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督熄风针法配合药物治疗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疗效观察
2020-08-18梁燕鲍晓华李晨梅刘田莉王艳君高慧多慧玲
梁燕 ,鲍晓华 ,李晨梅 ,刘田莉 ,王艳君 ,高慧 ,多慧玲
(1.石家庄市中医院,石家庄 050051;2.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中医院,承德 068350;3.河北省大名县人民医院,河北 056900;4.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 050011)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2》显示,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约有 2.66亿,在其中医辨证分型中,肝阳上亢型为常见证型,约占高血压病的87.3%[1]。高血压肝阳上亢型与非杓型血压存在相关性[2],故本研究采用调督熄风针法,结合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将择时针刺的方法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中,探讨调督熄风针法对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临床症状、相关动态血压参数及脉压差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9例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均为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石家庄市中医院心三科及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治疗期间剔除1例,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终纳入统计共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和“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第9版《中医内科学》中眩晕的肝阳上亢辨证标准而拟定。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为 18~75岁,性别不限;③高血压1级或2级,即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00 mmHg;④血压昼夜节律为非杓型;⑤患者自愿接受本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②3级高血压病患者;③高血压病急、危重症或分级为重度高血压病患者;④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⑥夜间工作者;⑦正在参加影响本研究结果评价的其他临床试验者;⑧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⑨晕针及不能耐受针刺者。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①未按照要求的治疗方法或疗程进行治疗者;②其他原因导致的不能坚持治疗或失去联系者;③发生了某些合并症、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而不适于继续接受试验者;④受试者因某种原因自行退出试验者;⑤病情恶化,因不良反应自行停止治疗或严重不良反应停止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90)2.5 mg,每日1次,晨起顿服,共治疗4周。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调督熄风针法针刺治疗。取百会、神庭、大椎、风池(双)、曲池(双)、合谷(双)、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太溪(双)、太冲(双)。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25~40 mm毫针针刺,先以快针针刺百会、神庭、大椎,不留针;然后按照从上到下顺序针刺其他穴位,每穴行小幅度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3~5次,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下午3~5点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动态血压数据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CF-3001型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测定以收集动态血压数据,每次测量时间为24~25 h,保证80%以上的测量有效。记录指标为①白天平均收缩压(day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aytime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ighttime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nMDBP)、24 h 平均收缩压(24-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24 h 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our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24 h MDBP)。②血压昼夜节律,以夜间血压下降率来判断,夜间血压下降率=[(日间血压平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日间血压平均值]×100%,下降率为 10%~20%诊断为杓型,<10%诊断为非杓型,<0%诊断为反杓型,>20%诊断为超杓型;若收缩压与舒张压不一致时,以收缩压为准[3]。③脉压差值,即收缩压-舒张压的数值,包括日间脉压(day mean pulse pressure, dMPP)差值、夜间脉压(night mean pulse pressure, nMPP)差值及24 h平均脉压(24-hour mean pulse pressure, 24 h MPP)差值。
3.1.2 中医证候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临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评分表进行评分。主症为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按轻重程度分4级,分别计0、2、4、6分;次症为面红、耳鸣、失眠、腰酸、膝软,按轻重程度分4级,分别计0、1、2、3 分。
3.2 疗效标准
显效:中医证候评分改善≥70%。
有效:中医证候评分改善30%~69%。
无效:中医证候评分改善<30%。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动态血压值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各项动态血压值(dMSBP、dMDBP、nMSBP、nMDBP、24 h MSBP、24 h M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动态血压值比较 (±s,mmHg)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动态血压值比较 (±s,mmH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观察指标 治疗组(30例) 对照组(30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dMSBP 141.37±8.21 130.8±5.271) 142.73±7.16 130.27±5.811)dMDBP 82.13±5.86 74.37±6.101) 82.73±6.83 76.50±6.071)nMSBP 137.03±7.75 119.37±3.151)2) 137.30±6.52 121.83±3.151)nMDBP 79.43±5.99 70.37±4.881)2) 79.83±6.01 73.40±4.671)24 h MSBP 139.53±8.37 126.90±4.161) 140.30±6.65 127.67±5.011)24 h MDBP 81.13±5.73 73.07±5.541) 81.10±6.28 75.43±5.361)
两组治疗后各项动态血压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MSBP和 nM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由表 3可见,两组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脉压差值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治疗前各项脉压(dMPP、nMPP、24 h MPP)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脉压差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脉压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2.97±1.38 8.60±3.081)2)对照组 30 3.77±1.91 6.43±3.521)
3.4.4 两组治疗后杓型高血压转变率比较
由表5可见,治疗组杓型高血压转变率为56.7%,对照组为 2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脉压差值比较 (±s,mmHg)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脉压差值比较 (±s,mmH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dMPP nMPP 24 h MPP治疗组 30 治疗前 59.23±6.67 57.60±7.24 58.40±7.41治疗后 56.43±5.771) 49.00±4.681) 53.83±4.861)对照组 30 治疗前 60.00±8.48 57.47±7.14 59.20±7.35治疗后 53.77±5.061) 48.43±4.471) 52.22±4.411)
表5 两组治疗后杓型高血压转变率比较 (例)
3.4.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6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高血压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类证治裁》:“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本研究以调整督脉,督原同用,补脾滋肾平肝为治疗思路,采用调督熄风针法进行治疗。其核心是“调督”,一可调整督脉经气,疏通脑络;二能调节肾气肾精,使肾生髓,髓海充则元神功能易于恢复。另一核心思想则为“熄风”,具体是通过补脾滋肾来实现,针刺本经原穴可以调节所属脏腑的气血,调整经脉的阴阳平衡。针刺太冲、太溪、合谷等原穴可发挥滋水涵木、平肝熄风的作用;而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则能发挥健运脾胃的作用。正如当代一些针灸家所提出的“针刺顺序是针灸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5]一样,调督熄风针法还强调下针与出针顺序相结合,强调针刺需与患者气机升降出入相合。临床应用时,下针顺序从头开始,至脚结束,以针引领亢越之阳气下行,神庭、百会、大椎采用快针针刺,以调督脉经气,疏通脑络;最后针刺各腧穴,调整肝、脾、肾功能。此外,在针刺时间上,本研究选取子午流注学中膀胱经主令的申时。肾经流注旺盛于酉时,酉时紧跟申时之后,根据“虚则补其母”的治则,申时刺激膀胱经穴位可顺势通经,对肾经起到补益作用[6],选择申时针刺,可加强滋肾平肝之功效。
动态血压指标的特点是血压读数多、信息量大、环境因素影响小,其诊断方法具有合理性[7]。有研究[8]发现,nMSBP水平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 dMSBP、dMDBP、nMSBP、nMDBP、24 h MSBP、24 h MDBP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nMSBP和nMDB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人体正常血压昼夜节律为杓型,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发展,各种病理生理也会发生改变,较多患者的血压节律表现为非杓型[9]。非杓型血压与早期肾损害、左心室肥厚、进展性脑梗死密切相关[10-12]。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转杓型高血压例数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及杓型高血压转变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可以更好地降低夜间血压水平,改善血压昼夜节律,逆转非杓型结构,考虑其机制可能与针刺抑制交感、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内皮功能等有关[13]。
此外,脉压差也是预测中风、冠心病等疾病的重要指标[14-15],脉压差增大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大存在相关性[16-17]。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各项脉压差值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治疗时间较短相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能更显著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本研究为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的治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表明调督熄风针法配合药物是一种治疗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的有效方法,可加强降压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变非杓型血压的昼夜节律,进而延缓病情的进展,防止靶器官损害。笔者下一步将适当延长治疗周期,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