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业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及传递机制检验

2020-08-20陈博士生博士生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流通业规模制造业

陈博士生 张 弓 博士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2488)

引言

虽然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是目前仍不是制造强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各地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规模化以外,都注重专业化发展,因此制造企业的集聚式发展已是必然途径。制造业集聚集群式发展,其中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协作,降低中间交易成本,其中也包括流通成本。从这个层面来说,流通业对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流通业作为衔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部门,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当前制造强国战略下,更好地促进我国流通业对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的主要脉络如下:一是相关文献研究的评述,二是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测度,三是通过实证模型,检验流通业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影响及传递机制,最后是有关结论。

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目前已有较多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钟亮、武香君(2015)对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聚趋势进行分析,并认为基础设施因素、技术溢出、劳动成本、市场化等都是制造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许修齐、项章特(2015)也以长三角为例研究了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认为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扩大的市场规模和配套企业投资能促进制造业集聚,而劳动力因素也不再显著。文淑惠、刘佳慧(2020)以澜湄流域国家间的制造业空间集聚为研究主题,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发展、制造业规模增长、商品出口率提升等都是促进制造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流通业作为依附于制造业的重要产业,它对制造业的影响与贡献也日益得到学术界重视,研究侧重点在于流通业对制造业的规模效应、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效应、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作用效应等。铁凝(2018)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长期来看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规模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短期动态调整能力并不高。李晓慧(2015)研究指出,我国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李晓慧(2014)研究认为,流通业专业化有利于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且制造企业的商贸服务外包有利于强化这一促进作用。尽管如此,目前学术界仍鲜有学者从空间集聚的视角,研究流通业对制造业的影响作用。尽管关黎丽(2017)选取流通专业化的视角,研究了流通专业化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关系,但是并没有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基于此,下文将通过研究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效应,进一步研究其内在的传递机制,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测度

本文采用地理集中度系数法测算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R即为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度系数,i表示第i个地区,xi表示i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份额,si表示i地区制造业总量占全国制造业总量的比重,X表示制造业的总量,Xj表示制造业中第j个行业的规模总量,M表示全部地区数,N表示制造业的全部行业数。

基于Ellison和Glaeser(1997)的研究,可以根据地理集中度系数大小,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划分为不同的梯度:如果地理集中度系数小于等于0.02,那么可以界定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基本是不成立的;如果地理集中度系数属于大于0.02且小于等于0.05,则可以界定区域内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处于较低水平;如果地理集中度系数属于大于0.05且小于等于0.08,则可以界定区域内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处于中等水平;如果地理集中度系数属于大于0.08,则可以界定区域内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处于较高水平。梯度区间如表1所示。

根据统计年鉴关于制造业行业分类,选取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29个细分行业,选择2007~2018年全国30个省、市和区的数据作为样本(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地方统计年鉴。为了解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对全样本进行测算,得到全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度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

从2007年到2018年,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总体不断提高,地理集中度系数从0.06935提高至0.09681,增长率为39.6%,空间集聚水平梯度从中等水平跨越到了较高水平。可以以2011~2012年为分水岭,2007-2011年制造业空间集聚处于中等水平,2012~2018年则处于较高水平。

流通业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影响及传递机制的实证检验

(一)理论模型

基于流通业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关系,初步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式(2)为面板数据模型,括号内的i和t分别表示时间和地区,β0~β5为各变量的系数,待下文进行回归估计,ε统称为面板数据模型的误差项。需要说明的是,模型中Business、Economic、Capital这三个变量在定义指标时都是带有量纲的,且数值相对比较高,为了增强模型回归时的平稳性效果,对三个变量都做对数处理。

表1 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分梯度区间

表2 2007~2018年全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

根据经济学理论,从内在传递机制来看,流通业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影响是基于流通业的渠道效应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三大传递机制:

第一,流通业的发展会产生产业经济溢出,促进当地制造业的规模化发展,为制造业的集中连片发展创造规模效应,从而带动制造业空间集聚。

第二,流通业的发展会产生社会要素溢出,完善当地基础配套设施条件,为制造业的集中连片发展创造更加有效的平台载体,从而带动制造业空间集聚。

第三,流通业的发展会产生商业市场溢出,繁荣当地市场,为制造业的集中连片发展创造更优的市场环境,从而带动制造业空间集聚。

这三种传递机制实质上是一种中介作用的内在机理,即“流通业→制造业规模/基础配套设施/市场基础→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传递机制。由此,在式(2)基础上,建立多步多重中介效应模型:

其中,Z表示中介变量,分别用制造业规模、基础配套设施水平、市场规模三个变量进行替代,X为控制变量,与式(2)相同。

(二)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通过比较和筛选,最终选择的指标分类如下:

被解释变量。即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记为Group。解释变量。即流通业发展水平,记为Business。在指标选取上,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即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总人口之比。这里采用人均指标,主要是为了规避总量指标在实际衡量地区流通业发展时容易出现的“虚高”问题。

中介变量。制造业规模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销售产值作为指标,并取对数。基础配套设施水平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为简便起见,本文用公路里程、铁路营运里程、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光缆线路长度四个指标的乘积再开四次方,得到的数据反映基础配套设施水平,并取对数。市场规模采用工业消费品综合批发市场成交额作为指标,并取对数。

控制变量。通过综合评判,最终遴选4个控制变量: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城镇化水平、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地区经济发展实力Economic,可以体现一个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整体经济基础,采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作为指标进行衡量。城镇化水平Urban,体现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双轮推进,用于表征城镇化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采用城镇化率作为指标进行衡量。考虑到当前城乡一体化注重户籍制度改革,本文在统计口径上具体采用地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行衡量。科技水平Tech,体现了制造业集聚的科技支撑力,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要素支撑也是匹配的,具体采用地区R & 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指标进行衡量。人力资本水平Capital,用于表征一个地区制造业发展与集聚的后续潜力,具体采用每十万人口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人口数作为指标进行衡量。

本文所选的数据样本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地方统计年鉴,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样本仍定为2007~2018年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带来的影响,对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生产总值两个指标,按照以2006年为基期的CPI指数进行平减,得到消胀后的数据。

(三)实证检验

估计结果。基于式(3)~(5),分别将制造业规模、基础配套设施水平、市场规模作为中介变量,通过Mplus进行估计,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流通业对制造业空间集聚总体影响的分析。由结果可知,流通业变量Business的回归系数为0.1264,对应的p值为0.034,即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由此说明,流通业变量Business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变量Grou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流通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空间集聚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大致地,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流通业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能显著促进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提升0.1264个百分点。从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进程来看,2007年至2018年流通业规模显著提升,2007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7082元,到2018年提高至27303元。我国流通业规模的显著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为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带来了利好。

表3 多步多重中介模型的回归结果

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原因来看,主要从三方面解释:一是制造业的规模化。制造业规模到达一定阶段后,产业集聚是一种必然现象。因为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取优势,就必然要寻求整合提升,因此集聚是一种有效选择。二是配套环境的优化。当一个地区拥有一种行业的相关资源要素条件,或者在产业链配套上具有一定的布局,就必然能吸引相关的企业集中,构建更大的产业链体系。三是市场的导向性。如果一个区域内对于某种制造产品的市场较为庞大,那么根据就近原则,许多生产企业或者配套企业愿意向该地区集中,为市场提供对口产品,这样可以节省运输成本,提高自身效益。从这三方面来看,结合流通业的发展,首先流通业作为制造业的上下游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它的发展能为制造业提供更多便利,从而有利于加速产业集聚;其次,流通业的发展能为制造业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包括批零电商等平台的搭建,能够加速制造企业布局;最后,流通业的发展能繁荣当地市场,从而为上游制造业的集中集聚创造有利条件。

传递机制的分析。第一,以制造业规模为中介变量的检验。根据表3中第一栏回归结果中的式(4),流通业对制造业规模的回归系数为0.4736,且满足p<0.01,说明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当地制造业规模的提升,即流通业的发展会产生产业经济溢出,促进当地制造业的规模化发展。又根据式(5)结果,制造业规模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回归系数为0.3714,且满足P<0.05,这说明一个地区制造业的规模化发展,能显著地带动当地制造业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效应。根据以上两点结果,就表明了流通业促进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一种内在机理,即借助制造业规模化发展的传递渠道,促进制造业空间集聚。与此同时,看到式(5)中lnBusiness仍然是显著的,由此表明制造业规模的中介效应是部分中介效应。第二,以基础配套设施水平为中介变量的检验。根据第二栏结果,在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关于流通业水平的模型中,流通业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587,且满足p<0.05,这说明流通业的发展对当地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回归系数为0.0492,且满足p<0.1,表明一个地区基础配套设施水平的提高,对当地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也就表明了流通业促进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另一种内在机理,即依托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的渠道,促进制造业空间集聚。同时流通业发展水平变量的回归系数也表明了这一传递效应也是部分中介效应,而非完全中介效应。第三,以市场规模为中介变量的检验。流通业对市场规模的回归系数为1.0385,且满足P<0.05;市场规模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回归系数为0.6605,且满足p<0.01。由此可见,流通业的发展,借助繁荣当地市场这一途径,发挥出对当地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传递效应也属于部分中介效应,而非完全中介效应。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2007~2018年全国30个省、市和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检验其内在传递机制。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总体不断提高,从中等水平跨越到了较高水平。

第二,总体上流通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空间集聚产生了显著正向推动作用,流通业规模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为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带来了利好。

第三,流通业的发展通过多方面的传递作用,推动制造业空间集聚,一是通过产业集聚溢出,推动当地制造业规模化,二是通过社会要素溢出,为制造业搭建平台载体,三是通过商业市场溢出,繁荣本地市场经济,从而带动制造业在一定空间范围产生集聚。

(二)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而制造业的集聚集群式发展必然是要常态化对待,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第一,要注重流通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有效推动制造业在空间上集聚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功能发挥,强化流通业的规模化建设增强服务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强流通业的信息和技术投入,增强流通技术创新,降低流通服务成本,从而更加有效输出服务。

第二,要注重流通业的集中集聚发展,强化供应链配套服务。注重培育大型商业集团,以点带面引领本地流通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从而有效提升当地的基础配套设施水平和完善商业市场服务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制造业集聚式发展。

第三,要注重推动制造企业转变传统观念,科学处理制造与流通业务的关系。实行“主辅分离”,围绕制造主业,将辅助的仓储、物流、采购等流通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服务商,推动制造业与流通业的功能互补,以促进资源的更大化利用。

猜你喜欢

流通业规模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