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居民理性预期与理性消费关系研究

2020-08-20副教授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城镇居民农村居民预期

贾 晶 副教授

(武汉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6)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市场机制逐渐合理化(罗江等,2016)。但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在医疗、教育以及养老等方面承担的风险逐渐增加,如何促进理性消费的增长成为目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王相宁等,2018)。传统消费理性研究认为,消费理性的根本问题是适合实现特定数量的消费商品效用最大化,而个体消费是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参与主体。随着通胀预期和理性预期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通过理性预期检验来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关于理性消费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基本国情进行居民消费增长的理论研究,但是研究不够深入,对于促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路径研究也相对较少(冷晨昕等,2016)。因此,探究我国城乡居民理性消费现状和增长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持久收入理性预期和理性消费分析

(一)城镇居民理性持久收入预期检验

持久收入理性预期假说(REPIH)中,持久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而不确定性则主要是由随机收入所产生的,若以Ct-1表示除滞后一期消费,那么在t期之前的所有经济指标均不能够支持对Ct的预测。REPIH检验主要有正交性检验和敏感性检验两部分构成,其中正交性检验Et(Ct-1,It-1)又包括消费高阶滞后项以及收入滞后项两种预测能力的检验,敏感性检验Et(Ct-1,Xt-Et-1,Et-1Xt)则主要是依靠收入水平来判断预期部分对于消费变动的解释能力(陈亮等,2016)。

1.城镇居民消费的正交性检验。本文选择消费和收入作为经济变量,其中收入指的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消费指的是城镇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为了便于分析,将2000~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价格调整(1997=100),其中利率为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采用Hall法,依次将城镇居民的消费和收入滞后项进行正交性检测,具体估算公式如下:

对数据进行正交性检验时,设原假设为H0:βj=0,(j=1,2,...q)。如检验结果接受原假设,则REPIH能够用于对消费行为的解释;反之,如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则REPIH不能够用于对消费行为的合理解释,即消费并非随机游走。通过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结合上述公式对数据进行正交性实验,因为被解释变量属于一阶差分,因此本文通过选择公式1中右侧滞后两期数据和公式2右侧滞后一期数据,从而降低样本损失。各变量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不同根下的ADF检验还是相同根下的LLC检验,结果均表明各变量都是平稳序列,说明通过了平稳性检验。

根据公式1所选择的三种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1、S2和S3分别为0.479、0.528和0.622,F2统计量为1.348,P值为1。结果表明应选择不变参数随机效应模型。根据公式2选择的三种模型残差平方和S1、S2和S3分别为0.527、0.581和0.646,F2统计量为1.203,P值为0.8104,结果同样表明应选择不变参数随机效应模型。

表2为城镇居民持久收入预期正交实验结果。检验结果显示,收入以及消费高阶滞后项在对当期消费的影响程度并不明显,两者对与当期消费支出不具备预测能力;利率对于消费的影响作用同样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较为宽松的利率政策所导致的。消费和收入滞后项影响结果表明接受原假设,即正交检验通过。

2.城镇居民收入的敏感性检验。对于敏感性的检验主要依靠收入Y,检验公式如下:

设原假设为H0:ρ1=0。如果t检验结果显示接受原假设,说明REPIH针对消费性能能够给出合理解释,反之则不能。实际消费Yt主要由可预期和不可预期两部分构成,分别对应于公式3中的ρ2[lnYt-Et-1(lnYt)]和ρ3ln(1+i)项。根据敏感性检验选取的三种模型残差平方和 S1、S2、S3分别为 0.362、0.453、0.59,统计量 F1和F2分别为2.451和1.192,P值为1,表明应选择的模型类型是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城镇居民收入预期敏感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收入的可预期部分和不可预期部分相比较,不可预期部分在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方面更加明显,而利率变动在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方面表现不明显。参数ρ1对应的P值大小说明原假设被接受,即通过了敏感性检验。

表1 变量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城镇)

表2 正交性检验参数(城镇)

表3 敏感性检验参数结果(城镇)

表4 变量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农村)

表5 正交性检验参数估计结果(农村)

表6 敏感性检验参数结果(农村)

(二)农村居民持久收入理性预期检验

农村居民消费的正交性检验。农村居民消费正交性检验的方法、公式和原假设以及检验过程均与城镇居民消费的正交性检验一致。即通过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数据Ct和公式1、2,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两种检测方法所得到的最终结果均表明各序列具有较好的平稳性,即通过了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公式1中的变量之间存在一种以上的协整关系,公式2中的变量之间存在两种以上的协整关系。

根据公式1所选择的三种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1、S2和S3分别为1.253、1.478和1.621,统计量F1和F2分别为1.289和1.183,P值为0.0728,根据结果选择的模型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根据公式2选择的三种模型的S1、S2和S3分别为1.047、1.348和1.515,统计量F1和F2分别为1.341和1.188,P值为0,同样应选择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农村居民持久收入正交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当显著性水平为10%时,收入以及消费高阶滞后项在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影响,说明两者能够很好地预测当期的农村居民消费;此外,利率变动同样会对消费决策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且利率和消费支出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并非是因为利率政策的调整,因此正交性检验没有通过。

农村居民收入的敏感性检验。根据公式3选择三种形式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1、S2和S3分别为1.273、1.538和1.782,统计量F2为0.568和1.192,P值为0,因此应选择不变参数固定效应模式。敏感性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收入的可预期和不可预期部分对于农村居民当期消费增长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当不可预期收入不能解释消费增长时,原假设被接受,敏感性检验通过;但是结果显示利率和消费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这说明利率政策并不是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所以,正交性检验不通过。

通货膨胀理性预期和理性消费分析

在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解释变量的选择以及对滞后期通货膨胀影响的考虑,来对通货膨胀预期和消费理性进行分析。所用数据为1999~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9=100)来对物价的水平变化进行衡量。考虑到经济增长也会造成通胀的发生,因此通过分析收入来反应物价的变化情况,以建立经济模型的方式比较通货膨胀预期。模型的公式如下:

式(4)中的Pt表示t期的实际价格水平,Pte表示预期价格水平,yt-1表示t-1期的收入,pt-j表示滞后j期的通胀率,εt表示白噪声序列。通过式(4)可得出预期通胀率,然后将其和实际经济中的通胀率进行线性拟合,最终根据拟合结果来判断理性通胀预期是否存在。

表9 价格预期模型分析结果(农村)

表7 价格预期模型分析结果(城镇)

表8 理性通胀预期检验结果(城镇)

(一)城镇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理性检验

城镇居民预期通货膨胀率。以我国在1999-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物价指数的省际数据建立城镇居民预期通货膨胀率面板数据,然后对我国城镇居民预期通货膨胀率进行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表中的参数βi用于衡量收入对价格的影响,ωi,1用于衡量不同截面滞后一期价格增长对当期价格增长的影响。可以看出,不同截面居民通胀预期会受到收入政策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四川省城镇居民通胀预期受收入政策的影响程度最大,影响程度最小的省份是辽宁省。总体来看,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收入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072、0.084和0.093,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居民通胀预期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表现出较低的敏感程度。收入政策对于促进落后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同样也会带来严重的通胀预期,最终会造成居民消费的下降。

城镇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理性检验。表8为城镇居民理性通胀预期检验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省份的δ大小均为1,对应统计量为0,说明原假设被接受。从残差序列单根检验结果可看出,参与分析的29个省份中,除了青海省和四川省外,其余27个省份的序列均具有较高的平稳性。因此,总体来看,我国城镇居民具有理性通胀预期。

(二)农村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理性检验

通过正交性检验可知,农村居民消费不具有理性持久收入预期,且数列没有通过协整检验,因此选择作为价格水平变动的解释变量,则lnyt/ct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准确的反映出储蓄增长趋势,从而从侧面可判断居民收入的变化趋势。模型三种形式的S1、S2和S3分别为0.251、0.280和0.292,统计量F2大小为0.844,因此应选择不变参数模型,具体参数估计结果如图9所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参数β的显著性不强,与之相比参数ω1表现出明显的显著性。因此,收入政策和消费行为在促进农村居民通胀预期形成方面影响不显著,大部分农村居民在对未来价格趋势进行判断时,通常是参照以往的价格趋势做出判断,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均存在较高的敏感性。

表10 农村居民理性通胀预期检验结果

表10为农村居民理性通货膨胀预期检验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0%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北京市、上海市、云南省和浙江省存在通胀预期,剩余25个省份的农村居民均不具有理性通胀预期。从δ=1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29个省份均通过了检验,但是其中仅有上述四个省市的残差序列表现出了平稳性。因此,根据结果可以得出农村居民不具有理性通胀预期的结论。

城乡居民理性消费增长的路径

城镇居民的理性消费增长路径。第一,稳定经济政策。稳定的政策能够使得经济信号的导向性更前,消费者对于不确定性辨别的能力和信心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消费循环。第二,进一步完善医疗和养老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够消除居民在进行消费行为时的顾虑,对于居民消费增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助于降低居民消费习惯的形成。第三,转变消费观念。城乡居民自身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消费行为,通过对新型消费观念的学习和各项技能的更新,来不断提高居民抵御不确定性影响的能力,从而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实现自身消费行为的合理性。

农村居民的理性消费增长路径。第一,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及其稳定性。收入的提高是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源动力,只有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居民对于不确定性的辨别和抵御能力才会得到提升。第二,稳定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来说,物价稳定性越高,农村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越小,而稳定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必须依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要首先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加强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地区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建设的规范化,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环境,除此之外,还有助于农村地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新型消费方式的传播。

猜你喜欢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预期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析师一致预期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