宫廷女子寒冷冬晨手捧火盆行走时的闲逸心情。总之,对作者的这份独特体会,初读之下,许多学生是“无感”的。

基于语文要素和学生提问挖掘出的真实学情,笔者将第四自然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对问题做了筛选,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作者说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为什么中午寒气渐退、火炭变成了白灰后就令人扫兴?”开展研讨、交流,体会本段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由课前提问催生教学内容,需要观照三点:

1.“放权”与“亮相”,激发探究兴趣。

由教师提问转向学生自主提问,学生的学习状态必然是不同的。“放权”能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学习,提自己感兴趣、弄不懂的问题;当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得到展示,并被大家共同研究讨论时,学生更乐于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更有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提问的主动权,积极呵护学生主动提问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提问生态。

2.提炼与整合:促生学习内容。

将林林总总的问题转化为合宜的学习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原本散乱的问题进行梳理与整合,带着学生经历归并问题、发现规律、提炼核心问题的过程。经过提炼整合形成的核心问题,就是高质量、有探讨价值的课堂学习内容。

3.分析与评价:促进思维进阶。

关联学习内容的核心问题,往往隐藏在思维疑难处、分歧处、冲突处、矛盾处。在提炼与整合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在“罗列问题→整理串联→分析比较→发现评断”的探索中,经历富有深度和挑战的思维过程。其间,学生会认识到:将问题串联起来,就能找出问题内在的逻辑联系;梳理并提取主要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分析和评价问题,能使自己的提问水平、思维水平得到同步提升。

二、课中解问:真实体悟因问而长

当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真问题中生长出来时,教学就成了学生自然深入阅读文本,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果的体悟探究之旅。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采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查询资料等方法展开循序渐进的探究,学生的体悟探究能力自然能得到提升。

(一)以问题引入,体会人物心情

由于作者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审美感悟和学生相距甚远,让学生直接领会本篇课文的意蕴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以问题引入,启发学生借助经验连接、资料介入等手段,靠近文本。分析《四季之美》最后一段就可以发现,因景而生的静态美、动态美,皆源于人物心情。以问题引入,体会人物心情,是达成目标的捷径。此环节的教学如下:

师在这篇短小的课文中,描写冬天这段是最长的一段。这一段和前面三段完全不一样,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谁发现了?

生前几段写的都是景,这一段除了写景,还将自己的心情和寒冷的冬天结合了起来。

师感谢你的指引!我们来看,原先几段都只有景,人是在画外的。而此时人走进了画中。人在做什么?我们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师这手捧着火盆在走廊里穿行的人是谁呀?

生作者清少纳言。

师清少纳言是什么人?

生日本的女作家。

生清是她的姓,少纳言是她的官位,她是日本平安时代的著名作家。

师你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吗?

(众笑。)

师感谢这位同学查找资料,让我们知道了清少纳言是一位女作家,她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日本皇宫里。本文所写的,正是作者对皇宫里冬天生活的感受。

(多媒体出示问题:①为什么作者说“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②为什么中午寒气渐退,火炭变成了一堆白灰后,作者感到“有点扫兴”?)

师这是同学们课前集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有自己看法的都可以说一说。

生第二个问题我可以解答一下。我觉得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冬天在外面走的时候,如果手里有火盆,就和很冷的天形成了一个对比,让人感到很暖和。到了中午,天气变暖和了,不需要火盆了,就没那种美好的感觉了。

师冬天的早晨是一天当中最冷的时候。清少纳言冷不冷?

生冷。

师她冷,那她怎么会“心情闲逸”呢?

生我觉得她虽然冷,但手里捧着一个很暖和的火盆,一种随处漫步的闲适加上手中的温度,给人的感觉也很温馨,不会感到那么冷。而且她觉得这个火盆有一丝美感。

(众笑。)

师你见过火盆吗?你觉得火盆美吗?

生见过,有一点儿美。

师恐怕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火盆。(生纷纷点头)炭火燃烧起来是什么颜色、什么状态,有人知道吗?

生我老家也有一个火盆,跟脚盆差不多。

(众笑。)

师生活中你看到的火盆跟脚盆形状很像,那似乎没有什么美感。熊熊的炭火燃烧起来美不美?

(有人说“美”,有人摇头。)

师我看到有人在摇头。说实话,我也觉得不怎么美,可是也许清少纳言就觉得挺美。现在我们发现了,每个人的感受怎么样?

生都不一样。

生这或许与她当时的心情有关。正如我们有时候心情好,就感觉身边的花儿也很美一样。

师你的分析很在理。是的,每个人的生活、心情、审美不一样,都会影响他对某个事物的体验。也正因此,我们才读到了作者笔下“独特”的韵味——立足自己的心境,从侧面展示了冬天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完美融合。这篇文章的译作有好几个版本,周作人翻译的版本里这样讲:“赶快地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 这样说,是不是更好懂些?

(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师不懂没关系,通过阅读,你至少知道在清少纳言眼中,那火盆里的火炭与落雪的早晨、与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与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融为和谐的共同体。因此,当火熄灭的时候,这份和谐就有了缺失,会让人有一点扫兴。这就是你阅读的收获。

作者的感受是独特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在通往领悟作者情感的路上,每个学生都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捕捉作者笔下的“独特韵味”。于是,他们从文章最后一段景物的静态美与作者走动时生发感受的动态美出发,由对作者经历的了解,逐步深入作者的情感。

(二)以问题促思,体会文章独到的写法

当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很多时候,阅读就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建立自己“这一位”与作者“这一篇”的连接时,以问题引导他们体会文章独到的写法,领悟“以我手写我心”的道理就很有必要了。此环节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这篇文章的写法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写四季的文章有一些不同之处。(多媒体出示问题:①为什么作者写的都是大家不在意的景致呢?②作者想赞美春天,为什么不写花呢?)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两个问题。

生我觉得清少纳言有自己的审美观,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她可能觉得这些大家都不在意的景致独具特色,比花更好看。

生如果写大家都在意的景象,千篇一律,我们就没兴趣去读了。

(众笑。)

师你们说得有道理。是的,正是这种顺应自己的心记下自己所思所想的做法,让清少纳言笔下的春、夏、秋、冬拥有了独特的景致,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观察与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吗?

生这是一篇散文。

师对,老师再告诉你们一个更专业的名字:随笔。(板书:随笔)顾名思义,随笔就是随心所欲地写,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板书:我手写我心)清少纳言的生活跟我们的生活不一样,感受也跟我们不一样。所以,她写下的,是她眼中、心中的四季之美。我们每个人肯定也有自己对美的感受,今天回家,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种景致,注意“我手写我心”。

上述教学中,学生的思考随问题延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经由教师引导,接触了随笔这种文体,进而明白这种文体的特点是“自由表达”“我手写我心”。学生就此明白,文章中的“所见”是作者的,“所思所想”也是作者的,充满个人色彩。

三、课后留问:阅读能力随问而升

课堂时间有限,通过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某种策略,也只是个例子。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课后留问,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从一篇文章走向一位作家、一组文章甚至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

《四季之美》一课教学结束,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这样一些小标题和短語:

小标题:愉快的事、人家看不起的事、高雅的东西、不相配的东西、潦草的东西、可爱的东西、情有独钟的事物。

短语:低级女官梳发时的姿态、梅花上落雪积满了、池里的荷叶遇着骤雨、年老的男子、平常被人家称为太老实的人、闻声而跳过来的小雀儿、在地上爬着用小手指撮土给人看的三岁幼儿、极小的荷叶和极小的葵叶。

教师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给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标题和短语搭建联系,并结合自己的发现,提出新问题。“为什么说女官梳发时的姿态是潦草的?”“作者为何对极小的东西情有独钟?”“年老的男子为何令人看不起呢?”……伴随着这些新问题的提出,学生对清少纳言的作品《枕草子》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他们想走近这位千年前贵族宫廷女子的更多文字,去窥得那份“有意思”,去咂品那些“小情趣”……我们有理由相信,由自主提问延伸出的自主阅读,能滋养与润泽学生的生命意趣与语言诗性。

运用提问策略的教学,是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得到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持续提升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成长为善问、善思、善学的独立阅读者、学习者。这大概也就是阅读策略教学的最终旨归。前沿论坛

猜你喜欢

火盆心情课文
祖母的火盆
温暖的记忆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天天有个好心情
心情
妈妈的火盆
稚趣心情
火盆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