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2020-08-19罗恩艳
罗恩艳
【摘 要】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素养的教育,也是文化素养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从数学课标到教材,处处都充满着清新扑面的文化气息,如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体目标”部分就已经提出,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教材通过“你知道吗?”以及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进位制、三峡工程中的大数、惊人的危害、节约一粒米等内容,这些鲜活的例子处处都渗透着数学文化的魅力。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如果能充分地利用数学文化,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来源、发展,合作探究精神,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数学文化
从早年的目标教学,到现行的“卓越课堂”,数学文化应该早已走进我们每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渗入实际的数学教学中。然而,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互动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的共鸣了吗?那我们如何才能在课程互动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元素呢?
一、挖掘数学教材的文化内容
不管是人教版教材,还是西师版教材,都非常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渗透,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如“你知道吗?”或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展史的知识等等。通过这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数学是实用的科学。学生们对数学知识发展的文化背景的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学完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后,教材介绍了“0的故事”、“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一下学习了钟表,介绍了“计时工具的变化”等等,让学生从低段开始就了解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增加学习的动力和自豪感。二年级学完了“统计”这一单元知识后,让学生统计“每天锻炼1时”的情况,既体会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又向学生渗透了“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
其实每个年级的教材都有数学文化版块的内容,老师教学时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文化特性,让学生切实领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心里真正爱上数学这门科学。
二、扎好数学教师文化素养的根基
我们的教育最终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如果说数学需要“文化渗透”,那么首先教师需要“文化素养”。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方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数学课有些“文化味”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核心问题的预设,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能反映教师的文化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语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无疑告诉我们数学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须有一桶水”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了,教师要有“取之不尽的活水”,不断地吸取“源头活水”。
如五年级学习了“长、正方体是体积”后,有一个数学文化的介绍是“阿基米德巧辨皇冠真假”,学生不仅从体积上思考,还要去想,体积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都是这么重的皇冠,为什么阿基米德能发现里面参入了白银?纯金和白银是怎么混合在一起的?古代工匠有这么厉害吗?各种问题,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这不仅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应变能力,也要求教师的文化知识丰富,具备智慧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无穷力量。
三、凸顯数学课堂的文化渗透
数学这门课程本就有着它丰厚的文化渊源。然而,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这一现象几十年都未曾改变,难学难教、枯燥乏味一直是阻碍学生学习数学的绊脚石。在传统的数学课堂里,数学总是与符号、法则、定理、规律等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漠视数学本身的文化背景,忽略了浸润在数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以及数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现行的考核、评价标准,无不是“升学率”、“优生率”的狂轰滥炸,应试教育不断升级。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应该充分挖掘蕴藏在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们也应改变“唯考试”作为评价的标准,把目光放在学生的终生发展上。
如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一课,老师出示了书39页“你知道吗?”《聪明的高斯》的图片,向学生介绍高斯是如何在小时候从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伟大的数学家的。教师把“1+2+3+4+5+6+……+99+100”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尝试解决,让学生也尝尝当“高斯”的感觉,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就感。孩子们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要积极开动脑筋,要灵活的学习数学知识,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学习,便水到渠成,充满快乐。老师又鼓励学生,只要在学生上善于动脑,你们就是未来的“高斯”!
再如六年级(上)《圆的认识》,教师: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圆)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很多,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常见的窨井盖为什么不做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而要做成圆形的呢?我们炒菜的锅、吃饭的碗、盛菜的盘子,都是圆形的口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奥运会的五环标志、中国银行标志等等。孩子们一下子坐不住了,是呀,为什么这些都是圆的呢?圆到底有什么秘密?美、实用、坚固……各种猜想,课堂活跃、灵动起来。
数学文化不应从数学知识之外去寻找。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就是数学本身,既应该反映数学的个性,又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如果数学课堂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快乐,并且因为思维品质的优化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个体得到有质量的发展,那么,数学的文化渗透也就达到效果,数学文化的张力也就真正得到了彰显!
四、设计数学文化活动的环节
文化是数学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元素,数学活动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开展渗透数学文化的数学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的认知面,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才干,发展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才能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游戏竞赛活动
“爱玩”本就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如果结合数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竞赛活动,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兴趣,数学知识也不那么难教难学了。如猜数学谜、玩七巧板、数学小魔术等游戏;举行24点大赛,数学文化知识手抄报展评、对抗赛等。多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学到了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也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活动
把“知识从书本上”来变成“知识从操作活动”中来。例如四年级下册有一节综合实践活动“防灾小常识”,执教的老师设计了“汶川地震”的场景,使学生从当时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数字中了解预防灾难的必要性。教师又设计了如果发生了地震,让学生设计逃生方案的环节。学生们有的想到了“逃”,有的想到了“躲”,还有先“躲起来再逃离”等方案,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不管哪一种逃生方法,依据是什么?“逃”,怎么逃?“躲”,躲哪儿?孩子们积极思考,小组交流,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及依据,很多孩子还提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各种灾害的形成原因及伤害原理,思考解决对策。想“逃”的学生就会设计出合理的逃生路线,必然就涉及到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弯腰有序行进,减少被砸伤、(如果是火灾)被烟呛的几率;设计“躲”的孩子就必然会想,应该躲在哪里最妥当,最安全?刚刚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肯定 ,一压就变形了,只有三角形才可以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呀。于是,“活命三角区”的概念被搬了出来,怎样才能找到“活命三角区”?它是怎样形成的?找到“活命三角区”就一定安全吗?顺着这些线索,孩子们思考着,清理着脑袋里面的知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为了说服同伴,有的计算、有的画图、有的做实验……既动手,又动脑,既巩固和运用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三)实践应用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四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我们长高了”,要求孩子们分小组自己测量身高,并且把自己的身高和去年或入学时进行对比,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再和“儿童标准年龄身高对照表”进行比较,最后分析这些数据。测量时,学生就会想,怎样测量才准确?用什么单位合适?画在统计图上怎么区分自己和同学的身高,为什么女生比男生要高一些?大家都长高了,为什么有差距?这些由实践应用产生的问题,吸引孩子们去思考,去交流,去实践。我們学习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知识、能力“双丰收”。
(四)开发智力活动
数学书上“探索规律”这一教学内容各个年段都有,低段一般是依次增加几,其实就是一组等差数列;中段既有依次增加(或减少)几个的数列,又有扩大(或缩小)的等比数列;到了高段当然就更多了,涉及的数除了整数、小数,还有分数,变化规律也更复杂了。对于找规律这种题目,许多小数兴趣极高他们会饶有兴趣地去画一画,试一试,教师如果适当的引导孩子规律里面的文化知识,除了数列,求和的方法,运算律的运用,还有乘除法的一些定理、性质,图形变化的一些知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几何知识。“找规律,用规律”活动,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数学这门学科,它不只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汇聚,它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甚至可以说,数学是“真”、“善”、“美”的完美集合!它在给予我们知识与方法的同时,更以一种文化的内涵改变人类的思考品质,以科学的精髓去提升每个人的素养;数学文化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增进人的本质力量。数学的文化特性不仅仅只在于数学的实用价值、科学思维、美学价值,凝聚在数学之中的精准的逻辑思维方法、探索不止的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对于学生们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数学教师在承认和弘扬数学工具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文化价值,并借助日常的数学教育实践,使其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数学影响,努力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养分、形成方法技能、感悟精神价值、提升个体素养的生命历程,成为学生终生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