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虑耦合作用的现代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2020-08-20潘梦真通讯作者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劳动效率对角线流通

张 彤 潘梦真 通讯作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

引言及文献综述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批发、零售、物流等流通业发展迅猛,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成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对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以往关于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很多,张静(2019)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刘丽君(2018)在流通产业竞争力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和实例验证;王丽(2016)在对流通产业6大竞争力指标进行解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计算其权数和最终竞争力排名以达到评价的目的;杨建(2016)建立二级指标评价体系,借助加权平均和主观赋权思想,得到各区域总体竞争力及其层次;蒋卫华(2016)以上海为例,建立三级指标体系,利用主观权重计算得出上海流通产业竞争力水平。

以上学者所采用的评价模型和方法虽然很好的评估了各指标对产业竞争力的单独贡献,但忽略了各指标间的交互作用,且指标体系过于繁杂、计算过程较主观,没有很好体现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最具代表性的5大核心竞争力要素,借助相互作用矩阵定量分析各要素间的耦合协同作用,以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产业竞争力评价。

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以往研究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流通产业技术特点和实际流通情况,选取市场拓展能力、创新能力、流通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流通效益5个方面的13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二级评价指标,建立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流通产业竞争力因素交互耦合模型

(一)多因素交互耦合模型

在实际流通产业中,单个影响因素一般很难决定其竞争力大小,而突出的产业竞争力往往由多个因子共同作用。即单一因子变化不会直接引起大的流通竞争力变动,而多个因子对主体产生的协同作用可能会引起流通竞争力的极大变动。如技术效率在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作用下,会有更大的概率促进流通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等。此外,因素之间既有单向影响,又有双向作用,这种作用不能通过简单叠加来处理,因此更不能忽略其相关性,对此需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表述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往的竞争力分析大多局限于单一因素对整体竞争力的贡献,故本文引入指标耦合理论以构建现代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多因素交互耦合模型。该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对整体竞争力变动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图1 现代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图

(二)相互作用矩阵

相互作用矩阵优势体现为:在计算多个影响因素对系统共同作用的同时考虑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原理如下:将与问题相关的主要因素列在主对角线上,非对角线上元素可以通过数值分析、经验判断、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由于大多数情况下两个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可能不一致,故该矩阵一般不具有对称性。矩阵行和表示该主对角线上因素对其他因素产生的影响,列和表示其他因素对该主对角线上因素的影响,相互作用程度越高,说明该因素在系统中作用越大,因此可以利用相互作用矩阵确定研究问题中各元素的重要程度。各元素权重确定方法如下:

(三)C-OWA算子确定矩阵元素

C-OWA算子起源于Yager(1988)教授的OWA算子(有序加权平均算子),它以科学的计算方式达到了和对专家赋权同样的目的。将其引入交互耦合模型,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邀请n位专家对二级指标打分0~4,得分越高表明指标越重要。设n位专家的打分为(a1,a2,…,ah,…,an),对其进行升序排列且从0开始编号,即得:b0≥b1≥b2≥…≥bh≥…≥bn-1。

第二,由组合数确定bh的权重σh+1:

第三,利用σh+1对数据bh加权,得评价指标的综合打分结果pi:

其中,m为评价指标的个数。

第四,非主对角线上元素确定方法同上。

(四)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等级评判

流通竞争力评价系数可为评价流通产业竞争力等级提供参考依据,可根据该值的大小大致确定某区域的竞争力水平,其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Ki同前;Vi为第i个因子对应的参数值,取Vi=pi/4;pi表示第i个因子对应的均衡得分0~4。SD值与竞争力水平成正比,即SD值越大表明区域竞争力越强。本文在以往研究结果和专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SD值大小对竞争力等级进行划分,具体如表1所示。

在计算得出SD值的基础上根据表1的分级标准可判断某具体区域流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所处的竞争力水平,据此可提出相关措施以进行地区发展战略调整。如竞争力等级属于4或5级的地区,不需要进行干预,继续保持稳步发展即可;竞争力等级属于2级或3级的地区,则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来提升其流通产业竞争力;竞争力等级属于1级的地区极有必要进行监察和检测,从而通过发现其流通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手段以避免地区流通产业经济瘫痪的发生。

实例分析

本文以陕西省流通产业竞争力为例,根据图1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取值的方法确定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并按其大小归为5个等级,具体如表2所示。最终构建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相互作用矩阵P,其中主对角线上13个元素表示5个方面下影响竞争力的13个因素,非对角线元素表示13个影响因素之间两两分别作用和被作用的程度值。

表1 产业核心竞争力等级划分

表2 指标重要性专家打分表

表3 核心竞争力数值表

(一)C-OWA算子确定矩阵元素

邀请6位专家对指标进行0~4打分,分值越高,就表明该指标对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越为重要。现以对角线元素为例,结果如表2所示。

以p2为例,先将6位专家对p2的打分按升序的方式排列(3.5,3,3,2.5,2.5,2),由式(2)得到该数组的对应权重向量为:(0.03125,0.15625,0.3125,0.3125,0.156225,0.03125),再由式得指标因素的均衡得分F2=(0.03125,0.15625,0.3125,0.3 125,0.15625,0.03125)×(3.5,3,3,2.5,2.5,2)T=2.75。

同理得F1=3.25, F3=3.125, F4=3.2344, F5=2.2813,F6=2.0781, F7=2.3906, F8=3.25, F9=2.5,,F10=2.25, F11=1.9219,F12=3.1719, F13=1.9375,。

同样方法得到非对角线上元素,保留两位小数后得到完整矩阵如下:

(二)计算结果与分析

利用相互作用矩阵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并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影响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依次为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最重要因素依次为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劳动效率和创新能力,因此需在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投入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劳动效率,以实现产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根据表3,由式(4)可计算竞争力评价系数SD=0.6731。对照表1的等级划分标准,易得该流通产业偏强竞争力水平,因此需要在维持现状的同时继续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劳动效率、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取得流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提升建议

由以上结果分析得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重要性排名前4分别为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劳动效率、技术创新能力。且由相互作用矩阵可以看出,其中经济效益主要受x1(技术创新能力)、x3(产业结构)、x7(劳动效率)、x11(市场占有率)影响,其影响程度分别为3、3.125、3.2344、3.2344,故本文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劳动效率3个方面给出具体提升建议:第一,产业结构。优化流通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人、市场、公司三方面的结构调整。在人员方面,一是要采取更多优惠政策进行人才引进,二是要加大不定期资格审查和人员培训力度和投入度。在市场方面,需在保持现有形态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实现产业形态新颖化、多元化。在公司方面,要注重其他资本引入,实现所有制发展;第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即先进信息科学技术在流通业内的不断拓展应用,对此需更加广泛地借助电子系统实现自动化,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进行创新与资源开拓;第三,劳动效率。劳动效率一方面取决于人的主观动力,另一方面取决于人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制定多种激励制度和加强教育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

结论

第一,流通产业竞争力交互耦合模型直观说明了单因素、多因素耦合过程中因素之间的交叉作用形态及其对竞争力水平的耦合协同作用;第二,通过将相互作用矩阵引入到现代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中,结合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专家打分,构建C-OWA算子—相互矩阵模型进行分析,得出流通产业最重要因素依次为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劳动效率和技术创新;第三,实例表明,该方法考虑了多种因素之间的交叉影响作用,且削减了专家偏好影响,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对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量化,其更为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各因子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效果和具体某区域所处的实际竞争力水平,因此在实际的竞争力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劳动效率对角线流通
用活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油公司模式下采油厂生产运行和劳动效率提升研究
油公司模式下采油厂生产运行和劳动效率提升研究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综采工作面安撤双臂机械手研制与应用
母鸡下蛋
劳动、资本要素对我国城市劳动效率的规模效应研究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