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记忆
2020-02-09红颜
红颜
一直以来,非常欣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那首《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觉得古人的那种意境与我小时候冬天时围着火盆取暖的情形极为契合。前几天,我顶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回到了乡村老家,吃到了久违的火盆烤土豆。于是,关于“火盆”的记忆便瞬间苏醒了,尘封多年的历历往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小时候,农村还没有普及暖气,“火盆”便成为农户冬季取暖的主要设施。农村常见有两种:泥火盆和铁火盆。火盆外形犹如一个倒扣着的草帽。使用时,将尚未燃尽的柴火从灶膛中撮进火盆中,再把火盆端到炕上,家人围盆而坐,借以取暖。我家当时有个铁火盆,黑不溜秋、锈迹斑斑,据说是爷爷那辈儿传下来的。冬天早晨,屋里冷冰冰的。起床时,先将棉袄和棉裤用火盆烤热,然后再穿上。热烘烘的棉袄、棉裤刚一粘到皮肤上,一股股暖流便霎时涌遍全身,屋内的寒气顿时冰消瓦解。中午,火盆里的炭火渐渐燃尽,屋内暖意融融,窗玻璃上光怪陆离的霜花,已在火盆的烘烤下,融化得一塌糊涂。
不管是谁家,但凡有客人来访,主人准会将客人热情地让到铺着苇席的土炕上,拉坐在火盆旁边,乡里乡亲围着红红的一盆炭火,聊些特别直率淳朴而又暖心窝子的话题。聊乏了,老人们会掏出铜杆烟袋,用火盆里的炭火引燃,吧嗒吧嗒地吞吐属于农家特有的闲适和惬意。屋里屋外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火盆还是孩子们的最爱——用火盆燒出来的土豆、地瓜、玉米花、鸡蛋,那是最好吃、最馋人的东西。将金黄、晶亮的玉米粒埋入火盆中,不消二三分钟,就见火盆中炭灰“噗”地崩起一股灰烟儿,接着便冒出来一股股特有的香气:一个完整的爆米花便犹如魔术一般跳出灰堆,跃然绽放于盆檐之上。趁热吃下,香脆异常。土豆、地瓜、鸡蛋烤熟了,屋里立时弥漫着一种异香。剥去土豆、地瓜皮入口,真是甜软适口、香中带甜、甜中带软,令人垂涎三尺,唇齿留香。烧出来的鸡蛋,蛋皮赭红,蛋清焦黄,咬在嘴里咯噔咯噔的,十分筋道、爽口,要多馋人有多馋人。将地瓜、鸡蛋、土豆等埋入火盆,在等待烧熟的时节,听老人讲古,也是一种难忘的享受。
火盆也是一种简易“饭桌”:喜欢“喝两盅”的老人,会将大半瓷壶或锡壶白酒揎在火盆中,这个过程叫“温酒”。爷爷说过,用火盆温的酒暖胃,不伤五脏六腑。围着火盆,捏一把锡壶,滋喽一口酒,吧嗒一口菜,那份惬意、那份安然、那份自得,简直就是神仙日子。
丑陋笨拙的火盆不知给了多少乡下孩子美好、快乐的童年,也不知给多少农家院送去了温暖、惬意的生活。乡下那一路走来的红红火火的日子,像一页页清晰的历史,记录着农家火盆送给冬日的每一股热流与温暖,也将那些激情燃烧的每一个日子与火盆一道镌刻在岁月的门楣上。
岁转年流,时序更迭,如今在农家院中,火盆差不多已绝迹了,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至今,仍有很多人忘不了火盆所陪伴走过的那些艰难岁月和那些美好的记忆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