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发展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的思考
2020-08-17白笛
白笛
[摘 要] 产业集聚区作为区域经济活力的载体,早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发展中,中部地区受传统思维方式和当前经济增长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绿色发展要求提升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少产业集聚区发展后继乏力。只有建设好产业集聚区的“二次创业”,才能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兴盛。文章通过对中部地区发展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的探讨,力图破解难题,指导实践。
[关键词] 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展,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都做出了明确定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目前中部地区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与此同时,国际上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倒逼机制也在影响中部地区区域竞争格局的重塑。一方面,经济增速减缓,投资乏力,环保要求提档,各类不可控风险累积叠加,聚居区企业在经营上面临投入不足、竞争能力弱化等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又给内陆地区开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型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等新兴制造业和新业态的兴起,成为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如何化危为机,借机发展,成为摆在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道路上最突出的问题。
通过“二次创业”实现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已经迫在眉睫。“二次创业”在发展观念、发展战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以优化提升的空间,尤其应当注重在规划引导、配套完善、创新机制、人才保障等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规划引导,提速集群培育壮大
要坚持规划先行,注重有效引导,努力改造传统存量、提升细分领域、培育新兴产业并重,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实现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区内同产业的项目可以统一入园、统一规划、统一配套基础设施,既出形象,又能实现产业协同。
二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找准方向,立足已有的产业发展基础,按照“错位、协同、特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统筹规划产业导向、平台建设、培训教育、政策保障、要素配置等内容,力争形成链条完善、相互协作、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是聚焦主导产业抓招商,梳理各个产业链的缺失环节,瞄准行业龙头、配套厂商、重点区域精准招商,完善产业链条;四是聚集资源做优做强优势产业,选准几个明星产业重抓重推,引导和激励行业龙头增投资、扩产能、抢市场、引同行,形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的“顶梁柱”龙头企业,形成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二、聚集高端资源,提升亩均产出效益
只有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聚集高端资源的高地,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强劲的区域竞争力。
一是要持续开展工业企业分类管理,突出税收贡献、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等主要指标,加强考评结果运用,通过实施差别化政策和服务,建立激励、倒逼、退出机制,培育壮大一批大而优的骨干企业,鼓励发展一批后劲足的成长性企业,整治淘汰“散乱污”的企业,实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政策向优质企业倾斜、服务向优质企业聚焦。
二是积极开展闲置及低效资产处置,坚持依法依规、企业主体、政府引导、以用为先、分类协同的要求,综合市场、经济和法治手段,采取嫁接、回购、分割等方式。
三是推进区中园布局建设,以区中园形式,重点布局以新兴产业为主高端产业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专业园,以完善孵化育成体系或吸引返乡创业为主的创新创业园、与推进散乱企业集聚发展相衔接的小微企业园,加强孵化器布局建设,以“基金 +技术+厂房”模式,引进和孵化企业。
三、完善配套功能,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综合承载能力体现着产业集聚区的整体发展形象,必须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实现融合发展。
一是优化内部功能布局。根据各地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统筹推进建成区、发展区、控制区功能调整,科学布局公用设施、物流仓储、服务业等设施,配套建设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有序推进综合服务中心大楼、人才公寓建设,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按照“南优、北扩、东迁、西延”的开发思路,抓住“百城提质”建设机遇,一手抓好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建成区道路改造提升和功能完善,一手抓好“园中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公司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利用专项债券和PPP模式,多元化融资做好土地开发、标准化厂房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
三是推进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按照“生态共建、污染共治、环境共享”的思路,进一步提升完善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垃圾清运、物流运输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推进与产业集聚区发展密切相关的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和共建共享,不断提升集聚区绿色化水平,促进生产与生活之间协调发展。
四、创新体制机制,改善优化营商环境
环境也是生产力,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在改善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一是切实落实“最多跑一次”式服务,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简化手续,积极主动为企业入驻提供各种便利;二是把“一线工作法”作为基本工作方法,地方各级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多开督办调度会、现场办公会、观摩推进会,真正做到领导在一线指导、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机制,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应促成企业与银行的有效对接,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企业争取到最大限度信贷规模,同时强化土地收储和供应,实现由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四是营造亲商爱商尊商的社会环境,要从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区内企业的发展,把服务企业作为一种本分,该给企业提供的服务,坚决服务到位,该给企业兑现的政策,坚决兑现到位,不该给、不该拿的,一分也不能动;五是严格落实“双零”措施,项目落地零障碍、服务企业零距离,结合扫黑除恶,整治施工环境,依法打击阻碍征地、突击种树、突击抢建、强买强卖、强揽工程、敲诈勒索等行为,全面净化项目建设环境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打造安心、舒心、放心的营商氛围;六是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每季度组织区内企业评议职能部门服务水平,每半年邀请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织社会力量和各类媒体视察监督营商环境。
五、加强政策支持,做实人力资源保障
要把人才看作是高新区发展的关键,加强政策方面的支持,着力在引、育、用、留上下功夫,切实做好集聚区人力资源保障。一是制定和实施产业集聚区用工培训方案、计划,紧贴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要开展订单式职业培训,为产业聚群培育一批高质量的产业工人队伍;二是支持企业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财政应予以资金奖励,并给予住宅用地支持和人才住房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吸引本土人才回归,重点应放在“双一流”大学地方籍本科生、研究生和在外工商界成功人士,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投身家乡建设;四是政府牵头引才引智,聚焦金融、规划、民生、法律等关键领域,与知名高校、院所、专家智库等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聘请经济发展顾问,借力借智促进高质量发展。
六、统筹各方因素,用足用活金融资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和放大器,必须统筹好各方面的因素,用活用足金融资源。
一是把金融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工具,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开发运作模式,统筹负责产业集聚区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服务。应当推动区内企业与当地金融机构、各种投融资平台的深度合作,建立一种风险可分担、利益能共享的新型融资模式,重点抓好债券和PPP模式,多元化融资,加快建设集聚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
二是要及时深入研究中央最新出台的各种金融政策,特别是要用好用足中央、省、市各级推出的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及时要求本地区内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地方也可以出台工业企业技改贴息、科技创新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等具体实施办法,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支持和幫助区内企业在条件成熟时,通过上市和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不能只关注明星大牌企业,对区内一些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儿的中小企业,应鼓励和助推它们利用新三板和中原股权交易中心等进行多方位融资。