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2020-08-21常健菲吴开明孙忠人刘春颖
常健菲 吴开明 王 顺 孙忠人 刘春颖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内分泌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三大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1]。因DPN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除控制血糖外,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目前西医还没有对其根治的特效药物[2]。2018-03—2019-05,我们在硫辛酸注射液静脉滴注基础上加用黄芪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DPN患者38例,并与硫辛酸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38例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及对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76例均为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内分泌科的DPN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8~69岁,平均(53.51±7.89)岁;糖尿病病程5~16年,平均(6.34±1.26)年;DPN病程3~7年,平均(4.51±1.23)年。对照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39~71岁,平均(54.17±6.38)岁;糖尿病病程4~18年,平均(6.02±1.35)年;DPN病程3~8年,平均(4.93±0.95)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诊断为2型糖尿病。DPN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4],临床表现:四肢麻木、疼痛,感觉障碍,严重者可出现手套样或袜套样感觉减退等。并结合肌电图检查确诊。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5]标准拟定。辨证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临床表现:肢体麻木疼痛,发凉或灼热,部位固定,夜间为甚,咽干口燥,倦怠乏力,腰膝痠软,舌黯或黯红,或有瘀点,少苔,脉细涩或弦。
1.2.3 纳入标准 符合2型糖尿病和DPN诊断标准,且中医证型符合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年龄35~75岁;性别不限;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年龄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下肢动脉闭塞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患有严重脑血管疾病者;精神障碍者,依从性差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糖尿病教育、严格控制饮食和规律运动,予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1.3.1 对照组 予硫辛酸注射液(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6706)6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黄芪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黄芪通络方药物组成:黄芪20 g,桂枝10 g,白芍15 g,生地黄15 g,茯苓15 g,葛根15 g,延胡索15 g,鸡血藤15 g,地龙10 g,水蛭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针刺取穴(双侧):合谷、外关、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位局部皮肤以酒精棉球消毒,选用1.5寸(0.3 mm×40 mm)毫针针刺,直刺进针,施捻转平补平泻法,以患者自觉痠胀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
1.3.3 疗程 2组均连续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
1.4.1 神经传导速度 2组治疗前后检测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传导速度(SNCV),采用Keypoint全功能肌电诱发电位仪(丹麦DANTEC公司)检测。
1.4.2 血液流变学指标 2组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采用LAMY全自动旋转黏度仪及全自动旋转流变仪(法国LAMY RHEOLOGY公司)检测。
1.4.3 中医证候评分 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包括肢体麻木、疼痛、针刺感、感觉异常、乏力等,按照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2、4、6分[6]。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评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证候评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评分减少<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MNCV、SNCV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MNCV、SNCV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后2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MNCV、SNCV均较本组治疗前加快(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快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后2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由表3可见,治疗后2组各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2.4 2组疗效比较 见表4。
表4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4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目前,DPN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长期高血糖状态、能量代谢失常,以及葡萄糖不能充分氧化利用所导致的神经细胞轴突、鞘膜病变相关[8]。同时DPN患者多数伴有脂质代谢异常、血液高凝状态,致微循环障碍,亦使神经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营养障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神经轴索外裹髓鞘,每节段之间由郎飞氏结连接组成,DPN主要是节段性脱髓鞘,进一步发展成轴索受影响,故MNCV和SNCV均发生改变[9]。西医在治疗上以控制血糖、抗氧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调节血液高凝状态等药物为主[10],疗效欠佳。中医采用中药、针刺、拔罐等疗法,改善血管痉挛,刺激微血管扩张,调节微循环,加速血液运行,从而改善周围神经供血供氧。
DPN属中医学“消渴”日久所致的“痹证”“痛证”等范畴。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日久,阴虚内热,灼炼津液,耗伤营血,气阴两伤,致使血行不畅,瘀血痰浊内生,阻滞筋脉,气血不达四末,致肢体脉络、筋骨、皮肤、肌肉失于濡养成“痹”,“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故而发为本病。临床以肢体手足麻木、疼痛、针刺感为主要表现。故当以益气养阴、通络止痛为治则,同时配合针刺,活血通络,调和阴阳,祛除脉络、筋骨之瘀阻,使气血通畅。黄芪通络方为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内分泌科协定方,方中黄芪补气,桂枝温经散寒,和营通痹,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留邪,二药相伍可益气升阳,和营通痹;白芍敛阴养血和营,濡养肌肤,可通血痹;生地黄清热生津,滋阴养血,可补肾引火归元;葛根生津止渴,与黄芪相配,可补气升阳,滋润筋脉;茯苓健脾,渗利水湿,使病邪从小便而出;延胡索、鸡血藤、地龙、水蛭活血通络,破血逐瘀,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通络止痛之功,与DPN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之病机相契合。针刺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11],尤其在止痛方面优势明显,可起到针到病除的效果。针刺治疗痹证早在《素问·痹论》中就有记载:“痹……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千金要方》提出了以针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痹证,“针灸攻其外,汤药攻其内”。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红细胞解聚,加速血流,改善血循环和微循环[12]。本研究取穴合谷、外关、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宣通气血;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穴,具有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阳陵泉是筋之会穴,是治疗筋病之要穴,擅治下肢筋病,具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理气止痛之功效;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穴,具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健脾通络之效;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之交会穴,具有健脾补肾、调肝止痛、活血化瘀之效;太冲属足厥阴肝经,具有平肝熄风、调补气血、活络止痛作用。诸穴合用,共奏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止痛之功效。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体内血液流动和性质的科学[13],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反映人体内血液的流动性、凝滞性和黏稠度[14]。相关研究表明,中医血瘀证伴有血液黏度增高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现象[15]。目前,血液流变学已成为衡量中医血瘀证的重要指标和诊断标准之一[1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药和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瘀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1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黄芪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DPN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黏稠度。
目前,对神经的传导,现代医学技术可以通过电流感觉阈值精密测定,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以明确评估DPN患者的神经病变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MNCV、SNCV均加快(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快于对照组(P<0.05)。可见黄芪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DPN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
本研究采用黄芪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DPN,黄芪通络方益气养阴、通络止痛,针刺治疗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止痛,切合其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之病机。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黄芪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DPN,能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方面优于对照组。提示黄芪通络方联合针刺干预DPN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血液高凝状态,提高周围神经供血供氧有关。
综上所述,黄芪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DPN能改善患者血液黏稠度,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修复,提高神经传导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临床疗效,并且针灸治疗费用低,副作用小,患者负担轻,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本研究仅采用常规的针刺治疗方式,且纳入病例数量偏少,在后期的研究工作中,将补充以上不足,联合或单用电针、艾灸等方法,进一步探究针灸治疗DPN的作用机制及靶点,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有效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