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文本阅读,培养数学思维
——以《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一课为例

2020-08-19江苏如皋泗阳北京路实验学校樊朝霞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算式小朋友笔者

江苏如皋泗阳北京路实验学校 樊朝霞

时下,在许多公开教学或优课比赛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喜欢标新立异,他们过度重视教学设计意图的深刻和多媒体画面的精美,往往忽视本真的数学文本阅读的自身价值。面对这种现象,笔者进行了数学文本阅读回归课堂的专项观察,努力探寻破解之道。

本学期笔者对本校多名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出乎预料的是95%的教师都认为,数学教学只要知道一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即可,围绕重难点去发掘素材设计教学,只要是原创和新颖的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点。这种观点目标直指课堂教学的结果,而忽视了课本文本自身的价值。

这种现象提醒了我们要重视数学文本的阅读,因为数学文本阅读契合了数学新课标对数学文本阅读的期待,数学文本阅读的态度、观念和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取最基本的数学信息,是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掌握的,组合形式的数学文本呈现,能让学生对文本知识的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下面以国标一年级《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一课教学为例,来阐明笔者的探究观点。

一、引读:读懂文本,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图上是教科书中《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很多教师认为一年级的教学非常简单,没有研究教材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发掘编者潜在的编排目的,会将踢球的小朋友换成水果和其他物体,只是单一地进行一图四式子的看图写算式的教学。也有教师在教学时虽然用了主题图,却只提出现成的单一问题。比如:图上穿黄衣服小朋友有4人,穿蓝衣服的小朋友有6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一般只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样的数学问题,在这种单一问题的情况下列出单一的算式,并且认为列式计算之后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就可以匆匆进入下一个巩固练习的环节。这样就是没有真正读懂文本中主题图的内涵,不能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开阔思维。笔者的教学是这样展开的: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这不是一般的足球队员,他们是我校的足球队队员,正在进行紧张的、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下决心长大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祖国的足球事业增光添彩。同学们,谁能说说这幅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1:穿黄衣服小朋友有4人,穿蓝衣服的小朋友有6人。

生2:戴帽子的小朋友有3人,不戴帽子的小朋友有7人。

生3:穿蓝色鞋子的小朋友有6人,穿紫色鞋子的小朋友有4人。

生4:左边的小朋友有6人,右边的小朋友有4人。

……

学生们仔细地看着主题图,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同桌讨论,时而小组研究,时而一拍小脑袋,一个个跃跃欲试。

师:你们能根据自己说出的条件提出问题吗?

生1:穿黄衣服小朋友有4人,穿蓝衣服的小朋友有6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生2:戴帽子的小朋友有3人,不戴帽子的小朋友有7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生3:穿蓝色鞋子的小朋友有6人,穿紫色鞋子的小朋友有4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生4:左边的小朋友有6人,右边的小朋友有4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

师:你们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问题和条件各是什么,并解答吗?

……

师:能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在图中所表达的意思吗?

在试一试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了锻炼,数学语言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文本到算式,再从算式到文本中的主题图,读懂了主题图,学生的认知与知识就相融相通了。

因为数学文本自身就具备浓郁的生活化气息,在教学时,教师没有必要挖空心思更换文本内容,只要能把它对接到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唤醒学生生活中的记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读懂文本,教师稍做启发和点拨,文本阅读的功效在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就发挥出不一样的作用了。

二、研读:深化文本,培养思维的延伸性

图上是教科书中《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知识巩固方面的内容。图上的“试一试”,看似一个简单的抛花片,在教学时,有的教师取消这一题,忽略不教,有的教师则换成一图四式的简单看图列式,还有的教师干脆换成用小棒来代替花片,进行替换式教学。

笔者是把这当作游戏来进行教学的。首先出示游戏规则:6人为一小组,每组10张花片(花片有正反两面)每人抛一次,每抛一次后,根据结果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小组内说一说每道算式所表达的抛花片情况,看哪组写得多。

一声令下,游戏开始了,学生们欢天喜地地玩起了抛花片,边抛边认真地数着正反花片的个数,并根据正反结果列出算式小组汇报,结果如下:

当学生汇报完毕,笔者故作不解地问:“都说一图四式子,可是为什么最后这一组却是两道呢?”学生一个个小手高举,解释说,因为正反两面的个数都是5,加号前后两个数都是一样的,所以只能写出两道。笔者轻笑道:“原来如此。”表示赞同。

出乎笔者意料之外的是还有两个学生急得满脸通红,举手要发言,笔者不解地问道:“还有话说吗?”

“有,老师还有一种情况:0+10=10 10+0=10 10-0=10 10-10=0。”

笔者惊讶地追问:“能给大家说说你们这四道算式所抛的结果吗?”

对于老年人,为他们着想,想什么?让他们感到幸福,让他们感到,我们是在为他们的幸福服务、着想、努力,只要他们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就会和我们站在一起,成为油田和谐的主力军。

其中一个学生激动地说:我抛的10个花片都是正面。

另一个学生抢着说:“老师,我抛的10个花片都是反面,所以算式和他一样。”

笔者激动地问:“同学们,我们认真想一想,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有!”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们都会心地笑了。

“试一试”的内容是对例题的巩固和深化,这样的教学,巧妙地埋下了高年级数学思维的种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活跃在数学课堂始终,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机会,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思维的选择性和概括性,思维的触角才会悄无声息地延伸。

研读文本,让文本中的活动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助推器。教师要着眼学生思维的延展,研读文本时不能怕乱,动中生乱,乱中引思,思中顿悟,悟中求解,学生思维才能打开,才能延伸。俗话说: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教师讲得再多、再精彩,学生只是听众,不如让学生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当中,听他们研读文本过程,看他们动手去玩,在玩的情境中解读、理解和深化文本,去提炼、思考、概括、碰撞和表述。数学文本知识大多是以生活中的活动作为桥梁的,通过研读,与活动发生链接,对思维延伸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三、展读:延伸文本,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图上是教科书中《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的练习拓展方面内容。面对这幅图,很多教师认为是看图写算式,教学时让学生先写算式,得出结果就认为完成了任务,很少有人关注,如何让学生读懂图中传递的意思。

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涂色的圆,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涂色的圆一行比一行多,然后追问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下一行比上一行多一个圆。还有的学生说,上一行比下一行少一个圆。

笔者继续追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激动地说:“老师,我还发现了没涂色的上一行比下一行变少了。”有学生立即补充道:“没涂色的上一行比下一行多一个圆,下一行比上一行少一个圆。”还有的学生突然两眼放光地说:“涂色的与没涂色的个数排列刚好相反了……”

这样展开读图,学生们竟然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读懂了图意,随后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学生们很快就把九道算式全部写出来了,而且全部正确,有的学生用不到30秒钟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笔者惊奇地问:“你们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这么准呢?”学生们高兴地说:“老师,我们通过观察,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加号前面的数字跟图形是对应的,都是上一个数字比下一个数字少一,下一个数比上一个数多一,而加号后面那个数是从大到小排列的,上一个数比下一个数多一,下一个数比上一个数少一,而结果不变。”

面对学生的回答,笔者惊呆了,学生是读懂了文本才观察出规律的。在教学中,吃透文本、读通文本、利用文本是多么的重要。启发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图式阅读,关注图和算式关键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实现解题从“读图”到“析题”的转变,搭建思维的连接点,突破顾此失彼小视域的局限性,学生的思维就能豁然开朗,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大道至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切勿追求新奇和华丽,为夺人眼球而冷落了数学文本的阅读,要让文本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使数学文本语言助力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以本为本才能不迷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思维兴趣。回归数学文本阅读,可以厘清数学文本、图式与思维的关系,有效促进数学文本规律的把握与运用,推动学生思维能力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算式小朋友笔者
老师,别走……
怎么写算式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