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霸凌 爱同行

2020-08-19崔静云王蕊郭耘菲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崔静云 王蕊 郭耘菲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小学校园霸凌现象的调查,根据学生的成长环境,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目前教育大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现状,并尝试探究了弥补这种缺失,使中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尽早抑制校园霸凌产生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生;校园霸凌;心理健康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016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基本目标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教育部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校管理方面

在笔者所调查的一所九年一贯制中学中发现,约有27%的中小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普遍反映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太少,常出现被主课程教师占课的情况,自己有时候心理压力太大无处倾诉,而学校也未能及时发现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这是诱发中小学校园霸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重心多放在對提升学生成绩、约束纪律等方面,很少关注到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的频率整体水平偏低,形式仅为家长会、微信群沟通等,这种形式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很难全面地了解学生。

(二)家庭教育方面

一些家长由于平日工作较忙,除了对孩子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照料之外,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层面,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例如,孩子在学校遇到一些困惑或者委屈后,无法在家庭沟通中得到排解,难以在家庭里获得理解与关怀,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致使孩子产生越来越多心理方面的问题。

(三)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对于中小学生这个群体而言,同辈压力与群体压力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面对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自身是否有能力与同学进行良性互动、保持良好沟通;面对紧张繁多的考试,自己是否有抗压能力来缓解焦虑;面对困境自己是否可以排解忧愁。每个群体、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二、霸凌者与受霸凌者的心理问题研究

(一)从家庭成长环境角度分析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家长的性格也存在着差异性,例如:有些家长脾气暴躁,管教孩子时缺乏耐心,不愿听取孩子意见;有些家长性格平和,愿意认真与孩子沟通。因此,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中小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他们不仅在生活上依赖父母,同时也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好的影响能使学生一生受益,不好的影响将会让学生走向歧途。

(二)从霸凌者角度分析

霸凌者由于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两种表现:

内心过于自信。例如自身的外在条件:身材高壮、长相出众并且成绩优异,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还有家庭的溺爱所带来的优越感。这类学生普遍有较强的自尊心,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身边有与自己相违背的人或事,出于嫉妒的心理、争强好胜的性格,就会对受霸凌者采取语言侮辱、精神打压、小圈子孤立等手段,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内心过于自卑。例如身材矮小、相貌平平、成绩差、家境不好的学生,他们在家庭中得不到家长的肯定,在学校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与喜爱。为了证明自己,往往也会采取过激行为来得到他人的关注。

研究发现,霸凌者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缺乏自控能力和缺乏理智沟通,情绪暴躁,喜欢通过激进的语言或者动作来直接表达内心的意愿。

(三)受霸凌者的角度分析

受霸凌者通常有明显异于常人的特征,例如一定生理缺陷(身高、长相、音色等),或在同龄人中过于“闪光”(外表突出、成绩优异、青春期过早发育等)的学生,其自身特征的不一致性会使其成为“异类”,容易被群体所排斥。

从同伴关系与个性特征出发,有部分学生通常在学校里没有朋友,他们往往形单影只,所以遭受霸凌的几率更大。另外调查发现,中学里校园霸凌事件中,女生的参与度较高,她们往往因为一些小事情就闹矛盾。更喜欢搞小团体,部分青春期的女生会因为某些男生而勾心斗角等。

从家庭成长环境角度出发,单亲家庭或者父母陪伴时间少的学生,他们往往没有安全感,不敢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遇事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容易成为霸凌者攻击的对象。

总之,霸凌行为多发生在校园且不易察觉,霸凌者往往根据受霸凌者忍气吞声、不敢声张的性格特点,更加肆意使用暴力,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规章管理

1.学校引起重视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加课时量,向学生普及心理学方面相关知识;(2)设立心理咨询室,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全面的心理测试与辅导,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与自我疏导的能力,减少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

2.对学生开展“善良教育”。让学生学会同情、怜悯、善待、平等。教育学生对身边的人保持友善,尽最大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通过邀请心理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充分了解该教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会观察学生的情绪,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安抚与疏导。

4.完善校园规章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预警机制,加大校园霸凌的处罚力度,完善学校的安保工作;对学校周边及时进行检查,全面监控和防范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同时建立以救为主的应急机制,在校园内一旦发现霸凌现象要及时制止,降低学生的受害程度,防止事态恶化。

(二)家庭榜样示范

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帮助其改正,要多鼓励孩子,增强其自信心。其次,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教导孩子要温暖纯良,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家长要理智施爱,爱而不娇,各家庭成员之间要融洽相处,在孩子的教育上态度一致。

(三)注重教材引领

经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的教材使用率較低,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缺乏基本了解。仅有八年级下册设置的法治专册对合法权益的保护、违法行为等做了理论方面的学习,为此,其他年级教材的编写与设计应以此为鉴。

要加强思政课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进行法治意识培育,让中小学生从心里敬畏法律,减轻或杜绝校园霸凌的发生。同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让中小学生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

(四)加强网络监管

面对网上充斥的各种信息,相关部门可以为中小学生设置专门的青少年上网模式,同时加强对于贴吧、微博等社交平台的监管,防止校园暴力延伸至网络暴力,对受霸凌者造成二次伤害。

(五)推动国家立法

要从根本上杜绝校园霸凌的发生,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政策的建立与实施;现阶段对于青少年的立法保护大多是对霸凌者的惩戒,而对受霸凌者的保护过少。笔者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认真听取各界人士对于校园霸凌的意见,积极完善有关校园霸凌的具体条例并逐步细化,保护受霸凌者的合法权益;加强针对中小学生的普法宣传,使中小学生从内心认同法律并遵守法律;同时做好社会法治宣传工作,只有如此,我国在构建和谐安全校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面才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丁太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1).

[3]刘皓颖.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4]刘琳,刘亨荣.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及其存在问题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04).

[5]成梅香.如何在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A].2020.

[6]张硕霖.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举措[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