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劲“二元三态一体” 的学理研究

2020-08-20徐亚奎张银行

湖北体育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作用点劲力太极

高 宁,徐亚奎,张银行

(1.扬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2.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太极拳博大精深,招熟、懂劲、神明三重境界三重天。 执迷于招法者往往囿于招法、自我束缚;沉醉于空灵者往往不得空灵、自我陶醉;唯有从劲力入手深研,以内劲为纽带,下连招法,上通空灵,方可阶及神明、拨云见日得大成。 本文拟对太极劲的 “二元” 属性、“三态” 属性和 “一体” 属性进行分析研究,解析太极劲的内涵,以期勾画出太极劲动态平衡的整体轮廓,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更直观而清晰地理解太极劲作有益的尝试。

1 太极劲的二元

1.1 太极劲的 “二元” 概念

太极拳是意、气、力、形、神、体的综合性运动,以太极劲为核心,以空灵为追求,向往神明之境。 太极劲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劲力,是太极拳的核心要素,它是在太极学说的指导下经过改造后的用力方式。 太极劲类属于广义的力的范畴,既包含狭义的力的要素,也包含用力的方法和技巧,以体现太极拳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技术风格。 基于此,我们研究太极劲将从力学的角度入手,以探究太极劲的内涵。

力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种要素构成,作用点就是接触点,大小是用力的轻重,方向是力的运行趋向。 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取决于这三要素,可用一个有向线段来描述,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图示法见图1。

图1 力的三要素示意图

力的作用点概念非常直观,容易理解。 力的大小看似一对矛盾体,其实质却是数量上的差别,不是本质上的矛盾关系,也很客观,容易把握。 在力的方向问题上,太极拳中的劲力除了由内向外的劲,还有由外而内的劲,两者代表不同的性质,属于两种不同的元素,体现了太极劲的阴阳属性,两者通过呼吸变幻、丹田运转,实现并立运行。 太极劲的这种活动方式,陈鑫称之为 “出劲” 和 “入劲”[1];李亦畲称之为 “开劲” 和 “合劲”[2];田金龙称之为 “透劲” 和 “收劲”,并解析说 “‘出劲’应是‘透出’之劲,‘入劲’应是‘吸入’之劲;‘开劲’应是‘催开’之劲,‘合劲’应是‘收合’之劲”[3]。 为便于研究的需要,本文引用田金龙先生 “透劲” 和 “收劲” 的观点,并称之为太极劲的 “二元”。

1.2 太极劲的二元分析

1.2.1 收劲

收劲就是内收之劲,由外向内。 收劲是意欲把放出身体的劲力向内收回,形如有巨大的力量把外面的东西吸收进来,类似于真空吸尘器吸尘、滴管吸液的工作原理,其实质即如同呼吸活动中吸气的原理。 在太极拳中,吸气时肢体向身体中轴靠拢,以便完成收劲蓄劲的动作。

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收劲时力的作用点是与对方接触(对练)状态下的接触点或非接触(单练)状态下意念想象的接触点;力的大小就是用力的轻重;力的方向是向内(己方)的,由身体的远端向近端运动,或者由表面向里面收缩,详见图2。

图2 己方收劲示意图

1.2.2 透劲

透劲就是外透之劲,由内向外。 透劲是意欲把收入体内的劲力向外透出,如有巨大的力量把体内的东西发放出去,类似于吹风机、滴管滴液的工作原理,其实质即如同呼吸活动中呼气的原理。 在太极拳中,呼气时肢体向外扩展,以便完成发力动作。

从力学的角度分析,透劲时力的作用点是与对方接触(对练)状态下的接触点或非接触(单练)状态下意念想象的接触点;力的大小就是用力的轻重;力的方向是向外(彼方)的,由身体的近端向远端运动,或者由内部向外部发放,详见图3。

图3 己方的透劲示意图

1.3 太极劲的二元之间的关系

田金龙先生认为:“太极劲由两个劲组成, 一是由外向内的收劲,一是由内向外的透劲,收透二劲相吻接便是太极劲。二劲相吻接,即指收劲是透劲的内收,收劲要有助于透劲的向外通达;透劲是收劲的外放,透劲要有助于收劲的向内吸入。至此,二劲贯通,首尾相接,故名之为太极劲。 ”[4]

据此, 我们可以将太极劲理解为收劲和透劲矛盾统一的综合体,根据实际状况的不同,收劲和透劲分别占主导作用,实现引化或发放的效果,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同时,收透二劲共同作用的情况下,还存在二者平衡的情况,此时力的大小为0。 可见,太极劲通过内部二元的动态作用,引起外部形态的变化,太极劲的二元之间是一种动态的矛盾统一的综合体。

鉴于人体的特殊性,我们将人体看作一个 “球体”,以丹田为核心,“收劲” 时劲力从 “球体” 的表面通过作用点向 “球体”的内核方向传导,所以 “收劲” 的方向是由作用点的外部向内部运动;“透劲” 时劲力从 “球体” 的内核通过作用点向 “球体”的外部传导,所以 “透劲” 的方向是由作用点的内部向外部运动。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我们不妨数字化表示太极劲的二元之间的关系,用 “1” 表示一个单位劲力的大小,用 “-” 和 “+” 表示劲力的方向,即用 “-1” 表示 “收劲”,用 “+1” 表示 “透劲”,此时,平衡点上力的大小为0(1-1),即无向内或向外的方向性。图示法如下,见图4。

图4 收劲和透劲的关系示意图

2 太极劲的三态

2.1 太极劲的 “三态” 概念的引入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和合乃生万物,“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中国文化里,“阴”“阳” 并不是特指某种事物,而是指两种相反相成的属性,或者是具备这两种属性的所有事物。

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5]。融阴阳为一体者,太极也。 合二者而为一,第三种状态便产生了。 田金龙先生同样认为:对立的两极经过交合而实现了它们的统一的时候,一极中已包含了另一极的力量,因而,此时的阴阳已不再是最初的 “阴阳”,而是一个 “新质” 的出现[3]。

根据前述分析,我们知道太极劲是收透二劲相吻接、阴阳矛盾统一的综合体。 根据力学三要素,我们也可以推导出太极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研究太极劲,我们需要对太极劲的具体状态进行研究,选取 “刚柔” 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太极劲中的 “刚” 和 “柔” 是一对基本的阴阳概念,由于劲力的大小和速度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当劲力大而且速度快的时候,太极劲瞬间爆发,呈现出 “刚态”;当劲力小而且速度慢的时候,太极劲柔和缓慢,呈现出 “柔态”;当劲力收透平衡,大小和速度都为0 时,太极劲呈现的是一种静止的空空静静的状态,我们称之为 “空态”。 据此,我们将 “柔态”、“刚态” 和 “空态” 称作太极劲的 “三态”,“三态” 即是太极劲的 3种外在表现形态。

2.2 太极劲的三态分析

2.2.1 太极劲的柔态

练劲第一要务为松柔,简单地说,松是基础,没有松就没有整,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5]。太极拳讲求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只有在松柔的状态下才能实现心境的平和,意念的专注,气息的稳定,力量的顺达,肌肉的放松以及肢体关节的秩序与协调,达到 “节节贯穿,周身一家”,于是追求 “柔态” 便成为太极拳习练者们永恒的话题和不懈的追求。

如何实现 “柔态”? 柔态的实质就是收透二劲共同作用时,两者之间的负向牵制。 也就是当收劲作主导作用时,通过透劲的牵制作用来把控收劲的力量和速度,使动作状若 “抽丝”;当透劲作主导作用时, 通过收劲的牵制作用来把控透劲的力量和速度,使得动作状若 “穿线入针孔”,所以动作呈现柔态。

2.2.2 太极劲的刚态

拳谚云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因此很多习练者便以为练习太极拳就真的不能用力、不准用力,于是以讹传讹,最后变成了一味追求意念的修炼,甚至闹出了 “隔空打人” 的笑话,贻笑大方。 拳谚又说:“以意导气,以气助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很显然太极拳讲求的是不用蛮劲拙力,而是追求巧劲借力,以最小的劲力实现最大的功效,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瞬间爆发,此时呈现的便是太极拳的 “刚态”。

如何实现 “刚态”? 刚态的实质就是收透二劲共同作用时,相互之间的正向叠加。 也就是当透劲作主导作用时,通过收劲能量的积蓄来增大透劲的力量和速度,使得动作瞬间爆发,如同急刹车产生的震颤或台球运动中猛打急收打定子的效果;当收劲作主导作用时, 通过透劲能量的积蓄来增大收劲的力量和速度, 如同排空气体的滴管吸液或秋千摆动过程中的回落,所以动作呈现刚态。 收透二劲的这种能量叠加,亦如同大海波浪的能量传递,可产生惊涛拍岸的效果。

2.2.3 太极劲的空态

以上我们分析了太极劲的柔态和刚态,其实,刚与柔都是相对而言的, 我们为了研究的需要而选取其中占主导方面的情况,分别名之为 “柔态” 和 “刚态”。 同时,还存在刚柔平衡、主从转换的情况,此时的 “劲” 没有大小、没有方向,收透劲共同作用,积蓄内部能量,呈现积极的警戒势,它的作用点亦是 “零接触” 的状态。 所谓 “零接触”,并不是 “不接触”,而是介于接触和分离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 此时收劲与透劲平衡产生 “空劲”。 如何理解 “空劲”? 空是一种状态,空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收透二劲相吻接的结果,空劲就是对空的实践。 在无左右、无上下、无前后、无对抗、无离开、无起跟的相对静止状态下,通过平正、方圆、开合、连绵的训练,做到松、空、圆、整,并形成一种临界点,最后再把这种相对有形的空在瞬间消失掉,就叫空劲。 它并不能作为独立的劲力元素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连接性的转换过程,通过空劲实现了空的状态,这种没有力的作用的临界状态我们称为 “空态”。 例如:秋千摆动到最高点时的状态或者物体抛到最高点时的状态就是空态。 我们通过“空劲” 的训练以实现身体的 “空态”,进而达到 “当下即空” 的高深境界。

以上我们分析了太极劲的柔态、刚态和空态,那么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在现实情况中,我们并不能一味地执着于追求柔态或刚态。 过度追求柔容易陷入瘫软的泥潭,所以松柔与瘫软应该区别看待,柔态应该有它的技术方法与衡量标准。同样,过度追求刚也与太极拳的内涵与风格背道而驰,容易造成身体僵硬、强使蛮力、伤气伤身,体现不出太极拳的松柔绵软、行云流水,更谈不上刚柔相济、阶及神明,所以刚态也应该有它的实现方法和度量标准。

太极拳追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粘连黏随,不丢不顶,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很显然这是一种中正的空态,不固守于柔态,也不偏执于刚态。 只有通过空态,方可实现 “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说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5]。 那么,“柔、刚、空” 三态之间因何变化? 又如何转换呢? 在松静的基础上,通过柔态的练习,寻找空态的感觉,空是柔的追求,即至柔,在空态的基础上,将前期积蓄的能量瞬间爆发实现刚态,即由柔到刚,实现单向推进。 在刚态时,由于能量的释放,身体瞬间放空呈现空态,进而转化到柔态,刚复归柔,实现逆向转换,由此形成了柔、空、刚三态之间的双向循环。 其中,柔态是基础,起到引化或点问的作用;空态既是柔态的极致追求,又是刚态的前提条件,起到调动自身能量及落空对手的作用,是刚柔的转换,空既是短暂的状态又是永恒的追求;刚态是瞬间的爆发,起到发放对手的作用。 收透二劲共同作用,其中一劲起主导作用,另一劲积极协助,负向牵制则呈现柔态,正向叠加则呈现刚态,收透平衡,刚柔转换则呈现空态。

下面, 我们不妨也用数字化来表示太极劲的三种状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将 “柔态” 和 “刚态” 用数字化表示,即用 “-1” 表示 “柔态”,用 “+1” 表示 “刚态”,则太极劲的 “空态”即为 “0(1-1)”,所以太极劲的三种状态用数字化可表示为:“-1、0(1-1)、+1”,简化表示为:“(1-1)”。 由此可见,其实太极劲就是 “0”,但此 “0” 并非真 “0”,所以太极劲并非真的 “无劲、无力”,而是包含 “收劲” 与 “透劲” 于一体的 “腾然饱满而又内敛含蓄的整体劲”。 这种劲,没有方向,却无处不是它的方向;这种劲,好似无力,却随时随地可以发力。 或者说,它的表象是“0”,而本质却是 “收劲与透劲的和合与吻接”,即表现为一种“零接触” 的状态。 在实践中,“零接触” 并非不接触,而是我方的 “收劲” 和对方的 “透劲” 的平衡、我方的 “透劲” 和对方的 “收劲” 的平衡” 以及我方 “收劲与透劲的平衡”。 在 “接手、引化、进逼、蓄势” 等阶段都是合着对方的劲走,敌不动我亦不动,正所谓 “不丢不顶”。 在与对方的和合运动中,实现我方引化进逼、蓄势待发的战略目标, 在此基础上, 我方则可控、 可发。结合数字化表示法,图示法表示如图5。

图5 太极劲的三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2.3 太极劲的三态之间的关系

3 太极劲的一体

3.1 太极劲的 “二元三态一体”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可见太极生于无极,内含阴阳、动静。 具体到太极劲而言,太极劲包含收劲和透劲的二元,在收透二劲的相互作用下,呈现出柔态、空态和刚态这三种状态,柔、空、刚三态之间是动态变化的整体,也就是太极劲最终呈现的是 “一体” 的属性,其内含是 “二元三态一体”。

太极劲包含收劲和透劲,两者缺一不可,单独的透劲不是太极劲,单独的收劲也不是太极劲,只有两者相互吻接,共同作用才是太极劲。 当透劲和收劲两者之一起主导作用,另一劲积极协助,正向促进,能量叠加,瞬间爆发,惊弹抖擞,太极劲就呈现出刚态;当透劲和收劲两者之一起主导作用,另一劲反向牵制,能量受限,动作缓慢柔和,状若抽丝,又有如水中行走般的阻力感,太极劲就呈现出柔态;当透劲和收劲交融,大小平衡,相互转换时,太极劲呈现的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空空静静的空态。 三态之间因收透二劲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动态转化的关系。 同时,这二元和三态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太极劲。 也就是说,太极劲内部包含了收劲和透劲的二元,在收透二劲的相互作用下,外部呈现出柔态、空态和刚态这三种状态,这二元和三态共同构成了太极劲的整体,缺一不可。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收劲和透劲的并立运行,柔、空、刚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幻,既让对方不可捉摸,又表现出太极劲的整体性和完满性,达到拳论中所描述的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5]的神明之境。 田金龙先生在其《太极拳空灵境界的证悟》一文中提出了 “己空、彼空、法空” 的 “三空” 理论,并称:“要想进入神明之境,进入无招无式、处处得机、随意发放的境界,就要摆脱招式的限制,放弃固有模式,让身心默契空灵,才能不被外界现象迷惑,真正由自己做主宰,自由自在”[6],同时通过对空性的不懈追求,弥合有限之空与无限之空的差别,契合太极拳的空灵境界。 孙禄堂《太极拳学》曰:“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 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之机也”。 又言:“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净净(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7]。 这些都表明了,通过对空的追求将太极拳的技法和劲法弥合于一体, 不求一招一式,但求每招每式,所谓万法归一,道法自然。

3.2 太极劲的阴阳动态平衡

太极拳具有招熟、懂劲、神明三重境界,太极劲具有灵动性、完整性、轻沉兼备、刚柔相济、渗透传导等特点。 要想 “懂劲”,首先要会 “听劲”,“听” 谓之 “权”,即权其轻重、知其动静、分其虚实。 知虚实而利用之,虚实变幻,伺机得势,引化拿发,因敌而变化。 如何变化? 那就要通过内部的阴阳转换,收透二劲的相互作用,柔、空、刚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幻,以变应变,进而达到阴阳动态平衡,“应物自然”。

知阴阳而守平衡,知左右而守中正,知上下而守水平,知开合而守整体,知刚柔而守虚静,知虚实而守空灵,此乃和谐自然之道。 所以笔者认为 “太极之道乃阴阳动态平衡之道”。

4 结语

通过对太极劲由内而外的剖析, 梳理了太极劲的层次和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解析了太极劲灵动、变化和圆润的缘由。 太极劲因用力方向不同可分为收劲和透劲两种元素,又因两种元素之间关系的不同,构成了柔、空、刚三种不同的状态,从而构建了 “二元三态一体” 的太极劲。 即,太极劲以收、透二劲的运动将柔、刚、空三态融为有机的整体,实现太极劲的阴阳动态平衡。 太极劲的两种元素和三种状态贯穿于太极拳运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作用点劲力太极
明确力的三要素 巧作力的示意图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不同运动状态下物体所受摩擦力作用点的分析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原理及作用点探析
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研究
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
浅谈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
中国武术运动中劲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