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方法探讨

2020-08-19徐薛亚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地理融合

徐薛亚

【摘 要】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活动正在向着复杂化、多元化的方向转变。作为学生的直接引导者,教师应努力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多种元素,为地理教育的开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支持。本文结合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活动展开论述,在对地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的同时,探讨将劳动教育引入地理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劳动教育;融合

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包含技能教育与理论教育两大板块。为了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积极落实劳动教育工作,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很有必要。相较于传统的单一教学,劳动教育的融入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载体,使其在进行相关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的劳动意识。那么,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呢?

一、提出生活化问题,培养劳动意识

出色的劳动意识是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在初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主要包含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对劳动任务的配合、对劳动方法的优化等板块,劳动教育的最终开展效果直接受到学生个人思维意识的影响。将劳动教育引入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为二者创造相互接触、相互配合的机会。但回顾当前的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大部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板块以生产、制造等内容为主,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较远,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对教学问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依据学生的劳动经验提出生活化问题,将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灵感。

教师可针对实际生活情境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结合生产、生活等话题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以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的工作意识,为未来良好品格的养成打下基础。以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各自的生活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地理位置、生产能力、资源配置等因素对家乡的地理条件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在学生针对“黄土高坡”“鱼米之乡”“中国煤都”等概念进行表达之后,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答案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你的家乡是否自诞生时期便具有该称号?”学生会结合当地的地理发展史与经济建设史进行探究,从而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回答:“在劳动人民开发了当地资源、对当地环境进行建设之后,我的家乡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荣获了这个称号。”基于此,教师再导入劳动教育的相关概念,依靠学生的探究结果反哺当前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深刻含义。在结合客观物象、探究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将变得更为全面,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改变环境”的宏伟愿望,并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发展信条,积极参与到劳动与建设活动当中,为劳动意识的萌芽准备丰沃的土壤。

二、导入趣味性实践,培养劳动能力

初中阶段的地理教育以理论认知为主要内容,所涉及的实践教学也以认知技能的培養为主,在缺乏操作能力、配合意识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劳动素养并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劳动教育也不能落实到地理课堂当中。因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将劳动视为“辛苦、沉重、单调”的代名词,配合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较差。教师可重新导入趣味实践活动,遵循兴趣优先、意识优先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不仅仅意味着教学理论的堆积,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依靠客观操作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以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的相关教学为例,面对时刻都在接触的抽象意象,教师拥有极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导入劳动教育。教师可结合模拟实验改变学生落后的劳动观念,培养其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在教学环节,教师可发起趣味实践,将学生分成多个不同的小组,要求其在降水、土壤、气候等不同的环境下开展趣味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不同的植物。在积极收集相关资料之后,学生会结合自身的分组特点开展劳动实践:对于所分配区域水源比较丰富、土壤比较湿润肥沃的,学生会选择种植水生植物或近水植物,保障植物的存活率;而对于所分配区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的,学生便会种植各种不同的耐旱作物,依靠环境与植物相互配合,展现自然之美。在趣味劳动实践中,学生所发起的实践活动是极为自由的,但其所掌握的劳动经验又是极为丰富的——作物的培养与种植应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因素会使作物向着不同的方向成长。在趣味实践的帮助下,学生能够锻炼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将抽象内容转移到具体环境当中,提升自身的劳动水平。

三、活用现代化手段,提升劳动效率

受到农耕活动、种植活动等社会活动的影响,学生又会将劳动视为“枯燥单调”的代名词,依靠主观评定掩盖劳动教育的发展价值与进步价值。时代在进步,劳动教育在与地理教育紧密结合的同时也应进步。教师应落实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导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在“体力活动”中更全面地接受地理知识。

以八年级下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两大章节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展示,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相关教学知识。在学生掌握了不同的地貌特点、地理环境之后,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新的思考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农民,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你应该如何开展农业活动?”学生会围绕关键词“农耕”展开探究,结合农作物、耕作要求、收获周期等内容进行思考,并在明确梳理所学知识之后给出相关答案:在东北地区开展种植活动,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黄土高原则更偏向于种植大豆、高粱等作物。因为这两大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不同,农业劳动所选择的方案也不相同。在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精准解答之后,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继续深化劳动教育:“如何提升农业种植效率?”学生会结合当前的农业活动提出“机械化种植、缩小种植面积”等方案。在开放的教学材料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积极解答劳动教育难题。

四、开展开放式探究,培养劳动思维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教学的重要性,更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使其贯彻“勤俭节约”的发展思想,成为能力与素养全面过硬的新式人才。部分学生对于劳动教育活动抱有较强的抵触心理,参与意识较差,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发起劳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

以七年级下册《东南亚》的相关教学为例,在结束对应的教学工作之后,教师可针对相关教学内容提出新的问题:“针对东南亚的地理特点,当地的劳动方式可能有哪些形式?”结合当地丰富的水文环境,学生会答出“捕鱼业发达”;结合当地超市中供应的“泰国香米”,学生会答出“水稻种植比较出色”。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新的思考问题:“针对某一地区,在给出其地理条件之后,当地的劳动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围绕开放性较强的探究问题,学生会进行自由思考,将抽象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逐步展现探究问题的现实意义。在相关问题中,学生不仅要思考当地的地理环境,更要结合劳动要求开展探究,如作物的生长环境、当地的交易活动等,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宽度,在已掌握的教學知识中培养劳动思维。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导入劳动教育,教师应将地理教学与劳动教学结合起来,依靠意识带动学生的能力发展,结合当前的教学建设要求向学生提出新的思考任务。劳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教师可从生产生活、经济活动等多个角度入手,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加深其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为劳动教育的稳定开展提供教学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作林.劳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J].创新人才教育,2019(02).

[2]张德伟.国际中小学劳动教育初探[J].中国德育,2015(16).

[3]孙咸丰,郭可让.浅议乡土地理教学与劳动技术教育[J].江西教育,1989(04).

[4]滕阳初.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2(07).

[5]木合塔尔·艾买提.论初中地理中的课堂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3X).

[6]冯现芳.初中地理层次教学探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06).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初中地理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